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时间:2022-10-06 11:30:35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8-246-02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人和自然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实践意义基础上的自然观,走生态文明的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思想,不仅科学合理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和应有关系,更为生态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从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三个角度来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蕴含。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生态文明 唯物史观

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相对照,我们很容易发现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承继关系,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为建构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原则,同时它的一些理论也反映了生态文明的重要观点。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析,也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理论点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一、从辩证法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自然观和价值论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恶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这种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孤立起来,将动态的人类演化与静态的自然界相分离,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不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这个辩证统一关系,这无疑是引导人们毫无顾忌地迫害自然,破坏生态环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出了全新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表明,人们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分析和处理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也就是说自然界不仅提供了生活资料,而且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提供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场所。其次,马克思不仅仅单纯阐述了人依赖于自然,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了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说明人根源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又依赖于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辩证法的角度为人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哲学依据,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部分的核心,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劳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态和取向。本质地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深刻的生态文明内涵。马克思肯定劳动实践具有社会属性,同时又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即将劳动实践纳入自然系统及其演化的过程中,来把握其规律。马克思将劳动实践看作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同时将劳动实践视为“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劳动实践是自然系统进化的产物,人连同其劳动实践都是属于大自然系统的,没有劳动实践就没有大自然系统中物质变换。马克思认为,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因此必须要对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实践活动过程加以规范。马克思提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实践观应有的价值规范包括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它蕴涵着深刻的自然生态文明思想,内含人性与物性、权力与义务、自我与万物相统一的文明理念。劳动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也就是说,劳动实践不仅是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源的方式,而且是人与整个自然系统实现生态平衡和稳定的机制。通过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实现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资源再生、持续进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所定义的劳动实践并不是人对自然的征服支配,而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式。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人对于自然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进一步实践的方法论过程,明确了自然界对人的价值,以及人在认识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上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一方面,人是具有能动创造性的自然存在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另一方面人“同动植物一样,也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不能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而只能自觉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将自然看作是一个的孤立现象,而非一个活的有机系统;将自然界只看作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非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导致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

三、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其社会性,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无可厚非是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活动。人是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制约。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在19世纪,马克思便就生态环境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了深刻剖析,“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同时,恩格斯认为,要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必须学会预见人类行为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并根据这种预见来调节自身的行为。他指出:“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我们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以及态度发生重要变革的结果便是文明的转型。当今,全球化进程把全人类的生态问题凸现的更加明显,我们理应承担起作为社会中的人的基本责任,自觉调整自身的生活目标和生存方式,坚持和谐和公正(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系统的协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扬弃旧有的自然观,扬弃工业文明的自然观。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有机论的,与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不同,它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系统,认为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和动态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7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

[3]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观.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6.

[4]李景源,杨通进,余涌.论生态文明.光明日报.2004.4(30):3.

[5]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6.

[6]魏洪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32(1):46.

上一篇: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辨析 下一篇: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