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SWOT分析及高校应对

时间:2022-10-03 03:29:03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SWOT分析及高校应对

【摘 要】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有地缘、文化、经济、学科等多方面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国际环境复杂、文化隔阂、生源竞争等方面的威胁和挑战。通过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SWOT分析,阐述我国在与东盟各国开展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中的优劣势与外部环境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提出高校应对策略,以推动中国与东盟在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与深入发展。

【关键词】中国 东盟 高等教育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5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16-03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两大主体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教育等领域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双方在互动中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资源,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为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建立长期有效的互动机制,促进双方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契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国际环境的复杂性,这种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也面临各种利弊、优劣、机遇与危机等共存的局面。因此,倘若要全面推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通过借助SWOT分析法,对其存在的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es劣势)、O(opportunities机遇)、T(threats威胁)进行系统评析,寻求合作发展的路径,不失为一种推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乃至全面交流与合作的研究范式的创新。

一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SWOT分析

1.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优势

第一,地缘优势。中国与东盟诸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无论从历史的时空背景出发,抑或从现实国际交流的视野加以审视,中国与东盟诸国的高等教育都有着较为悠久的交往传统。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速了中国与东盟的交通网络建设。泛亚铁路的建成,将成为连接东南亚的铁路大动脉;昆明至曼谷和南宁—友谊关—河内高速公路,将成为连接东盟的陆路通道;湄公河航道及海上航道,将成为连接东盟的黄金水道。航空方面,已开通向东盟各国各大城市的直飞航线,形成了中国—东盟之间多种运输方式互相衔接的交通网络体系。① 完善的交通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中国与东盟间的人员往来,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高校合作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第二,文化优势。在文化上,东南亚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东盟国家的华人居住区,儒道文化广为流传,并与当地的文化紧密结合。壮族与越南侬族、泰国泰族等多个东盟民族具有深远的民族渊源,在生活习惯、风俗文化上有着诸多相似性。越南与中国在历史上就有着特殊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越南的风俗习惯、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深受中国的影响。华人在东盟各国的广泛存在,促进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华文教育的开展为中国与东盟各国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大大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增加了东盟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国文化在东盟各国的影响力,为中国与东盟各高校开展合作奠定了文化基础。

第三,经济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与东盟各国间有着广泛的共同经济利益。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48%,2010年l月~5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l118美元,增长近58%。中国对东盟出口为527亿美元,增长46.2%;自东盟进口为591亿美元,增长691%。② 随着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促进了中国与东盟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这为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中国的消费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低,中国较低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也成为吸引东盟学生来华留学的有利因素。

第四,学科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东盟语种专业已成为中国的热门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国内10余所高校开齐了所有东盟成员国语言专业。广西民族大学以东南亚小语种为依托,增设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等与东南亚经济、旅游文化相关的学科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外,还选修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高年级学生到东南亚相应国家学习1年、2年或半年。这种办学模式,为中国学生到东盟各国学习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打开了便利之门。语言教育的深入开展,更为双方的相互合作提供了交流平台和人才保障。

2.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劣势

第一,高校吸引力缺乏,生源相对不足。中国是高等教育大国,但缺乏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高校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上还不够。高校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较之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与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也有不小差距。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还不够科学,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对留学生的管理上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改善。我国的高校在办学上存在着很大的雷同性,各个学校的特色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吸引力。

第二,语言障碍导致交流困难,学习难度增加。语言是交流和教学的工具,也是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工具。在中国高校的课堂上大多用汉语教学,用双语教学的学校很少。尽管东盟各国都有华文学校,大部分来华留学的东盟各国的留学生在接受中国的高等教育前,也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汉语语言教育,但学习、交流仍存在较大困难。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同也对东盟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给东盟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而文化的差异则会阻碍东盟留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理解、消化和吸收。这就加大了东盟留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部分学生对语言障碍的恐惧,对到中国留学望而却步。

第三,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文关怀不够。对东盟留学生的管理是否科学、人性化,也是影响东盟留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在对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上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东盟各国与中国虽然在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上有着诸多相似性,但也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在对留学生管理上容易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不能顾及到留学生风俗、生活习惯的差异,管理缺乏人性化。高校在制定东盟留学生管理制度时,能充分考虑到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较少,制定的制度具有片面性,缺乏针对性。管理人员文化素养不高,服务意识缺乏,不了解留学生来源国的文化、、风俗习惯等,在管理上很难体现人文关怀,影响留学生管理的质量。

3.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机会

第一,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双边合作。2008年起,由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等主办的一年一届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行。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为促进双边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大学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交流周”这个平台,在平等、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学生流动,加快学历、学位互认的进程,互相间开设语言、文化、历史课程,以增进中国—东盟青少年对各国情况的了解。积极推进、扩大相互间的教育、科研、人员的交流,深化大学之间和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提高中国—东盟各国的科研能力,促进双边高校的共同发展。

第二,加大奖学力度,保障留学生源。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共有8095个来自东盟国家的学生获得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截至2009年8月,中国在东盟国家的各类留学人员已达到68510人,东盟国家的来华学生也达到了34735人。2009至2010学年,中国教育部计划向东盟国家提供约1200个奖学金名额,未来5年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新增10000个来华留学奖学金名额。期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争取实现“2020双10万学生流动计划”,即在2020年实现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左右。③ 中国政府增加了东盟留学生奖学金的名额,减轻东盟留学生来华留学的费用负担,尽力为中国高校吸引东盟留学生提供了生源保障。

第三,签署合作协议,提供政策支持。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或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为中国与东盟间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2007年到2009年中国先后与泰国、柬埔寨、新加坡、越南、菲律宾等东盟诸国签署了学历和学位互认协议。互相承认学历,解决了双边留学生的学历认可问题,有利于促进留学生教育的深入开展。此外,中国与东盟诸国还签署了多项教育合作协议,从政策层面上为双边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4.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挑战

第一,国际环境复杂。中国与东盟国家中的越南、菲律宾等国家有领海领土的争议,领海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的敏感问题,东盟国家的南海政策影响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美国插手南海问题,使这个地区的国际政治形式更加复杂。国际鼓吹“中国威胁”论,一定程度上使东盟国家对中国存有戒心。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外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

第二,文化差异。中国与东盟各国虽然有深远的文化渊源,但由于历史、政治、社会制度、国家体制等方面的不同,会使双方在文化、思想、政策、制度等方面产生具体和现实的差异。这将对中国与东盟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产生难以逾越的人文环境障碍和威胁,包括意识形态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隔阂等。而不同的人文融合又需要通过长期的互动交流来实现。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文化障碍将成为影响中国与东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生源竞争。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是教育发达国家,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的教育也相对发达,日本、韩国是亚洲教育发达国家,它们在吸引东盟留学生上有自己的优势。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的教育资源和优越的教育环境,不断吸引着东盟国家中尤其是相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生源。

二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背景下高校发展的路径选择

1.利用优势和把握机会

第一,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中国的高校应该积极“走出去”,定期到东盟国家宣传中国的高校,拓宽东盟学生了解中国高校的渠道,提高中国高校在东盟国家的知名度。各高校应把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一项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推动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做好长期规划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与东盟各高校的合作。“引进来”主要是引进东盟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优秀成果,如借鉴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功经验,引进其管理经验、师资、课程等。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实现中国与东盟高校间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第二,推动区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把握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遇,重视与东盟高校合作交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中国与东盟在各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这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的发展机会。各个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加强与东盟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互派学者、交换学生、共享教学资源等,加强中国与东盟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各高校应创新办学理念,从特色专业出发形成优势学科,集聚优秀教师,培养特色人才,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高校要有自己的长远规划,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避免盲目跟风的规模扩张,走特色办学的道路。这样才能在发展中保持高校的特色,并通过特色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才能在吸引东盟高校与留学生方面形成自身优势,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2.消除劣势和应对挑战

第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我国高校竞争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从高等教育比较薄弱的国家,迈进了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但仍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我国拥有2000多所高等学校,却缺少一批能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因此,顺应时势我们应该加快推进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我国各行业、各领域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高我国高校的竞争力,提升高校对外的吸引力。

第二,以语言教育为桥梁,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东盟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160万,汉语老师近2万人;开设汉语的大学102所,中小学有2500所,各类培训机构有500多所。④ 中国已在东盟国家建立了18所孔子学院和14个孔子课堂,累计招生60300余人;已向东盟10国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5062人。2006~2008年,派出专家为东盟国家培养汉语教师2986人次;共组织东盟国家的2334人次来中国进行汉语培训。⑤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在国内有语言优势的高校开展东南亚小语种教育也形成热潮。语言教学的深入开展为中国与东盟的发展建立了相互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促进双边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对东盟留学生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对东盟各国留学生的管理要结合留学生所在国的国情,充分体现对他们国家和文化的尊重。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体制上体现人文关怀。高校在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管理运行机构等方面必须与国际教育接轨,力争达到管理理念的人性化、管理体制最优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合理化,在对留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

三 结束语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面临着巨大威胁和挑战。要促进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要充分认识双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应认识到存在的威胁和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应对。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增进双边的合作交流和深入了解,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注 释

①张雪莲.中国西南地区—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9

②谭强、晏钢.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思路[J].中国商界,2011(2):386~387

③⑤高伟浓、何美英.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1(7):3~9

④黄耀东.东南亚华文教育现状和出路[J].东南亚纵横,2010(1):73~77

参考文献

[1]周其凤、王战军等.研究型大学与高等教育强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如何在色彩教学中实施艺术情感教育 下一篇:浅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言教学的因素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