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适应能力与体质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2-09-17 04:44:24

人体适应能力与体质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

摘 要: 为了探索人体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生理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体质健康之 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人群之间适应能力的差异。研究对象:北京市城区居民385人。研 究方法:1) 采用“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2) 采用测试法对研 究对象的体质健康进行测试;3) 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等级相关对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 结论:1) 对于成年人,现行体质测试结果与人体适应能力之间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2)成年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自身生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比对社会环境 的适应能力更依赖于自身的体能状况。3) 成年男性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理病 理性适应能力高于女性,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上没有性别差异。4) 高学历人群对自 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低学历人群。5) 工人与服务行业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 低于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而管理人群对社会环境适应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其它职业。

关键词:体质健康;适应能力;生存环境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8-0043-03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Physic al Adaptability and Physical Health

REN H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daptabilityto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physiological environme nt and their physical health, and the differences in adaptability between differ ent types of people.

385 rural residents in Beijing are the targets. Methods:1)a survey is made through human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scale on the targets;

2)the targets'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s are tested;

3) Ttest, variance analys i s and rank correlation are used to statistics on the data. Conclusions:1) amongadults, low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ir current physical test res ults and their physical adaptability;

2) adults' a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 ment and their own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resistance to diseases depends moreon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 than adaptability to social environment.

3)m en's a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hysiology is better than women, bu t no sex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environment;

4) welleducated group's adaptab i 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is better than those of loweducated group;

5) thea 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of workers and employees in service industry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rofessional technique group and management group, a nd management group's scor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scale is signific antly lower than other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physical health; adaptability; survival environment

人体适应能力是指人维持身体与内外环境间平衡的能力,人体生存的内外环境包括外界的自 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部的生理环境。人体与上述各种环境间保持平衡,才可能维持自 身的健康,保持良好体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人体适应能力与体质之间的关系,并了解 不同人群间人体适应能力的差别。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城区居民,有效样本量为385人,年龄范围为男性35~49岁,女性30~4

4岁。其中男性166人,女性219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采用本人在以前研究中编制的“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 三个分量表,共45个题目。

1.2.2 测试法按照中国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方案要求,对已填写“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的研究对象进 行体质测试。测试的指标有:40岁以下组:测量10项指标,即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 数、握力、闭眼单脚站立、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纵跳和仰卧起坐(女)或俯卧撑(男 );40岁以上组,不测试纵跳和仰卧起坐(女)或俯卧撑(男),其余项目与40岁以下组相 同。

1.2.3 数理统计方法 使用SPSS10.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选用 的统计方法有等级相关, 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体质评价结果与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在体质理论中,适应能力是体质的构成因素之一,从理论上讲,适应能力应该与体质之间存在相关,但现行体质测试系统只有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的指标,由此得到的体质总分 与适应能力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还需要实践检验。

作者对385人的适应能力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 适应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再与这385人的体质测试平均得分做相关计 算(表1)。

结果表明,体质均分与人体适应能力总分之间存在低相关,且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也说明 适应能力与现行体质测试系统(形态、机能、素质)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但不能断定 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无法判断是体能状况好导致适应能力强,还是适应能力强导致体能 水平高。

社会适应能力分量表与体质均分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高低不会影 响人体体质水平。但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与人体体质之间有低度相 关,并且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体质水平可能影响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人体对自 身生理周期的适应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2 体质评价指标与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体质测试指标中仰卧起坐(俯卧撑)和纵跳的测试人数是185人,其余指标的测试人数为385 人,因为涉及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评价标准不同,故在分析相关时没有直接采用测试结 果,而是使用测试结果的得分,计算这些体质指标的得分与适应能力的三个分量表之间相关 系数(表2)。

在体质指标体系中,没有指标与适应能力之间存在中度以上相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适 应能力与现行体质测试系统中的各指标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体重、闭眼单脚站立时间 和选择反应时三项都是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指标,它们与适应能力之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 。仰卧起坐、纵跳、肺活量和体前屈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关;肺活量、握力和体前屈 与对生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相关。提示我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 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比社会适应能力更依赖于自身的体能状况。

2.3 成年人适应能力现状的分析

2.3.1 男女不同性别适应能力比较男女性别不同,身体结构、生理机能亦不同,在家庭生活中担当的角色不同,在社会分工中 也有所不同,不同性别在社会关系中承担的压力也不同。按照男女性别分组,将对自然环境 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三个分量表进行对比(表3)。

结果表明,男性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两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分 析其中原因,一方面,男性的体格比女性强壮,前面分析已经看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 生理病理性适应更依赖于人体自身的体能状况,强壮的体格使得男性在适应自然、抵抗疾病 方面比女性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和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变化上 以及自身生理状况的改变上比男性更敏感,稍有不适就感觉到了,因而会觉得自己在这些方 面的适应程度不是很强,而男性的大大咧咧使得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状况的改变略 显迟钝,有些小的不适感觉不到,因此得分会高一些。高岚、罗颖、汪向东等人(2000)研 究认为,面对相同强度的应激源时,女性的反应强度明显高于男性。反应强度高,自我评价 的适应程度就低,这与本文的结果是一致的。

在社会适应分量表中,男女得分没有差异。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工作一族在社会关系和 工作中不同性别感受到的压力相同,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压力是受试者主观感觉到的, 并不等于实际上他们承受的压力相同,作者认为,受试者感觉到的压力才真正对他们的健康 构成威胁。

2.3.2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适应能力比较人的受教育程度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也与人的工作性质有关,不同的社会地位和 工作性质要求人有不同的适应能力与之相适应。本研究中低学历指大专以下,高学历指本科 以上,不同学历人群在适应能力三个分量表上的差异比较(表4)。

不同学历人群间只有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一个分量表得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高学历人群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低学历人群。分析其中原因:第一,高学历人群的工作环境普遍 好于低学历人群,收入高,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比如:办公室、家中有空调,上下班自己 开车或有单位班车。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得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的感受弱一些,他们中较少 有人在突然降温的寒风中或38度的酷暑中骑自行回家,因此自我评价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 时,对自然环境变化感受弱一些的人们得分相对高一些。第二,高学历人群中有很多人虽然在北京工作,有北京户口,但不是土生土长北京本地人,他们中很多人可能是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并在此安家落户的。一方面,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因出来读书、工作而有较大变 化,这就锻炼了他们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上大学、读研究生留在北京工作 的人一般都很喜欢北京,也能适应这里的气候,那些不适应的人选择留在北京的很少。第三 ,高学历人群因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文化程度较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更高,尤其在低 年龄人群中,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交手段。因此高学历人群的体质状况好于低学历 人群,前面分析时已指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更加依赖于自身的体质状况,这就使得高学历 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好于低学历人群。第四,可能因为高学历人群因工作需要出差机 会较多,到不同气候的地方次数多,这也锻炼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3.3 不同职业类型人群适应能力比较 在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中设计的受试对象职业选项有8项,分别是工人、医护人员、教育 工作者、科研人员、公务员、公司职员、服务行业及其它(不属于上述7类,并请受试对象 具体填写),后期分析时,方便起见,将所有受试对象职业合成为三大类:体力劳动者(工 人、服务行业人员)、技术人员(医护、教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公务员、公司职员 ),将三类职业人群的适应能力分量表得分进行方差分析(表5)。

结果表明,工人与服务行业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低于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 可能与该人群的整体体质水平较低有关,也可能存在与2中一样的原因,即工人及服务行业 人群学历较低,工作、生活环境条件不如另外两种职业人群,经历不同自然环境锻炼的机会 相对较少,同时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中可能有较多的非北京籍贯人,使得这两种职业人 群的自然环境分量表得分较高。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分量表得分在专业技术人群与管理人群 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管理人群社会适应得分较低,从平均得分上看,在三组职业人群中是最 低的。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来体 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对人提出了更高的适应性要求,而管理性职业人群在工作中 更多地涉及各种人际关系,以及行业、部门之间关系,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压力更大一些。这 种分析只是作者根据以上数据的一种推测,毕竟社会关系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影响因素也特 别多,三种职业社会适应能力差别的具体原因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三种职业人群在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得分上没有差别。说明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与职业没有 关系,加之前面分析中不同学历人群间该分量表得分也没有差别,推测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 可能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与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相关。

3 结 论

1) 对于成年人,现行体质测试结果与人体适应能力之间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

2) 成年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自身生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比对社 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更依赖于自身的体能状况。

3) 成年男性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高于女性,在对社会环境的 适应能力上没有性别差异。

4) 高学历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低学历人群。

5) 工人与服务行业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低于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而管 理人群对社会环境适应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其它职业。

参考文献:

[1]任弘.人体适应能力结构维度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0

5-1507.

[2] 刘华轩,等.清华大学“高知识人群”体质健康与对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3.

[3] 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

[4]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1.

[5] 课题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6] Daniel S. Bailis, Alexander Segall, Michael J. Mahon,Perceived control i nrelation to socioeconomic and behavioral resources for health.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2001,52:1661-1676.

[7] DNewbury-Birch, F.Kamali, Psychological stress, anxiety, depression, jobsatisfaction,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preregistration house officers .Postgrad Med,2001,77:109-111.

[8] Yvonne L. Michael, Lisa F. Berkman, Graham A. Colditz, Living arrangement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hange in functionan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 ology,

2001,153(2):123-131.

[9] M. Kristen Peek, Ph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Rehabilitation Rese arch. Am. J. Phys. Med. Rehabil,2000,79(3):301-309.

[10] Samual F. Posner, Laura Baker, Evaluation and extensions of a StructuralE quation Modeling to the analysis of survival data. Behavior Genetics,2000,30(1):

41-50.

[11] ZIAD A. MALAEB,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investigate relatio n ships among ecological variable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tatistics,2000,7 :93-111.

[12] 王宇中.社会心理应激刺激的评定与生活事件量表编制的理论思考[J].医学与哲学 ,2000,21(4):52.

上一篇:太湖区域苏州城镇中产阶层体育健身消费特征研... 下一篇:被动运动和电刺激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的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