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伦理维度研究述评

时间:2022-10-06 02:40:51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伦理维度研究述评

摘 要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国家日益重视,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制度伦理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X321;B82-05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国家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了多角度思考,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迄今虽然有一些关于制度伦理的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研究,但是并没有专门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伦理反思的研究。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大致如下:

1关于制度伦理的研究

制度伦理,包括两个方面含义。

(1)指制度的合道德性,制度应以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来建设,要将非伦理性的制度转化为伦理性的制度,确保制度的人性化维度的存在,确保制度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

(2)指制度的伦理道德约束力,制度除了具备法律化的强制力,还应当具备强的伦理道德约束力,制度的伦理化、道德化为的是确保制度成为一个服务社会有效、有序治理的软实力,使得制度成为维护社会正义和平等发展的合理力量。不过,这两方面内容是辩证地统一于制度自身,从本质上讲都是制度所不可缺少的本质性力量。

我国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思想作了探讨,也研究了传统社会制度和规则的伦理意蕴及其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性影响;还有一些学者展开西方文化中的制度伦理思想的研究,比如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的制度伦理研究,对国家、法和制度的伦理研究,揭示其中的合理的人权思想。

20世纪80年后期到90年代前期,我国学者对计划经济制度的伦理问题也作了思考,逐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我国经济制度的合理化和合道德化。此时,西方新制度派也在批判西方传统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产权经济学理论,对制度的选择与改革的伦理问题作了研究。

2000年以后,我国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都展开了制度伦理的研究,分析了经济制度伦理、法律制度伦理、政治制度伦理问题,相关成果也较多。虽然有不少研究探讨了生态伦理、生态正义问题,但是对生态文明制度的伦理思考仍然不足。与我国研究有所不同,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分析了制度对生态问题的不良影响,不良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持续实施恰恰是生态问题的直接根源,在此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伦理研究,虽然目前尚未出现系统化的相关成果,但相关研究的内容却比较丰富。研究是近几年学界的热门话题,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研究虽属前沿问题,但是目前的成果并不多见。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研究是近几年学界的热门话题,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研究虽属前沿问题,但是目前的成果并不多见。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研究是近几年学界的热门话题,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研究虽属前沿问题,但是目前的成果并不多见。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从理论上追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对生态问题日益尖锐化和全球化的反思中,国内一些学者纷纷将视线转向马克思恩格斯,并期望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诸多经典著作中探寻其生态思想,进而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途径。如张春华的《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制度维度》,他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概括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制约论、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论和生态问题解决的方法论。他认为马克思充分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不过他进一步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与控制受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这是受到社会形态制约的,因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次要方面,这就涉及到社会制度问题了。“这里立即可以看出,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这种特定关系,是由社会形式决定的。”他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伦理缺失具体表现在政府生态行政制度不科学、环境保护产权制度不明确、环境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这四个方面。

(2)研究阻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因素,如有的学者认为是财政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利益补偿机制、法律体系、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因素阻碍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标题为“绿色发展:新时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指针”的文章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局面。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原则,根据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不断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责任保险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并加快生态修复制度、天然林保护制度等制度建设”。

(3)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有的学者通过探索生态马克思主义内蕴的生态价值观以期对我国生态文明做指导。有的学者则从探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的视角探讨生态问题的解决之道,来昭示重视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4)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到某个领域或某个地方建设。如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青年研究专项课题组的《关于新时期加强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有黄春英的《制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启示――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等等。在文章中,黄春英以江阴市为例,主要分析了江阴市以“生态宜居”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示范,例如江阴市健全环保监管机制、创新经济杠杆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等,通过对江阴市生态建设的分析得到了启示和建议,进一步推进江阴市生态文明建设。

2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述评

从伦理层面上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不仅起步晚,认识不足,而且相关制度建设滞后,这种局面极其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它的经济功能,更需要加强它的社会文明功能。这对完善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社会治理制度化,生态治理制度化,都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潮流和趋势,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因此,生态治理必须设计好的制度,这个“好”还必须体现在合道德性要求,而不是仅仅合经济效益增长,前一方面更加具有根本性意义。国内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但是他们并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深层含义,着眼于生态环境的人文美学设计,却忽视了这种“美”的自然美设计。少数学者批评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伦理维度缺失,尤其是制度实施中的非伦理化现象比较严重,但是他们并没有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足的根源。有些国内学者只限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来提出解决生态文明的问题,那么毫无疑问他们所提出的方法具有片面性,是行不通的。

总之,我们在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的前提下,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说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问题,对于缺失的制度我们要积极的建设,对于现行的有缺陷的制度我们要积极的完善。建设生态文明,合理的制度是前提。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又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态文明是关乎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大计,建设合理的生态制度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 吴苑华.生存生态学―马克思学说新解读[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种正义的理解[M].商务印书馆,2011.

[4] 唐代兴.生境伦理的制度规训[M].上海三联书店,2014.

[5] 张桂珍.政治制度伦理:历史发展及当代中国的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 周燕军.关于制度伦理的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00(2).

[7] 吴秀莲.制度伦理的界定[J].实事求是,2007(1).

上一篇:从英国的医疗和医学教育体系谈全科医师的培养 下一篇: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题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