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6 08:57:11

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

摘要:互文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广受关注的一种文本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等各个领域。而动画片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大量使用互文性理论对其文本进行改编。文章以美国动画片《木兰》为研究对象,对动画片文本中互文性理论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归纳出该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互文性;动画片;文本;应用

一、引言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动画片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为流传。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为儿童创作的娱乐产物,动画电影作为动画片的一个分支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了除儿童外的大量成人观众的注意,也因此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自1937年动画电影巨头迪斯尼公司推出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以来,世界各地的童话、传说不断被搬上动画电影的大银幕。看一看这些大获成功的动画片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互文性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剧本的改编。如迪斯尼1989年推出的《小美人鱼》中,影片保留了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原有的人物设置,但却对故事的结尾进行了大胆的更改。小美人鱼没有化作海上的泡沫,而是像大多数童话故事的主角一样,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随后拍摄的《狮子王》更是采用互文性理论将文学作品《王子复仇记》进行了重新创作。这一次迪斯尼的编剧们没有大量改编原著的故事情节,而是将人物换成了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一群动物。法国批评家Kristeva曾指出,一个文本的互文性是作者创造的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思想回流的结果。同时,她还认为“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意思表现的实现的总体关系,而正是这些形成了一个无限的网络,把各文本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

作为一个重要的批评概念,互文性(Intertexuality),最初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提出。随后逐步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识性术语。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eraldPrinee)在其《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能理解这个文本。”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transtexuality);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intertextuality)。”

互文性的含义本身就极为复杂,并且随着人们认知的逐步变化而不断发展。一般来说,互文性有广义、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互文性是指文本和赋予该文本意义的所有文本符号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对该文本意义有启发价值的历史文本及围绕该文本而存在的文化语境和其他社会意指实践活动,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时刻影响着文本创作及文本意义的阐释。狭义的互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与存在于其本身中的其他文本之间所构成的一种有机联系。其间的借鉴和模仿是可以通过文本语言本身验证的。乔纳森・卡勒提出对互文性的全面理解有值得注意的两点:一是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的可验证的有机联系;二是文本与文本之外社会意指实践活动的多方面关系。

三、《木兰》文本的互文性分析

1998年迪斯尼推出了一部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的动画电影《木兰》。影片一经上映就以其独特的美式幽默和迷人的景色引起了无数观众的注意。该片改编自中国家喻户晓的《木兰辞》,讲述了一位替父从军的女子――木兰,在战胜了无数困难之后,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家人带来荣耀的故事。在这部电影的文本中,大量使用了互文性理论来编写剧本,从而使原本充满东方色彩的故事能更好地为西方观众所接受。

(一)典故在电影文本中的应用

在电影中,故事以木兰的父母为她和媒婆安排的一场见面为开头而展开。米兰试图去记住古代中国每个女子都要记得的妇德来给媒婆留下一个好印象,而最终她失败了。她无法背出妇德,而且她在见面时的行为和表现也不符合当时的女性审美标准。她成为了令家人蒙羞的女儿。看起来整个故事的开始似乎和我们熟知的《木兰辞》无关。但随后电影马上转到国家征兵的场景,木兰决定替父从军,这样又回到了那个我们熟知的木兰的故事。在影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改编,如木兰在军营中受训,以及因受伤而被发现女儿身的事实。这些都是原著中没有涉及的场景。

虽然经过大量情节的增加和更改,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木兰辞》在这部电影中的出现。通过使用典故,中国观众很快接受了这部电影。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观众也因为观看这部电影而对中国的这首诗歌有所了解。这部电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同时又将西方所宣扬的自由传达给了中国观众。这就是互文性所带来的奇妙作用。

(二)原型在电影文本中的应用

纵观整部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在电影中大量使用了中国元素的代表性事物,如长城、故宫等。影片还采用九寨沟和桂林山水为背景,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美丽的自然景色。而木兰的同伴除了一只蟋蟀外还有一只极具中国色彩的护卫龙――木须。而影片中出现的折扇、象棋、筷子、毛笔、饺子等都是中国特有的事物。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中轻易地找到。

此外,电影中还加入了一些日本元素,如舞蹈、女子的妆容。这正是互文性强调的引起读者对文化的敏感度,增加他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因此,欣赏这部电影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次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三)戏仿在电影文本中的应用

《木兰》使用了许多改变和重组对原文本进行戏仿,以此来更好迎合观众的喜好。它将原著中所宣扬的主题之一孝道转变为了自我的实现。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都可以感受到不同文本的互文性的影响。电影文本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平等主义、个人主义和美式幽默都体现了中美文化和传统的不同。在电影中,木兰不再是原来那个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拘谨的女子,而是一位做自己所想,努力实现梦想的自信坚强的女性。这正是现代社会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也是对封建社会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颠覆。而在古代的中国,女性被要求要娴静、端庄、温柔、优雅。她们应该无条件的接受家人的对自己的期望,并实现它。在影片当中也有一些句子反映了这一思想:“Quite and demure. Graceful. Polite. Delicate. Refined. Poised. Punctual.”(妇德就是谦虚,妇言是少说话,妇容…还有妇功。)在《木兰辞》里,木兰是一位严肃稳重的女子,这一点可以从诗歌的开头看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几句话体现出木兰是一位聪明灵巧的、勤劳庄重的中国传统女性代表。而在电影《木兰》中,她利用她的小狗帮忙喂鸡以及准备小抄应付媒婆的测试,都表现了她像男孩子的一面,聪明、开朗、独立、精力充沛。虽然木兰的形象看起来似乎有点奇怪,但实际上却更为美国观众所熟悉,而且逐步为外国观众所理解。这也表现出了互文性对文本的影响。

而在原著的结尾写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几句话表现出了女主角渴望爱情的心理,但由于中国传统的含蓄思想,全诗中没有在字里行间给予直接的描述。电影中却与此相反,木兰和李祥将军因为远征途中的长期相处而坠入爱河,最后两人一起回到了木兰的家乡。这一处理体现了西方的爱情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女主角不再是传说中谜一样的人物,而是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名女性。

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正是戏仿的成功之处。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会塑造出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中美在价值观和爱情观上的不同之处在动画电影文本里得以体现。

(四)模仿在电影文本中的应用

在《木兰辞》中,女主角是一位忠诚勇敢,不为名利所动的女性。当可汗因为她卓越的战功而要授予她高官厚爵时,她毫不犹豫的谢绝了。可汗问她想要什么,她只提出想要荣归故里。与此相同,在电影《木兰》里,当帝国的皇帝要赐予她奖赏时,木兰说:“with all due respect, your Excellency, I think I have been away from home long enough.”(尊敬的陛下,我想我已经离家够久了。)这两个场景非常相似,可以看出电影遵循了古老的中国传说。《木兰辞》之所以能为人们世代传颂正是在于木兰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孝道和国家利益的至上,以及含蓄的情感观。而电影对这一场景的模仿也达到了获得普遍认知的目的。

电影同时也表现出了原诗词中的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在《木兰》中,花家的女人们唱了一首歌:“WeallmustserveourEmperor,whoguardsusfromtheHuns.Amanbybearingarms,agirlbybearingsons.”(人们要为皇上尽忠,因为他至高无上。男人出征沙场,女人抚养孩子)。尽管歌词想要表现的是对国王的忠诚,但是它所刻画出的失去父亲的孩子和失去丈夫的妻子,都在向我们所说着战争的残酷。因此,电影模仿了原诗词中反战的思想。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主题的一致。

四、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电影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而互文手法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大量的文化元素可以通过动画电影加以表达和传递。通过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的分析可以得出,互文性在动画文本中主要使用典故、原型、戏仿、模仿等表现形式。由此可见,广泛应用于翻译和文学批评领域的互文性理论也可以用于其他非文学作品的研究。而动画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分析通过对互文特征的透视,使我们能更好更精确地理解动画片文本的内涵。从而向动画电影制作者展示了新的前景和需求。与此同时,互文性理论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欣赏电影的视角和兴趣。

参考文献:

1、Allen,Grahalm.Intertextua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2、Meinhf,Uirike and Smith,Jonathan(Ed)Intertextuality and the media[M].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0.

3、Orr,Mary.Intertexuality:Debates and contexts[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3.

4、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

5、孙立军.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

6、范李娜.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0.

7、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3).

8、林伟,杨玉晨.英语语篇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上一篇:浅谈如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乏力问题 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