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为主体努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06 07:21:00

以企业为主体努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摘要: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一战略抓住了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体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一直错位,政府承担了过多本应属于企业的任务,这是我国科技活动长期低效运行的制度性原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扶持。

关键词:自主创新;企业主体;政府角色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021-03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一战略抓住了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体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本文试从对我国技术创新活动存在问题的分析人手,探讨真正落实企业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问题。

一、主体错位――我国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明确指出,技术创新的重点是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升级最终都要依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去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已经逐步实现了由以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为特征的计划经济向以更加强调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由于不同于其他的经济活动,技术发展往往关系到国家军事、经济安全,长期以来,企业在技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方面,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政府越俎代庖,这大大降低了对外来技术进行选择的效率。日韩等国的技术发展经验表明,技术引进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通常,外资和技术引进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和企业两个层次,前者主要承担有关社会公共福利提高的外资和技术,比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生产相关的技术;而后者则主要承担一般竞争性产业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其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在目前的经济转轨期,在我国的外资和技术引进过程中实际唱主角的是政府,大至利用外资政策的制定、外商投资审批、投资环境建设,小至招商项目设计、招商引资推介,乃至商务谈判、合同履行往往都要政府介入,各级政府成了我国招商引资的主要主体。由于政府作为一个行为主体不是由同样具有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的个人组成,其每一成员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都具有自身的利益诉求,这种诉求既包括与政府目标相容的公共利益的实现,即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是自身政绩的体现),也包括个人升迁、政绩评估等与政府目标可能产生冲突的个人利益的实现,这种典型的多元化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和政府对外部资本和技术的取舍。因此,尽管国家当初引进国外技术的目的是抛砖引玉,目前也正在努力推行自主创新战略,但实际上的技术和外资进入往往由于“主体错位”导致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盲目和重复引进、只重引进不重消化吸收这些现象屡见不鲜,其结果是我国的技术对外依存度一直较高,而科技原创力则较低。

另一方面,在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主体错位并伴随政府经常性的“越位”,这大大压抑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欲望,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政府和科研院所一直担当着我国技术创新活动主体的角色,在管理方式和诸多政策中都明显带有代替企业进行创新决策的特点。据统计,在每年人民币400亿元~500亿元的财政科技拨款中,给大中型企业的投入只占3%~5%,绝大部分都给了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当然的经济主体,其技术创新动力严重不足。有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8%,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全国只有近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三成企业有研发活动,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而发达国家的企业这一比重已超过5%,高新技术的研发费用则不到发达国家的1/10。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很多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弱,消化吸收费用平均不到引进项目费用的7%。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快触摸到技术发展的脉搏,并在利益的驱动下主动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从而全面带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长期的主体错位是影响我国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二、以企业为主体努力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强调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国家技术发展规律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在技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日益凸显。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技术选择权。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何种技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技术引进还是自主创新)均应由企业自主决定。第二,研发投入和成果享受权。研发投入与否及投入多少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计划,外部环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往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个不花费任何成本或者很少成本就可以享受到新技术的环境中,企业是没有创新和研发激情的。政府应当制定相应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权益。

尽管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一些尖端军事技术的创新关系国家安全;一些技术可能暂时对某一企业有利但却不利于国家主导产业技术体系的形成,等等。所以,政府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其目的在于使创新能力对本国产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新经济增长点以及主导产业的培育起积极作用。实际上,由于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技术竞争已成为国力竞争主战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已经全面介入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应用过程之中。但政府应该分清主导和主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新华字典》关于哲学意义上“主体”的解释是相对于客体的,所谓主体是指具有意识的人(群众、阶级、政党、集团、个人等),是实践者和认识者。字典中关于“主导”的解释是居主要地位的并引导事物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因此,强调政府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指它把握方向,引导企业对技术的选择,而非作为主体亲历亲为。十七大报告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行为空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和落实、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让企业“能够做”

首先,打好外部基础。日韩的经验证明,成功的技术追赶

策略不仅需要企业层面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全国范围内的技术能力,这两个层面技术能力的相互作用在他们的技术追赶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作用。这里的全国范围内的技术能力主要指科研的基础环境,包括国民教育水平、科研人员能力、技术和设备配套能力、当地的科研基础条件,等等。因此,政府第一要加大教育投资,重视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利用,为外部技术的进入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本。第二,完善科研体制,形成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联合的科研合作体系,形成联合攻关能力。第三,完善投融资体系,改善交通、通讯、能源供应条件,为外部技术的进入和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适合的硬环境。第四,建立相应的公共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市场调查和宏观市场预测,为企业引进技术提供技术选择、技术发展趋势和产品市场前景的咨询服务。日本在技术引进快速发展的上世纪60-80年代,为了促进国内技术的研发,在技术引进的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补助金发放、低息贷款等政策对企业的研发进行经济扶持,同时改革和完善科研体制、教育体制和专利制度,这些都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保障。

其次,完善企业制度。要充分发挥企业层面的技术能力,还必须重视企业自身的建设。企业的技术引进和创新行为受到其内部制度的影响,一个管理、运行科学化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更容易抓住全球化的机遇与国外客户保持紧密联系,通过信息的不断获得和反馈选择最优的引进方案。反之,当企业内部的财务和组织制度存在缺陷时,其决策就可能遇到障碍,甚至会导致引进和创新活动的终止。因此,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使企业首先实现在财务和组织制度上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即时了解外部技术信息,保持技术引进和创新活动的良性运行。

最后,提供权益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对对技术创新收益的追求,这里讲的权益保障主要是指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实现创新后必须充分享受技术带来的利益和权利,这种权利是使企业保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积极性的关键。实践证明,以专利制度为中心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是整个技术创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享受自身技术活动成果的重要保障,它能够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和研发;能够促进新技术的运用;能够鼓励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活动,等等。因此,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和与此相关的各项知识产权制度,也就是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知识产权战略。

(三)加大经济扶植力度,让企业“愿意做”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经济扶植能够对技术创新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政府应该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坚持间接减免为主、直接减免为辅,过程优惠为主、结果优惠为辅原则的基础上,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税收、贷款、资金补助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扶植。为了保证这种扶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须将其制度化和法制化,让创新的企业有充分的预期。

应该强调的一点是,在政府实施扶植政策时应当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此类企业的扶植力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4年的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中型高技术企业技术引进金额大于大型企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小规模企业开始重视自身技术的发展。下表中第五行数据还告诉我们,2003年大型高技术企业科技机构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是中型企业的2.17倍,但前者申请专利数却仅仅是后者的1.87倍。很明显大型企业的经费使用效率从创新角度上看是低于中型企业的。随着我国技术引进限制条件的逐步放松,中小企业的技术引进和创新活动会更加活跃,因此,今后政府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扶植时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上一篇:对我国开征遗产税可行性分析 下一篇:试论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