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合唱作品《海韵》艺术特征探究

时间:2022-10-25 11:51:22

赵元任合唱作品《海韵》艺术特征探究

赵元任(1892―1982),江苏常州人,世界知名语言学家,我国著名作曲家,早年留学美国。曾在康乃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其间,先后学习了和声学、对任法、作曲法等专业作曲技术,同时兼修钢琴与声乐,广泛涉猎了西欧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丰富的学习经历,加之他从小积累的深厚的民族音乐修养,使只以音乐为“副业”的赵元任,成为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杰出的作曲家。1915年,赵元任创作完成的钢琴独奏曲《和平进行曲》,带有典型的欧任音乐语言,是目前已知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是中国钢琴音乐的奠基之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基督教音乐的传入和 “学堂乐歌”的兴起,我国的合唱音乐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海韵》偏是赵元任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一部大型合唱作品,此作品成为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合唱作品的最高标志,为我国合唱音乐文献中最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至今被我国音乐界所推崇。它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技法,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创作于“五四”时期的《海韵》是赵元任唯一的一部大型合唱作品,由女高音领唱及四声部混声合唱的大型合唱作品。歌词选自诗人徐志摩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第二集,歌词所描写的女郎形象实际上代表着当时的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个性解放,向往民主、自由与平等的进步思想。

该作品主要由三段乐曲及对比乐段和尾声等五个部分组成。大量运用了对比创作手法中有机地将作品的五个部分三个音乐主题采用自由结合,结构严谨合理、层次分明。

该曲采用多段叠置的曲式结构,音乐结构图示如下:

前奏+第一乐段+第二乐段+第三乐段+对比乐段+结尾

1-14小节 15-45小节 46-76小节 77-106小节 107-16小节 153小节-曲终

部分d小调 d小调+F大调 d小调+F大调 d小调转A大调、F大调 d小调、F大调 D大调、d小调

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对音乐形象的具体生动地刻画,词与曲的有机结合及严谨的音乐结构三个方面。

以下将每一乐段的音乐特征与创作手法与指挥艺术相结合进行阐释。

前奏部分(1-14小节),每分钟116拍的速度从低音区进行至中音区,主旋律是以和弦织体为主,音乐预示着一种不详之兆。指挥该部分时,指挥应沉着、冷静,采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通过手势的连贯流畅体现音乐的张力。第6小节后,音乐以弱拍起,主旋律为d和声小调的和弦下行模进,当音乐渐强进,指挥的动作幅度应随之加大。

第一乐段(从第14小节至44小节)处,前10小节由女低、男高、男低的d小调合唱。指挥者在该部分应采用软起拍的指挥方法将合唱小心地引进来,并对半拍起始的乐句给予准确的提示。从第24小节开始,调性发生了转换,由原来的d小调转为F大调。女高音声部的阶进旋律进行处,指挥应是有意地跟随女高音声部,从而,有助于塑造出具有任性、倔强个性的少女形象。第30小节至36小节的宣叙调处,合唱在d小调和F大调之间交织写景。指挥者在此处应采用柔和而富有弹性的手势动作,引导合唱队采用轻巧、短促,快速而有弹性的演唱方法来表现该乐段,与前乐句形成情绪上的对比。乐句的句末“徘徊、徘徊”时,提前预示了音乐情绪的刚柔、快慢的对比,指挥者应迅速将前乐句的弹的手势转为流畅的线型手势。37小节之后的8个小节F大调钢琴间奏乐段,指挥者应采用柔美与弹性相结合的指挥动作体现女郎的婀娜多姿和轻盈曼舞的动人形象。

第二乐段(45小节至75小节)的创作技法与情绪渲染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了进一步发展。第14小节至23小节处,主旋律采用大跳进行,女高音声部的进入使合唱音响效果更为丰满。第55小节女高音领唱旋律为六度大跳,音乐情绪进一步发展,加之钢琴伴奏运用的八度双音及右手和弦衬托合唱,整体音响厚重而饱满。第61小节至67小节处,音乐抒情优美,乐段是第30小节处的音素反复,而通过力度的对比,使情绪更加鲜明,指挥动作应是流畅的线型手势,乐曲63小节、64小节的强拍处,指挥应预先提示出两个不同层次的旋律高点,66小节和67小节处,指挥力度要使合唱队迅速、整齐而准确地突弱与柔和的手势处理。

第三乐段(第76小节至106小节),曲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技法。通过调性、音域、音型、拍子、力度、和弦、伴奏各方面的艺术处理,使旋律进一步发展,如76小节的女高音旋律运用了三度和六度的大跳下行手法,表现诗翁的急迫心情。第83小节至85小节处,曲作者采用了旋律的上行模进手法。第86小节的女高音领唱处,乐曲将女郎的音乐主题进行变奏,由原来的3/4拍子变换为6/8拍子,为突出6/8拍子的音乐特点,指挥应采用每小节两个小拍的合拍指挥手势。同时,应做到音乐情绪与前两段的鲜明对比。

对比段(第107至152小节)是全曲高潮,音乐到达最为感人乐段,从第107小节至117小节,乐段采用了男声合唱及全体合唱,运用了不稳定的属功能和弦和极不协和的减七和弦,加之三连音的连续密集进行使高潮处具有戏剧性效果。指挥此乐段时,最好先设计好音色与音量紧张对比度,第107小节处,可配合面部表情使合唱队的音色更加饱满,体现出危险而急切的音乐意境。

结尾部分(第53小节至曲终)是诗翁对女郎的寻找和追思,这时的指挥运作力度,速度、语气都应采用柔慢缓和的方式。女声部合唱部分的委婉、深情使结尾部分与高潮乐段形成情绪上的鲜明对比。第172小节的四声部合唱是原速度基础上的迅速加强,将乐曲推向第二次高潮,指挥结尾处时,要对它更加重视,并把握好该作品的悲剧性色彩。

因此,此部合唱作品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曲作者赵元任早年丰富的学习经历、对西欧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广泛涉猎、加之他从小积累的深厚民族音乐修养使然。正如萧有梅评价的那样,赵元任的《海韵》,替我国的合唱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赵元任音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

[2]赵如兰.《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年.

[3]《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

上一篇:钢琴奏鸣曲展开部的写作 下一篇:塞尚色彩的理性主义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