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不妨这样教

时间:2022-10-06 07:53:08

散文,不妨这样教

散文是小学语文,尤其是中高年级语文中重要的文体,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更是历练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用”教学理念以来,遵循文体规律进行教学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那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呢?

一、诵读触摸,形成智慧,促积累

散文不仅有着丰富炙热的情感,更有着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语言。这种蕴含在散文中“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感体验,只有借助多种形式的诵读才能浸润到学生的心灵中去。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在阅读古人诗歌时的情感体验:“诵读中,我内在的心灵是亢奋激昂的,有时甚至是热血沸腾的。随着诗歌调子的起伏,自己的胸襟好像也开阔起来,内心也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试想,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方法得当,激励有效,学生就能形成如朱老一般的体验,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通过语调的轻重、节奏的缓急展现出来,其身心与文本的内核高度交融在一起,形成“我中有文,文中有我”的阅读境界,那将是一种何等美妙的境界啊!

在这里,激情诵读、熟读成诵已经不仅仅是物理性语言的纯粹积累,更是人生经验和智慧的积累,对于学生的言语能力,乃至生命成长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聚焦细节,深入感知,促体验

注重细节的刻画与渲染是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文本中每一处细节的描绘看似简单,却都蕴含着作者的良苦用心,蕴藉着文本人物丰富的内在情感。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文本表达的细节,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悉心体悟,才能使其真正走进文本,感受其独特的情感内蕴。

如在《理想的风筝》一文中“他仰望白云……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这一句,就通过对刘老师深入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其放飞风筝时的快乐与欣慰。刘老师洋溢出来的笑容犹如洁白的云朵,从每个读者的心灵飘过,消融了刘老师残疾留下的心酸与苦楚,忘记了命运对这位热爱教育和生活之人的不公。

整段文字饱含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敬佩与爱意,如果是走马观花般地浮于表层,学生对人物内心的体悟也就少之又少,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技艺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因此,必须要引领学生穿越语言的藩篱,直击语言的内核,感受作者言语表达的生动妥帖,深入其中体悟品析,才能感受到文本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三、探寻陌生,品析体悟,促解读

散文创作非常注重对语言的斟酌与考究,在作者灵光闪现中,散文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看似平淡却个性独特的遣词现象和言语形式。这就为阅读教学中开展陌生化阅读提供了鲜活有力的教学支撑。教师可以将这些陌生化的语言现象视为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作者的载体和桥梁,借助对这些独特言语形式的体悟与感知,更好地解读文本,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益。

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中“锻铸”一词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典型的陌生化词语,而这正是紧扣文本、统领全篇的关键所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柳树的外形特点,无论是色彩还是外形,都给予人坚毅、冷峻之感,而这些绝不会在温室中形成,必须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锻铸”而成;随后,引领学生联系前文中对高原环境的描写,感受其荒凉虚无,从虚写的角度丰富了“锻铸”一词的内蕴。

这样的教学在一虚一实之中,不仅有效地连接了课文前后的表达,同时也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对这一词语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感知,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解读。

四、读写互动,双向拓展,促表达

阅读教学讲究的是课内得法,课外得益。教师应该关注的绝对不是学生应该如何学习“这一篇”课文,而是要注重学生对阅读、写作方法的领悟与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和练笔环节进行拓展与补充。

首先,关于阅读层面的关注,主要运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借助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在比照辨析中感知其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提升效益。例如在教学章武的著名散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教师可以拓展补充章武“武夷山人物画”的系列散文《撑排人》《女导游》进行对比阅读,从而在拓展阅读面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关于表达层面的拓展,主要以典型的言语形式和结构仿照为基础。现行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大量典型的言语结构都值得学生品析、借鉴。如《广玉兰》一文中描写了不同时期形态的种类,而在描写时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自己的观察体悟所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观察方法、结构设置、语言斟酌等维度进行品析与模仿,真正实现阅读教学关注语言、提升语用能力的终极目标。

总而言之,散文有着自身独特的创作规律,阅读教学唯有遵循这样的规律,拾级而上,才能引领学生参透散文的特点,开掘其有效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促进幼儿发展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价格改革提速百姓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