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家长不可“株连九族”

时间:2022-10-05 06:17:37

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身为家长有责任去指正、去教诲,才能更好地让他们健康成长。然而,当孩子犯下一点小错时,一些家长总在愤怒难平下对孩子的错误来个穷追猛打,让孩子感到非常委屈,更有可能因父母的全盘否定而丧失自信心,从此一蹶不振……

被“诛杀”的食欲

“丁丁,洗手吃饭了。”随着妈妈的一声招呼,丁丁扔下玩具,跑到餐桌前一看:“又吃青菜和鱼呀。”说完又要去玩游戏。妈妈拦住他:“不吃饭不许玩,老是偏食,昨天还保证过的呢。”见妈妈这样说,丁丁不得不老老实实去洗手,等到重新坐到餐桌前,妈妈还在说他:“上次在姑姑家,你还和表弟抢苹果,给你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我看是白讲了!还有,每次出门就嚷嚷着吃肯德基、麦当劳,那种煎炸过的食品吃多了危害大。我不止说过一次吧?前天姥姥给的零花钱,你也全拿去买那些垃圾小吃了……”面对妈妈的喋喋不休,本来就不开心的丁丁苦着小脸,赌气把碗一推,冲妈妈大叫:“不吃不吃,我就不吃!”

简评:一件挑食这样寻常的小事,如果妈妈好好劝导,丁丁虽然不喜欢吃,也不会饿着肚子。可妈妈却偏要小题大作,而且在餐桌上摆出一副要和丁丁在吃的方面“算总账”的样子,最终让孩子拒绝进餐。

遭“诛杀”的玩兴

周末,妈妈带潇潇去儿童游乐园坐他最喜爱的过山车,同去的还有邻居玲玲母女俩。一路上潇潇表现得像个小绅士,但在游乐园门口,潇潇开饮料罐时,不小心把饮料溅到了玲玲的白衣服上。看玲玲不开心,妈妈赶紧让潇潇道歉。潇潇却不愿意,妈妈不依不饶非让他说“对不起”,潇潇逼急了干脆一屁股坐在路边,饮料也不喝了。看到儿子竟然耍起了脾气,妈妈更生气:“如果你不道歉,就别去游乐园了,更别想坐过山车!”见妈妈“剥夺”了自己最期盼的游戏项目,潇潇委屈得大哭起来,边哭边叫:“不去就不去,我一点也不喜欢!”

简评:或许妈妈的本意只是想用潇潇最喜欢的游戏项目引诱出一句“对不起”,但最终却导致孩子彻底失去玩乐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妈妈把游戏项目与认错“株连”在一起:因为受到了妈妈言语的要挟,原本欢快的游园时光,转眼变得有条件有负担有压力,游兴自然大减。

学习劲头被抹杀

上小学后,英语口语一直是聪聪的弱项,但他一直很努力地在练习,每天都要练习口语,也很乐意妈妈抽查。一天晚上,聪聪玩电脑游戏的时间长了点,受到了妈妈的批评。临睡前,妈妈来检查聪聪的英语学习,聪聪在背诵时突然卡壳,妈妈说:“看看,游戏的时间长了,学习的时间自然就不够,效率就差。那么,玩的时间长了,是不是要晚睡或早起,把不够的时间补回来?”聪聪唯有点头。那之后,玩游戏时聪聪总不停地看时间,生怕又超时惹妈妈唠叨。玩得不尽兴,学起来也不例外,慢慢地,以前学习玩乐两不误的聪聪,学习变成了敷衍,并且所有科目的成绩都在下降。

简评:聪聪为什么会由主动学习变成被动学习?其原因就在于妈妈把游戏和学习捆绑“株连”在一起,认为玩乐的时间长了,学习时间也要相应“对等”长起来,却没有想到会因此而影响了孩子玩乐时放松的状态,导致玩不尽兴,学也不尽力。

父母提醒: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在着急愤怒时就对孩子的错误、失误、坏习惯等“一窝端”,而不能把孩子的缺点、错误当成一件独立的事情来看待,冷静地就事论事。

这种“株连九族”式的教育,在父母看来只是一次普通的教育,却没有想到这种牵扯,常常导致孩子越来越失落,最终形成一个糟糕的连锁心理机制:一看到自己一点小问题,立即就担心被父母频繁数落,从而表现出极大的失落感、恐惧感,这种恶性循环常常使孩子自暴自弃。

那么,如何避免在家教中“株连九族”呢?

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妨采取“孤立”对待的方法。即孩子出现某个问题时,要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单独的问题来对待和处理,而不牵涉其他。比如故事一中,妈妈只教育丁丁偏食、挑食的坏处,告诉他这样可能影响正常发育,比如长得不如同龄孩子高等,不能把孩子在吃方面所有的毛病全挑出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百无一是;再如故事二中,妈妈应该只是教育孩子做个识礼节懂礼貌的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如果是玲玲弄脏了你的衣服,还不肯向你认错,你会不会生气?”这种“互换角色”很快就能让潇潇明白自己应说“对不起”了。妈妈却图省事,试图用孩子的最爱来胁迫其乖乖就范,这种“株连九族”的方式最终激怒了潇潇。

其次,对孩子的小错误不轻易上纲上线。都说人无完人,何况是处在成长中的孩子?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小问题时不要过于紧张,甚至于想象成大是大非的大问题,从而担忧生气,甚至如临大敌,让本可轻松解决,甚至孩子可自觉更正的小错误发展成大问题。例如,在故事三中,学习比较主动自觉的聪聪,本来只是偶尔超过游戏时间,家长只要提醒一下或叮嘱一声“下次注意”就可以了。妈妈却偏要和“背诵不过关”牵连起来,让聪聪感觉到妈妈对自己的不信任,慢慢变得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

可见,要杜绝家教中的“株连九族”,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就事论事、不谈其他”就可以了。当然,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说话的方式、语气等小细节也是家长值得注意的地方。

上一篇:多彩百合,成就水嫩“仙子” 下一篇:免疫力下降,试试左旋咪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