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社会环境的构成及其影响

时间:2022-10-05 06:15:42

体育教学社会环境的构成及其影响

摘 要: 体育教学社会环境在结构上包括物质、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它们对体育教学的不 良影响在学生身上主要体现为“学习权利受损”、“学习起点不公平”;在体育教师身上主 要体现为“专业权威展现不畅”、“职业热情消解”;在体育学科发展上主要体现为“学科 地位边缘化”、“学科发展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体育教学在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应当 把对社会环境的治理作为重要任务来对待。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环境;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8-0071-04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f Physical Teaching and ItsEffect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n Physical Teaching

TANG Yan1, ZHOU Dengsong2

(1. Postdoctoral St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 i

200438, China;

2.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1000

88, China)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physical teaching includesmaterial environm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onceptual environment. Thei r adverse effects to physical teaching are as follows. Firstly, students' studyright are partly deprived, and they have no fair chance at the beginning of stud y. Secondly, the teachers' special field authority cannot be unfolded smoothly,and their occupation fervency is dispelled. Finally, the sports discipline is onan edge position;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discipline is short of du e society support. In future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improve the social enviro nment of physical teaching so that physical teaching can have better development .

Key words: physical teaching; soci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education

体育教学是学校各教学形式中最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的教学形式。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 存在的许多问题,大多与外在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关。以此为认识前提,首先从分析 体育教学外在社会环境的构成入手,将各种社会环境对体育教学的不良影响进行揭示。希望 通过这种揭示,能够对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更完整的认识,从而促进未来的体 育教学在改革行动的选择上更具有针对性。

1 体育教学社会环境的构成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体育教学与其外部社会系统并不是两个相互隔绝的世界,而是两个互 换“能量”的“流通”世界。因此,体育教学从产生到发展的每一个时期,无不受着外部社 会有意无意都在施加的影响。这些对体育教学施加影响的外部社会系统也就构成了体育教学 运行的社会环境。

由于体育教学的外部社会系统保罗万象,并且,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社会系统对体育教学 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各有不同,因此,分析体育教学社会环境的构成,关键在于在一定的逻辑 框架内,重点将那些对体育教学产生直接、深刻或持久影响的社会要素进行适当的归类。如 此,便可以获得体育教学社会环境的构成图景。根据这一思路,这里借助社会学对文 化的划分逻辑,将体育教学社会环境的构成划分成示意图(图1)。

如图1所示,从宏观的角度可将体育教学的社会环境分为“观念层的社会环境、制度层的社 会环境、物质层的社会环境”三个层次。它们对体育教学影响的“深刻性”依次减弱(如图1竖轴所示),但对体育教学影响的“直接性”却依次增强(如图1横轴所示)。从微观的角 度来看,物质层的社会环境又可根据“物质性质”的不同分为“地区气候环境”、“学校体 育物质环境”与“体育文化传播载体”;制度层的社会环境又可根据“制度作用方向”的不同 分为“保障性制度”与“干扰性制度”;观念层的社会环 境又可根据“观念所属领域”的 不同分为“体育观念”与“教育观念”。在具体阐述这些环境要素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之 前,有必要对图1再做两点说明:

1)在图1中,之所以把具有“自然”特征的“地区气候环境”纳入体育教学社会环境的 逻辑框架,是因为社会学在讨论宏观社会的构成时,总是把“自然环境”作为社会的一个构 成要素来对待的。换句话说,在社会学的语境内,社会环境是可以包含自然要素的。因此, 这里把地区气候环境作为体育教学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

2) 从经验的层面来看,图1中有些环境要素对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影响已成为一种常识, 如天气的晴雨对体育教学工作连续性的影响、物质条件的好坏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等。为 了避免研究陷入常识性的论断,下面的分析将尽可能对这种“常识性”的影响进行屏蔽,重 点从社会学的范畴来分析各种环境要素对体育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2 物质层的社会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表现

2.1 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表现:学生体育学习权利遭到变相剥夺、不重视体育的社会心理 受到强化 接受体育学习是教育赋予学生的权利。从体育课程的“必修”性质来看,这种权利不仅有其 绝对的正当性,而且还有其制度化的法定性。按理说,任何企图剥夺学生体育学习权利的行 为都应当予以谴责,凡是已经造成学生体育学习权利受损的行动都应进行遏制。然而,当体 育教学遭遇气候环境的影响时,维护学生体育学习权利的声音则显得苍白。理由似乎很简单 ,地区气候在很大程度上非人力可以控制,天要下雨,岂能是人可以阻止得了的事?!对于 这种理由的正当与否,这里暂且存而不论。但是,对于这种理由所针对的事实,却必须要接 着说。因为,地区气候环境对体育教学的阻断不是一学期一两次课的偶然事件。根据笔者对

2004年春季学期我国7个地区的官方气象资料统计,7个地区在春季学期中平均有31.8%的时 间无法正常进行体育教学。[1]换句话说,在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 生接受体 育学习的权利被变相剥夺去了1/3还多。1/3的学习时间遭到流失,这发生在学校任何一门学 科的教学中,都将对学科的整体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然而,地区气候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到此还并未结束。因为对学生体育学习权利的变相剥 夺,最终是通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行为受阻来体现的。当这种受阻的行为经常性发生以致 司空见惯之后,学生必然从心理上降低对体育学习行为的重要性认识。一旦这种认识通过长 期的心理活动积淀定型之后,想要再改变它,则要付出比改变行为本身多得多的代价。其实 ,这正是当前学生,以及曾经是学生,现今是“社会成员”的人士不重视体育的社会心理形 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学校体育物质环境的影响表现:导致体育教学发展中的不公平、制约体育教师专业权 威的展现公平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其中,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学生接受 教育机会的不公又是教育公平问题的核心。这两种不公平现象经由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为载体 ,均在我国的体育教学发展中有较明显的展现。

体育教学发展中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主要表现为外部社会向不同学校输入体育物质能量时 产生的“马太效应”,即体育物质条件越好的学校,获得外部社会的支持越多,体育物质条 件越差的学校,获得外部社会的支持越少,其结果是不同学校在体育教学物质基础上的差距 越来越大。

这种差距的加大,又导致了不同学校的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起点上就遭受社会不公平的对 待。事实上,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和学校社会地位不等的原因,其它学科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发 展上的差距。但是,不管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国家在文化科目中呈现给他们的教材内容本身 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拥有相同的教科书,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如教室、黑板 、粉笔等)作保障,他们就基本上是在同一知识起点上进行学习。而对于体育学科来说,学 生的学习内容实际上不是由教科书来规定,而是由各学校的场地器材来规定。因此,不同学 校之间场地器材的差距本身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起点上的差距。

换个角度来看,体育场地器材之于体育教学的这种性质,又使得它不可避免地对体育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权威展现产生影响。原因正如上文所讲,教科书很难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实 际的功能,体育教师既不会在课堂上使用教科书进行讲解教学,学生也不能或不便即时从教 科书上获取知识信息。取而代之的恰恰是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在体育教学中,各种场地与 其相配套的器材就是体育课堂中的“一篇篇课文”、“一道道习题”,没有场地器材的保证 ,体育教师也就无“课文”所教,无“习题”可讲,其专业权威也就很难充分体现。

对于任何一种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专业权威的充分展现都是其从业动力的主要源泉。当专 业权威因外在环境限制而难以发挥时,从业者要么流失,要么出现职业倦怠。从这个意义来 看,体育物质环境越差的学校,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越大,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失 也越严重。而这种“倦怠”和“流失”又必然反过来使不同学校之间体育教学发展水平原本 的差距进一步恶化。事实上,我国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正面临着这种因体育教育资源分 配不公而形成的发展怪圈。

2.3 体育文化传播载体的影响表现:体育教师制度化知识权威的地位受到挑战、课堂冲突 发生的几率增加相对于地区气候与学校体育物质对体育教学的直接影响作用来说,体育文化转播载体的影响 作用是间接的,同时也是局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影响作用也不能小觑。 这种影响作用是什么呢?那就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种传媒对体育报道的 热衷,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的途径将日益广泛。体育教师将不再是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唯一源 泉,在一些体育知识和运动项目上,体育教师掌握的东西可能还比不过学生。正如一位实践 一线的体育教师所言:“我现在不敢上篮球课了,因为班上冒出一群NBA的球迷,他们每天 的话题都是篮球,下了课就打篮球,现在球打得比我好,篮球的技术比我还门儿清,你说我 这篮球还怎么教?”[2]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像这位教师所遭遇的尴尬并非孤 例,通常而言,随着学段的增长,遭遇这种尴尬的体育教师就越多。

尽管我们相信,无论体育文化传播载体如何先进,都不可能取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特殊地 位。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体育文化传播载体的快速发展下,体育教师作为制度化知识权 威的地位必将面临着到现代传媒日益严峻的挑战。当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某些情况下无力应对 这种挑战时,课堂冲突(隐性的或显性的)就可能发生,严重时,将导致课堂秩序失范。事 实上,现实中一些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消极怠工”正是由此引起。

3 制度层的社会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表现

3.1 保障性制度的影响表现:“有法难依”造成体育教师职业热情的消解 在制度层面,体育教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具有无可争辩的法律地位,有关体育教学法规文件 的“规格”不可谓不高,“数量”不可谓不多。上至国家法律、中到行业法规、下至学校文 件,都可以找到有关体育教学不容“侵犯”的法律依据。然而,充足的制度保障在现实中却 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现实中,诸如“任意缩减体育课时、挪用体育场地、克扣体育经费甚 至不开体育课”等不按制度规则行事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对于体育教学中这种“制度失效” 的社会性原因,下文将有详细分析。这里只想重点说明,如果在一项本身“有法可依”的事 业中,屡屡发生“违法难究”的事情,那么,从业者的职业热情必将会逐步消解。当从业者 的热情消解成为一种“群体情绪”后,事业本身的发展就将缺乏活力与动力。体育新课程改 革当初“轰轰烈烈”,如今“冷冷清清”,除了自身的理论准备不足之外,也与广大体育教 师面对无奈现实而出现了热情消解有关。

3.2 干扰性制度的影响表现:社会选拔制度造成体育学科地位的边缘化从制度层面来看,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即是社会各项制度的完善过程。只要社会还没有达到尽 善尽美的境地,社会中的各项制度就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在不同社会事业的运行之 间,常会有制度干扰的现象产生。社会选拔制度对学校体育的干扰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证 。其实,不单是学校体育,就整个教育事业的运行来说,也都受了社会选拔制度较为严重的 干扰。“应试教育”就是这种制度干扰的产物。不过,社会选拔制度对学校体育的干扰主要 不体现在“应试”上面,而体现在体育学科地位的“边缘化”上面。在社会选拔制度的干扰 下,体育学科地位的“边缘化”机制如下: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它自身也是一个需要生存和发展的机构。它生存和发展的好坏主要 取决于上一级学校在它那里选拔学生的多寡,现实地说,也就是升学率。在“应试教育”环 境下,一个学校的升学率越高,它的社会声誉就越好,获得社会的“回报”也就越多。学校 为了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回报,必然重视那些具有重要选拔功能的学科,而相对冷落那些 没有选拔功能或者选拔功能弱的学科。在我国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体育学科恰恰是一种选拔 功能非常弱的学科,这就是为什么在学校中体育教学普遍得不到较高程度重视的制度根源。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其班级学生在期末考试、统一考试、升学 考试中所获得的分数息息相关。”[3]学校也是根据学生的“分数尺度”来衡量一 个教师的 优秀与否。然而,在学生各门课程的分数中,体育课的分数基本上没有被学校纳入衡量教师 优秀与否的分数尺度。体育老师既不会因为学生体育课的分数高而受奖励,也不会因为学生 体育课的分数低而受处罚。也即是说,在学校普遍以“分数”作为奖惩杠杆的情况下,体育 教师已经被排除在这一机制的运作之外,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群“边缘人”。

最后,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在当下能够获得成人世界的何种评价,以及在未来社会中过什 么样的生活,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在那些具有重要选拔功能的学科上所获得的学业成就 。因此,对于像语文、数学、外语等那样具有重要选拔功能的学科,即使他们不感兴趣,但 为了获得成人世界的好评,为了将来有更美好的生活,他们也会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除非 他们对这种选拔方式彻底绝望)。而对于体育学科来说,其选拔功能很弱,甚至在某些学段 ,它基本上就不具备选拔功能。学生即使在该学科上没有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既不会影响社 会对他的选拔,成人世界也不会因此说他不行。正如毛振明教授在《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 一书的序言中所说:“连家长们说起‘这孩子功课都好,就是体育差点’来都那么美滋滋、 轻松松的,好像体育不好真成了证明智商高的玩艺儿了”。[4]

在学校中,当一门学科遭遇这三种机制的共同作用时,其学科地位被“边缘化”就很难避免 了。而这三种机制的作用动力,均来源于当前社会的选拔制度。也正是这种制度在当前社会 的强势存在,才导致了上文中所说的“保障性制度失效”的问题。

4 观念层的社会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表现

4.1 教育观念的影响表现:传统教育观念的积弊造成体育教学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及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 养人。[5]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极端重视“人伦”,奉行官本位,导致民众普遍表现 为崇尚求 官和看重“礼数”的社会心理取向。并且,社会采用“以文取士”的办法来选拔官员,根据 “知书达理”的标准来评价个人。在教育上的负面影响就表现为把求学看作升官晋级的途径 ,在教育内容上以“诵经习文”为主。[6]我国传统社会的这种教育观念绵延数千 年,在国 民的性格中几乎根深蒂固。以致今日,我们仍然能听到成人对学生“学而优则仕”、“两耳 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劝诫;仍能在中小学的教室中看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 书高”、“业精于勤,荒于嬉”的箴言。本文这里并不否认这些“劝诫”及“箴言”在教育 上的积极意义。但有一点是必须要说明的,那就是,多数时候,我们的教育者在使用这些根 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劝诫”及“箴言”来勉励学生时,多半是指向学生的文化课学 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我国学校教育在近代以前的几千年里没有体育的成分,更没有 体育课一说。

一种观念的形成是漫长的,然而一旦一种观念形成,要想改变它也是很漫长的。自“西学东 渐”引入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以来的100多年时间里,尽管体育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 ,体育课也成了我国学生唯一一门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要学习的必修课,但是,它仍然难以 普遍得到教育官员们的“实质性”的重视。渴望领导、校长重视体育教学仍然是广大体育教 师的奢求。

中国教育观念中的这种积弊至少从以下两方面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其一,它使得大 多数一般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学校教育问题时通常在有意无意间就忽略了体育,表现在他们在 论及学校教育问题乃至著书立说之时,基本上都是以文化课为视点。这使得体育教学在整个 大教育系统中缺乏应有的关注。其二,从家长方面来看,这种教育观念上的积弊使得家长对 孩子的体育课堂学习漠不关心。上文中引用的毛振明教授的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由此可 见,要消除传统教育观念的积弊,使各种社会力量来支持体育教学,任重道远!

4.2 体育观念的影响表现:崇尚“竞技”的体育观念造成学校体育的工作取向发生偏差崇尚“竞技”是当前我国体育观念的典型特征。在此观念影响下,以“争夺金牌”为核心目 的的竞技体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工作重心。国家和地方的体育工作基本上是围绕如何在各种国际国内的大赛上拿金牌的目标转,社会舆论也为此提供强力的支持,各种高规格的 表彰会、全方位的媒体追踪、各种方式的高额奖金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国家和社会给与竞 技体育的这种“较大的偏爱”,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理解。因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来说,需要竞技体育来树立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然而,当一种“偏爱”成为管理者的“习惯思维”,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后,不仅被“偏 爱”的事业本身会受到伤害,而且与之相关的事业也会发生工作偏差。鉴于本文的论述主题 ,这里不对我国竞技体育因过度被“偏爱”而造成的问题做探讨,只对学校体育工作受到的 影响进行揭示。

在社会整体上崇尚竞技体育的“洪流”中,我国学校体育在实际工作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 对“竞技”的追逐。这表现为学校在评价自身体育工作时,通常也以在体育竞赛中获得的成 绩为标准。例如,我们经常听到学校领导这样评价自己学校的体育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 ,我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共获得各项运动会冠军××人次。其中,在市中学生田 径运动会上获得冠军××人次,在市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冠军××人次……,这 标志着我校学校体育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段话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学校领导对 待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当然,无条件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学校另当别论)。在这种态度支 配下,学校领导基本上也会根据体育教师课余训练的情况来评价体育教师的优秀与否,而学 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反倒成为了配角。

学校领导对学校竞技体育的偏爱,又进一步影响到体育 教师的工作取向。在许多学校,能成为校运动代表队的教练是很受同行羡慕的事,这也是许 多体育教师的职业追求。一位城市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曾这样表白:“在中小学当体育老师 ,不搞训练有啥子出路,只要训练成绩出来了,比赛拿了名次,评优评奖评职称,啥都好说 。没有成绩(训练比赛成绩),你就慢慢混吧。”这一句“慢慢混吧”,一定程度上道出 了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无奈,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尴尬生存。

5 建 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体育教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自身的正常运行产生着诸多的负 面效应。对于未来的体育教学改革而言,克服其社会环境之负面效应的产生,当作为一项重 要的任务来对待。否则,改革将缺乏必要的动力,改革良效也将很难持续。为此,这里针对 上文揭示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学校体育物资的改善还不能足以克服气候影响的情况下,建议学校在课程方案的制定 中,结合所处地区气候环境的特征为体育课预留一定的学时。这不仅能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 顺利完成,更能避免体育课在相关人群心中的“随意”印象。

2) 国家在对学校体育进行投入的过程中,应当树立“统筹发展”的观念,以保证教育资源在不同类型学校间的公平分配。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落后地区学校体育 的扶持。与此同时,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自身的物质条件进行特色体育课程的创建并形成传统 。如此,既可避免学校对体育物质的盲目追求,也可避免体育教师陷入“全才”的尴尬。

3) 建立区域性体育教师发展组织,以此为依托,构建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训体系。 通过定期和专题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保证体育教师知识信息掌握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4) 结合国家“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 [7]的主张,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执法纠偏行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学校体 育工作的监测制度,以保证相关学校体育法规的严肃性,从而降低其他制度对学校体育工作 的不良干扰。

5) 畅通“教学型”体育教师的发展通道,增加教学能力在体育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以 保证体育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投入。

参考文献:

[1] 唐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社会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5.

[2] 周登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32.

[3] 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9.

[4]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5] 赵功,王瑜.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12-16.

[6] 李太平.民族文化心理与教育观念的更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97(1):67-71.

[7]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S] ,2006-12-20.

[8] 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 ):641-651.

[9] 戴维红.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J].体育学刊,2008(8):

76-79.

[10] 赖天德.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评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乒乓球四分赛制的应用与实征研究 下一篇: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基本资源情况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