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色彩教学中实施艺术情感教育

时间:2022-09-12 06:09:57

如何在色彩教学中实施艺术情感教育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敏感的色彩感觉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色彩感情。巧妙而科学地运用色彩心理学,对改变学生的个性和促进智能与情感的平衡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色彩的心理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色彩教学 情感教育 色彩 心理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111-01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他认为,一个人在现实中或想象中体验到痛苦和快乐,把这种感情在画布上或大理石上表现出来,并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他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严重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支配,而美育大大地受到冷落。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只把美术课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工具价值,把美术课视为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提高审美能力的手段。这种价值取向的偏失,使美术教学步入误区,无法体现根本价值。这种失衡的境况关系到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的最高理想如何定位的问题。本文试从职业中学美术课中色彩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入手,从另一个侧面探讨美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对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即色彩的通感,这种通感是人类长期的生理感受知识所积淀的视觉经验。如火红的太阳,冬天给人以温暖,人们对红色就感到是温暖,同样是红色的火,人们曾被它灼伤产生过痛感,于是对红色也会产生危险的感觉。绿色是青春、和平、希望、生命、幽远的象征,也能给人以怡静、清新、鲜明的感觉。蓝色是智慧、沉静的象征,也能给人以空旷、冷静、清爽、深远的感觉。当然,这些心理感受又因人而异。另外,各种颜色的不同混合或某种颜色在不同色彩光照下产生的色彩现象,也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光波的长短,对人的视觉神经的刺激度不同,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活动,并由此引起情绪的变化。色彩过于艳丽,会令人产生不安全或轻佻的感觉,色彩过于素淡,又使人产生不振作或疲软的感觉。人们对所看到的色彩,往往会产生种种联想,产生不同的情感。

在美术教学中,利用色彩的特殊心理效应,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其内容十分丰富。人们皆知绿色代表植物和自然生命,黄色和红色代表阳光,其实在人类潜意识中都存在着追求森林和阳光健康色调的本能。一般生活在城市中的青少年都对色彩较敏感,因为目前我们生活的环境“疲乏”,孩子们打开窗户,看见的不是繁茂的花草树木,也不是河流,更不是田野和森林,所见的只是具有很强空间污染的建筑物:楼房水泥墙、白闪闪的瓷砖、铝合金门窗、不锈钢保安笼,仅有的一点绿色植物,也处于城市尘埃的拂打中。在这样“疲乏”环境中生活的青少年对绿色所代表的自然界清新的活力感觉,从情感上必然会流露出憧憬,他们会在色彩教学中,在课堂作业中直率地表达出来,除了生理上本能的需求,更表达了他们的情感欲望。而农村长大的孩子,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田野间,满目是苍翠的茂林与流水潺潺的山涧,所以他们绝大部分对绿色不会表现出特别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色彩课堂中发现那些孤僻或对色彩反应迟钝的学生要特别关心,我们的色彩课堂要时时搬到公园、近郊、山涧、田野中,带领学生感受自然、领略自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不但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感,对他们写生作业的成功技巧取得也有积极的意义。

在色彩教学中运用特殊心理效应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也是十分有益的。许多学生喜欢红色,多数家长对自己孩子偏爱红色略有担忧,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儿童和青少年对色彩的反应,尤其是对于红色这种强刺激色彩比较喜欢是因为孩子的视觉心理和情感心理都很单纯、原始,所以他们选择强刺激性色彩,具有肯定性、表现性是正常的。

以美育人将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与价值追求,而本文阐述的色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实践与认识,就是这主旋律中一个正在追求教育固有价值的音符,它力求为孩子们的将来铺设一条通往富有美好情怀而又有智慧色彩的人生之路。当他们愉快地踏上这条大路并满怀激情地向前进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教育才可以说是真正成功的。

参考文献

[1]远宏.色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赵勤国.色彩形式语言[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3]〔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吕廷和译)[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郭小平、翟灿、熊蕾译)[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6]裴文敏、詹振权、方善森.教育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上一篇:巧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难关 下一篇: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SWOT分析及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