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音乐与视图时代的冲突和共通

时间:2022-09-13 04:44:06

浅议中国传统音乐与视图时代的冲突和共通

摘要:当下中国社会迅猛发展,其中在文化传播领域代表性的就是“视觉图像”的兴盛,“视觉图像”的兴盛导致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视图时代”的来临冲击了社会更冲击了社会中的一切文化艺术活动,其中代表传统文化的传统音乐面临着艰难的发展局面。但是从一个角度讲,传统音乐与当代多元的社会发展也有着众多的互容共通之处。笔者认为,当下民族音乐的危机表象下实乃酝酿着新形态文化的嬗变与创新。

关键词: 传统音乐;视觉图像; 视图时代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其他形式的传统文化一样,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下这个“视图时代”也是处境艰难。从表面上看,传统音乐的审美意趣与这个时代的审美倾向有矛盾冲突的地方,传统音乐似乎正在被边缘化,但从深层关系上讲,传统音乐在现时代仍有市场,两者存在互容共通之处。所以说,当下民族音乐的危机表象下实乃酝酿着新形态文化的嬗变与创新。

一、“视图时代”的来临

当下中国社会迅猛发展,新现象和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发展已从现代跨入后现代,后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其总特征便是发展的极致,在社会、文化、教育、学术等各方面大发展,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甚至是达到了剩余,所以“消费”成为这个社会的热门词汇。而抢夺消费的主体――消费者,又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使消费者坦然面对这样一个物质及其丰裕,信息如此庞杂的社会 也成为很多人的重要工作,所以消费的背后往往又有注意力经济这个命题。吸引人们的眼球,吸引注意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以达到推销自身的目的。所以注意力经济又是消费时代的基本经济形态,而注意力中的躯体知觉是受大量视图象支配的,事实上,消费文化的内在逻辑依赖于消费者消费图象欲望的建构和培植。

视觉图像的兴盛是经济发展的现代特质,无论是影视还是网络、杂志、甚至包括触目皆是的街头广告,我们都离不开影像,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符号化的世界之中,正是符号使我们对于物质世界改变了看法,也最终改变社会的基本形态,社会形态对当代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视觉时代来临冲击了社会更冲击了社会中一切文化艺术活动。

二、传统音乐与“视图时代”的矛盾冲突

当下中国社会迅猛发展,其中在文化传播领域代表性的就是“视觉图像”的兴盛,于是人们就简称这个时代为“视图时代”。“视觉图像”的兴盛导致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视图时代”的来临冲击了社会更冲击了社会中的一切文化艺术活动,其中代表传统文化的传统音乐面临着艰难的发展局面。

首先,从传统音乐的创作主体来看,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单纯依靠传统音乐使一些音乐创作者难以维持生计,有些人被迫改行从而导致创作者减少,这其中犹以民间音乐人的处境最为艰难。

其次,从传统音乐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曲目仍以传统曲目为主体,较少创新,这与节奏快讲究新鲜感的时代是不符的。

再次,从传统音乐的接受者来看,听众慢慢减少,这其中有作品本身的因素,但时代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视图时代”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比起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更有魅力。

另外,传统音乐属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古琴曲《胡笳十八拍》,这个曲子来源于文姬归汉的历史典故,如果不了解这一段辛酸的历史故事,不了解那个身世凄惨的女人,恐怕很难尽解其中之味。

所以社会变化带来的文化转型使传统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在创作、作品和欣赏的各个环节都很明显,而这种危机也是在所必然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文化形态革故鼎新的一种表现。

三、传统音乐与“视图时代”的互容共通

王国维曾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实音乐何尝不是如此,音乐的诸多功能比如认识、教育、审美、和实用功能,有哪一样可以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所以社会形态变化会导致音乐社会功能变化,而这又必然引起音乐本身的变化,那么产生“一代之音乐”也是必然的了。虽然前面我们谈到了传统音乐在当代的艰难处境,似乎传统音乐难以生存下去,然而这难道不是化蝶前的挣扎,难道不是传统音乐新生前痛苦的探索吗?以此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音乐与当代中国社会的互容共通之处。

首先,全球化的今天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提出了全球化、多元化的要求,而当今文化的多元化恰恰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成熟。然而多样性的文化既是指中外文化也是指古今文化,即在纵和横两个意义层面的多元综合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因素的传统音乐,也是支撑社会发展的文化要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社会、民族角度来看,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优秀的民族,没有地域特征的传统音乐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当下社会对于传统音乐有内在需求。

其次,从传统音乐发展的角度来看,既然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又必然和时代紧密联系,受制于这个时代的思想、传播媒介等等,那么传统音乐的发展为什么不能借一借这个东风呢?视觉时代的信息传播是很迅速的,无论是传统媒介(如报纸),还是现代媒介(如网络)都能借用当下科技而使信息迅速传播。比如,当代影视中民乐元素的恰当运用,就会让整个作品更具有中国味,也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从而与听众在情感上形成一种共鸣。比如张纪中版《水浒传》,就在片头及片中很恰当地运用了具有浓郁山东风味的二胡独奏《一枝花》,这起起伏伏、深沉顿挫、细腻悠长的音乐,将剧情中这种难以言说的亲情、友情、抑郁愤懑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再次,从听众角度看,时展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阶段,人的心灵、思想和精神的内在结构均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而变化着,有许多人往往不堪忍受社会的快节奏以及生活的重压以至于走向极端。然而,音乐却可以很好得平衡这种节奏,从而给心理减压,即医学上所谓的“音乐治疗法”。通过音乐的美使人的心灵得到美化,进而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最后,从文化交流的观点来看,传统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对外交流的符号,具有的特殊意义,这种意义在全球化思潮下也显得更为明显和重要,而这无异于又给传统音乐提供了再生的土壤和动力。

由此可见,从社会环境到传统音乐本身,因为各自都有优缺点,都有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传统音乐不但可以和现时代形成共通,而且能借助时代条件走向更生之路。

总结

每一种文化,在遇到挑战时都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产生相应的新文化。笔者认为,当下民族音乐的危机表象下实乃酝酿着新形态文化的嬗变与创新。这种文化一般不是全新的文化,而是原生(传统)文化所积淀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观念仍然潜在地支撑着新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文化交流的碰撞与审美疲劳导致的审美转移也必然催生新型文化的到来。

民族音乐的危机与困境正是时代环境对其提出的挑战,也是新的民族音乐文化临盆的阵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音乐的危机酝酿着民族音乐的新生。从危机到创新,是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当下历史境遇。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吕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M].2004年12月第1版.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2002年11月第1版 .

[4]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敏,刘瑾.谈音乐与社会的和谐―观“激情广场”有感[J].电影评介,2007(21).

[6]王敏,周咏梅.传统音乐在时代条件下的发展之探析[J].科技信息,2008(10 ).

上一篇:塞尚色彩的理性主义及其实现 下一篇:浅谈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作品的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