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象的分析与规划对策

时间:2022-10-05 07:53:31

对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象的分析与规划对策

摘要:中国城市正处于高速的经济增长期,同时也处于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全球化、市场化、阶层化、郊区化不同程度导致与加深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产生各种城市问题,新的城市马赛克正在形成,单体均质而整体异质的社区空间正成为中国城市的典型特征。针对这些问题从规划角度提出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会空间;弱势群体;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社会空间的定义

城市社会空间可以认为是城市巨系统中的“社会―空间子系统”,是将城市视为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和空间结构相统一的系统,探索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意义以及影响城市空间发展(外延及内涵)的社会、经济、制度因素。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核心领域是空间形式和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1】。

社会阶层分化成为城市社会空间分化的原因之一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和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双重转型期,其影响不断重构着城市社会空间。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城市空间资源的侵占,城中村,棚户区等现象成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表现。

二、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象浅析

弱势群体的形成

经济体制转型形成的城市弱势群体:

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机制的引入以及政企分开,企业由以前的“企业办社会”到功能的“专业化、单一化”,全面为企业减负。同时住房商品化的建立,企业将职工的生活问题全面推给社会解决,轻装前进。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产生一部分人员的分流,成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城市扩张所形成的城市弱势群体: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在此过程中,政府征地农民失地并转化为城市居民。由于失地居民得到的征地补偿无法支撑城市生活的最低成本,以及社会公共政策保障的不利,导致其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农民进城形成的城市弱势群体:

二元经济结构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城市居民的歧视以及政府政策的滞后,导致农民工进城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经济纠纷。成为低人一等的弱势群体。[2]

转型期中国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

政府对城市社会空间建构的决定力量:

中国作为具有几千年中央集统治历史的国家,国家是社会资源最大的支配者和分配者,在强政府的社会中,国家意识形态通过土地金融房地产等政策与法律,对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市场资本的力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土地入市成为有偿使用的行为背景下,城市建设很大程度是由资本的拥有者开发商完成的。同时市场资本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很容易迎合富人阶层的需要,成为其表现社会地位身份的工具,加剧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

个人居住的选择:

随着住在市场化商品化,人们的选择自主性不断扩大。因此人们主观择居能力、偏好差异,对社会空间产生影响【3】。

弱势群体在城市区位转变中的主要威胁

居住空间的分异与隔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批租和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并由此确定和划分不同类别的居住用地,这为形成潜在居住质量不同的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提供了规划基础。

弱势群体的边缘化:

对于城市原有居民,由于城市的圈层式扩张,导致城市中心区房价不断攀升,使其无法承受,导致中国城市改造几乎都是从中心向渐次展开,从而像一只“无形的手”不断地把“弱势群体”推向城市的“边缘”。另一方面作为农民工面临的通常是“居者无其屋”。【4】

城市空间的侵占:

由于城市本身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具有优势资源的地区必将成为城市开发中的首选区位。强势阶层必将占有城市中这些优良的区位。而公共资源的稀缺性使弱势群体难以共享这些资源[5]。

总之,中国城市正处于高速的经济增长期,同时也处于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尤其是沿海大城市,全球化、市场化、阶层化、郊区化不同程度导致与加深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新的城市马赛克正在形成,单体均质而整体异质的社区空间正成为中国城市的典型特征[6]。

三、应对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象的规划对策

核心价值观的回归

回归核心价值,回归其公共利益职能本质,在不同收入阶层的城市资源分配过程中,发挥公平与公正的职能,就成为规划师的基本价值取向。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空间分异是市场经济规律的表现,政府干预的合法性在于市场的外部性,因而在操作中必须处理好市场与规划之间关系[7]。

居住用地的混合型和复合型开发

居住混合开发源于针对居住空间分异和社会隔离,主要是强调政府和规划的作用,一方面,要政府介入房地产行业,加强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在高收入人群住区适当建设中低收入的住房,实现不同社会阶层的融合;另一方面,借助规划引导实现居住的混合,通过不同用地的适当混合布置,城市功能的复合开发提升居住人群的异质性。

对中低收入住区的特别关注

根据我国国情,城市规划可以为低收入住区的配套就业岗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用地与空间上的保障,建设符合该低收入群体生活特点、满足其基本需求。

城市公共资源的共享

城市规划应加强对城市公共稀缺资源的保护与其公共性质的保护,控制“资源蚕食”的速度与程度,如对滨水绿地的开发应保留有一定的空间以维持原有的自然风貌,尽可能保证开发空间的开放性,避免封闭性的开发项目对公共空间的蚕食与分割。

多中心组团城市结构的构建

单中心、摊大饼的城市结构易导致城市中心地价的上涨,土地级差规律推动着居住空间分异的不断深化。城市副中心可以分流市中心对中高收入阶层的吸引,降低高收入阶层的聚居程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周边住区的设施水平,防止低收入住区的贫困化和边缘化。城市规划应从用地性质、产业布局、交通设施等方面对副中心建设进行倾斜,加大其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均衡作用【8】。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城市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活动的必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从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体现公众基本权益。

四、结语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是以问题为导向调节城市问题的,而每一项政策的实施很有可能又产生一系列其他的社会问题,这个过程是复杂而矛盾的。因此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审批、实施、评估各个阶段,都要考虑公共利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魏立华,闫小培.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动力及其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12,

[2] 金太军,张劲松. 城市变迁中弱势群体权益的公共政策保障. 城市管理,2005,第5期,

[3] 杨上广. 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社会科学,2005,第10期,

[4] 吴鹏森. 中国城市住宅建设中的弱势关怀.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3,

[5] 窦开龙. 我国弱势群体研究. 甘肃农业,2005,第12期,

[6] 李志刚,吴缚龙,刘玉亭.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倡导还是控制. 城市规划汇刊,2004,第6期,

[7] 黄晓军. 转型期我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治理. 世界地理研究,2009,3,

[8] 孙斌栋,吴雅菲 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实证分析与城市规划应对策略 上海居住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

陈军(1985-),男,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毕业,工作于陕西省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王慧(1984-),女,硕士,西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毕业,工作于陕西省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上一篇:房屋建筑“防渗漏\防开裂”控制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对农业水利工程灌溉中节水措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