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2-10-06 09:33:30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两大主体,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教师已有教学理论的不足,以往的教学研究过多地关注多变的教学方法,缺乏对语文课堂教学当作一项整体的、动态过程的研究。本文拟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改进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133-01

语文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学科,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真正学有所得,并获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应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入手,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因此,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启—承—转—合—评”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其开拓创新的能力。这里的“启”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承”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继续向深思考;“转”是指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将此处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能够应用在其他相关知识层面之上;“合”是指学生之间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和知识创新;“评”是指回顾所学内容,评价学习效果。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设置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真正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语文能力,在互动和探究的学习中实现三维目标。针对一篇具体的课文来说,“启—承—转—合—评”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主要有:

一 教师的启发和点拨

在进行阅读分析时,首先要让学生读课文,使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了解课文内容就够了,它需要我们带领学生从某个有价值的角度进行深入挖掘,但至于从哪个方向入手必然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启发。

二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明确了思考问题的入手点,教师就可以用提问题的方式将知识点引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再读课文。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说出最贴切的答案,那么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对回答的内容进行点拨。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举一反三,总结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特别是语文课堂的开放式、特殊性决定了语文知识的无穷性,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使知识迁移运用。也就是说,通过前两个步骤的启发和引导,要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例如分析人物性格,可以教会学生从该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以及他所做的事情考虑,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概括和分析人物特点。

四 小组合作探究

前面的环节主要是完成课文的基本要求,还需要学生继续向深处探究。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提高语文素质和能力,小组的合作和探究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设置具有开放性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堂剩余的时间教师具体安排讨论的时间,最好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讨论的结果,再让学生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

五 回顾评价所学内容

这是“启—承—转—合—评”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后环节,在此环节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这一步看似不重要,其实它可以让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加深印象。

六 预期效果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对“启—承—转—合—评”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希望能够真正地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发散思维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的自主学习和谈论中来,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希望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和教学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贯彻和落实。社会在不断进步,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语文课程的学习模式也应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语文是开放式的学科,应该用更为活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生命化的基本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