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暗示孩子成长中的催发剂

时间:2022-10-05 03:03:13

积极的暗示孩子成长中的催发剂

一位名叫明明的3岁男孩,有一次在小区里和邻居家的孩子阳阳一起玩。家长让明明唱一曲《西游记》的主题曲,那是他最爱看的电视剧,懵懵懂懂的明明张口就唱,惹得阳阳妈妈也让阳阳来一首,结果阳阳说啥也不唱,阳阳妈妈很是挂不住脸,马上对阳阳来了一句“狗肉不上秤”。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成人,尤其是父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孩子各种暗示。这些暗示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积极的暗示可以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催发剂,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则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除了语言上的暗示外,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也是一种暗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家长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同样,爸妈主动给老人让座,也会让孩子懂得尊敬老人是美德。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积极的暗示给予人前进的动力

“心理暗示”在《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一大截。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才使教师产生了动力。这个动力促使教师在各个方面想办法进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这种表现即心理学上的“期待效应”。每一个人都是有潜质的,但是能否将潜质发挥出来并获得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用对待成功人士的态度去鼓励他、教育他、看待他。

将孩子“骄傲地”展示给他人

肖伯纳在他90岁寿辰时说过:“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父母亲对孩子的期待与评价经常会在言语及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显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乐乐的妈妈在幼儿园门口和另一个小朋友的妈妈说话,小朋友的妈妈问:“你们乐乐在家吃饭好吗?爱吃蔬菜吗?”乐乐紧张地望着妈妈,只听妈妈说:“乐乐知道蔬菜有营养,即使碰到不喜欢的蔬菜也愿意吃一点。”到晚上吃饭时,本来不爱吃蔬菜的乐乐竟然没让妈妈唠叨,大口大口地吃着蔬菜。孩子也好面子,父母在与别人谈及孩子时,千万不能“谦虚”,而是应当将孩子好的一面“骄傲地”展示给别人。例如,你可以告诉别人“我家孩子今天又得了一朵小红花了”、“我家孩子很懂得孝敬老人,有好吃的总是让爷爷奶奶先吃”等等。尽管这些话不是直接对孩子说的,但孩子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他们就会在父母这种积极的“展示”下,将父母的话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来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正如乐乐,虽然平时不爱吃蔬菜,但妈妈不但给他留足了面子,让乐乐对妈妈充满信任,也愿意实现妈妈的期望。

相反,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家长认为是有问题的习惯和性格,大部分是由直接抚养人的消极暗示造成的。有的家长让孩子和别人打招呼,孩子不肯。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就这样,胆小、害羞。这种对孩子的解释方式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暗示孩子“我胆小、害羞”。再和人打招呼时孩子就真的变成胆小、害羞了。有些家长在和别的家长交流时,常常羡慕别人的孩子哪儿都好,反过来马上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就不如这个小朋友。这种暗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有位家长说他们家在吃饭时都很“夸张”,比如爸爸故意大声说:“哇!好香!”一家人争着说鱼好吃,菜有营养。孩子一直生活在积极暗示的环境里,家长也不会为孩子的饮食而发愁。这位爸爸总结说,大人不爱吃没关系,可千万别说出来影响孩子。

当然,积极暗示不同于鼓励。它更多是不知不觉地从侧面去影响孩子,避免不正确的鼓励和表扬导致孩子对自己产生不真实的判断出现。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用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会在无形中规范着孩子的言行,这要比没完没了的唠叨甚至管教要好很多,这就是最简单的“家风”。父母的言行与默默的期待会是孩子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催发剂和迈向成功的内在动力。

上一篇:不觅仙方寻睡方 下一篇:人类健康的未来(三)肥胖症治疗将升级换代(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