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作品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时间:2022-10-05 11:04:04

浅谈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作品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摘要:《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是李斯特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为世人所熟悉的一首,本文从该曲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等创作技法方面入手,并结合李斯特音乐美学思想匈牙利民族性,对其音乐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列举几个在本曲频繁出现的技术技巧以作分析,这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创作手法,而且对演奏该曲时准确地把握与深刻理解李斯特音乐思想都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音乐分析;演奏技巧

弗伦兹・李斯特于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定(Doborjan, Hungary)。他是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李斯特六岁起开始学习音乐,并于此后不久移居维也纳,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Antonio Salieri,或译萨列里)、车尔尼(Carl Czerny)、雷哈、巴埃尔的弟子,并受到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又是其中最为著名与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也是李斯特作品中最为世人熟悉,且最常被演奏的一首。

一、作品的音乐分析

(1)曲式与结构的分析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创作于1847年,1851年出版,主要采用了匈牙利最流行的吉卜赛民舞曲“查尔达什”(Scardas)作为素材写成。“查尔达什”通常是由两个二拍子的对比性部分构成,前者称为“拉绍”(Lassan),音乐慢速庄重、节奏自由且忧郁伤感;后者称为“弗利斯卡”(Friska),音乐情感热烈、旋律华丽;且民间舞蹈性风格浓郁,两部分构成一个既对比又统一的艺术整体。李斯特在此狂想曲中就借鉴了与此相似的结构布局;音乐由Lassan与Friska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首先是在#C小调中Lento速度、f力度与具有宣叙调性质的即兴随想曲风格的8小节引子;音乐坚定沉着,自由而富有变幻的散化节奏也充分体现了狂想曲中capriccio随想性的一面。之后是以#C为主要调性的行板Lassan乐章。此乐章大体可视为带有再现性质的三个曲式部分:A是主要由装饰后悲愁、压抑的吉卜赛民间歌曲旋律及其多次的重复与模进构成。第35小节开始的B建立在属持续音#G上,与A在织体上对比较大,并进行变奏发展。之后是A的变化再现。第二部分是快速舞蹈风格的Friska乐章,是由#F作为主要调性的五个不同材料构成的,主要运用变奏手法展开主题,速度迅急,富有特色的切分音节奏使该部分音乐的气氛热烈非凡。C是一音乐性格活泼,旋律轻快、跳跃,节奏规整的舞蹈性主题及其变奏,结束前左手富有弹性的,体现欢乐集体舞蹈场面的跳音半分解和弦不但被保留下去,直至曲终。第178小节起进入了气氛较热烈、活跃的D。之后的E(234小节)与C在材料上有着一定联系,音乐华丽、轻巧而富有色彩,变奏中音乐能量也在不断积累,最终在第274小节推出了此狂想曲的第一个高潮段落F,音乐在fff的力度中更加充满活力与富有生气。随着力度的减弱,音乐进入了清新隽永的G(306小节)主题,在变奏重复后由长达17小节的双手八度半音进行,这一火热的、蓬勃向上的、像浪潮一样的十六分音符的强大音流将音乐推向了最高潮F’。在简单回顾D的材料后,音乐平静了下来,并在第421小节进入Prestissimo(极快)尾声,乐曲最后在近乎沸腾的狂欢气氛中结束。

(2)调式调性及其和声

调性是调式的高度,〔1〕在调性音乐作品中,调性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乐曲调性的确立是音乐陈述的基础,而音乐的转调或离调则会给音乐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不同的色彩变化,调性的回归又可以使音乐得以恢复稳定、平衡和统一。因此结合调式、和声等音乐要素,考察乐曲调性的布局,以及其与乐曲结构功能的关系,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乐曲引子以升C调性中(调式不明确)主(T)、属(D)和声的交替开始,A中首次引入了下属方向和弦,并以三度关系转调为特征。B完全在升。小调中,再次以主、属和弦交替进行,并引入T、dⅦ6交替的,具有连接功能的引子音型中,接以变奏再现的A,较初次呈示,明显加强了下属和声,升C大调主和弦作为升f小调D和弦解决后进入 FriSka。由于音乐速度很快,接下来的C中,和声比较规范、单一,基本上是以两小节为单位的T、D和声交替,142一177小节的变奏只是使用了属持续音,以增加和声紧张度,速度与力度也逐渐加快、加强。升F大调的D中继续以间断性的升C作为低声部的属功能持续,仍然以两小节作为基础和声单位,但与之前所不同的是:除了继续使用T、D交替外,增加了T、S交替的和声,功能趋于完整。E中的和声节奏与风格又回到了两小节为单位的主、属交替,不过此时的属和弦全部引入七音构成D7,紧张度亦有所增加。274小节起的F主题和声与D基本相似,先是T、D交替,后增加T、S交替,随后第306小节开始的G中和声结构又与E中T、D7的进行保持一致。即便是之后出现了几次短时间转调或离调,但这种以两小节主,属交替的和声进行几乎是一直持续到乐曲结束,仅仅在结束前的数小节出现了S和弦。

二、作品的演奏技巧

民族性是此曲最重要的风格特征,演奏中自然就要时刻围绕这一准绳。就乐曲本身而言,由于此曲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曲查尔达什二拍子的典型节拍,而且各主题几乎都是以八小节为基本结构单位,并以变奏手法为主贯穿发展,只有个别在变奏发展中有所扩充,这就在结构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民间舞曲式的规整性。但包括紧收、放宽、延长等处理方式在内的弹性节拍有时甚至需要比肖邦《波洛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的更大的自由度。在此,列举几个在本曲频繁出现的技术技巧以作分析,以更好地完成二度创作。

1.八度:多次运用连续弹奏八度的技巧其实也是在模仿匈牙利民间乐器大扬琴的演奏效果,以突出浓郁的匈牙利乡土气息。全曲的两次明显高潮段落,都以长大的连续八度半音阶式进行推出的F主题构成,分别出现在第274、361小节起的段落。仿佛穿着节日盛装的匈牙利村民汇集一起,狂热地跳起欢快的民间舞蹈。[2](p21)由于再现和高潮的综合因素,这个主题极易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演奏中在音乐情绪上也应予以强调与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大段的快速八度双音演奏极易造成手腕疲劳、僵硬,导致音色干涩、生硬,演奏难度极大,且速度、力度与演奏难度成正比关系,需要大量单独的慢速、快速交替练习。

2.快速华彩经过句:引子及Lassan中使用的三次肖邦式的以音阶与分解和弦构成的华彩式走句(分别位于第24、61、84小节),不但增加了音乐的自由度与幻想性,而且还起到前后音乐平稳过渡的作用,需要细心体会和单独练习。第303小节的高音升C处,有Cadenza adlib(.自由处理的华彩段)的标示,作者的原意应该是让演奏者以华彩的方式,自由发挥的;第369-376小节是使用复调音乐发展手法的典型片段,这里右手在十六分音符震音奏法基础上强调了内声部的D主题材料,而左手此时却在演奏节奏稍加变化(更强调切分节奏)的F主题;

3.远距离大跳:音乐进行中快速的、音与音之间音区大跨度跳动也是李斯特钢琴作品的突出特征,此曲中表现的同样十分典型,如乐曲第20、21、187、191等小节中左手声部十二度的跳进,八度以上跳进可谓俯拾皆是,特别是Friska中第170-194、234-263、330-343、377-393、409-420小节等处连续、大段的快速跳动极具李斯特风格。除了单独抽出勤加练习外,也可做一些六度、十度的模进练习(似哈农练习NO.49)和从五度开始的半音阶爬升练习(似哈农指法练习No.6、31,鉴于作品难度,应改为半音阶),以提高快速移动时的准确性。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是其所有作品乃至整个欧洲古典音乐中的精品,也是钢琴演奏家成长道路中不可缺失的养料,对其的创作与演奏研究也从来就没有被忽略过。但即便如此,对其研究还远没有达到非常深入的境地,从音乐本身去思考演奏方法的研究文献相对更浅一些。因而,对年轻的、初学李斯特的演奏者来说,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写作正是出于此意,愿能为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乃至其它同类作品的演奏者与教学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布鲁斯莫里森著,赖慈芸译.李斯特[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版.

[2]埃蒂斯-奥加.肖邦――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1.

[3]王晓平.浅谈肖邦、李斯特音乐中的民族风格.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J].2008,(02).

[4]张盈.李斯特与匈牙利音乐[J]. 音乐天地 ,2005.(04).

[5]朱雅芬.双重性格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上)[J]. 钢琴艺术,2004.(01).

上一篇:浅议中国传统音乐与视图时代的冲突和共通 下一篇:浅析王肇民水彩画对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