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

时间:2022-10-05 02:07:21

浅析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

摘要: 阐述了现代建筑的本土化是创作的根源; 现代建筑要与环境相融合。指出内与外、过去与现代的结合是现代建筑设计的特征, 横向与纵向的观念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依据, 人的情感与工业文明的平衡是中国本土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本土化; 文脉; 传统; 现代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的文化艺术性是建筑师以特定的方式、形态展现不同时期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特征。现代建筑需要表达对技术、材料、功能的真实性需求, 以及与建筑环境的融合。现代建筑师更要研究本土的文化, 踏踏实实地创作出既具本土风格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

一、现代建筑的创作理念

1. 现代建筑的本土化是创作的根源

民族文化是民族特征的象征, 离开了民族的传统特征建筑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创造民族建筑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掘建筑与所处社会氛围的关系来启发创作灵感。以博大精深民族文化为根基, 去展现本土特征, 但也不应照搬传统模式, 应跳出传统的圈圈, 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创作思维。正如丹下健三所讲 一幢建筑并不是一开始就考虑风格, 而是以与社会相适应新的表现创造为目标。这才是现代本土建筑创作的根本。日本的一些建筑师在民族性表现方面做的比较突出, 丹下的东京都厅舍是用铁来表现日本弥生传统。香川县厅舍和仓吉市厅舍则是通过混凝土表现与木结构形象特色的运用表达由弥生传统向绳文化传统的过渡, 是人与自然的直接结合, 偏爱自然中的建筑表现, 加以现代人的抽象、洗炼、自我内向性压缩的审美观念。虽然有人因他把钢筋混凝土墙面及其构件处理得比较粗鲁而称它们为 粗野主义, 然而, 这两幢房屋从规划到细部处理都使人领会到日本传统的踪影。现在有很多强调地方性建筑往往是装饰性的运用传统构件, 这种地方性总是向后看。丹下认为的地方性包括传统性, 而传统性是既有传统又有发展。因此, 传统是可以通过对自身的缺点进行挑战和对其内在连续统一性进行追踪而发展起来的, 不能片面、简单理解他的 向后看。由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现代建筑生根于日本的原因, 首先是新事物的引进 然后日本人发现这是以前经历过的 或很像日本传统的东西最后心安理得接受它。

从欧美的建筑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地区本土建筑是发展的。密斯的作品体现了技术主义建筑观, 这是西方哲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的表现, 也是时代的产物。他的作品虽然从形式看没有一丝传统痕迹, 但其建筑作品所用的尺度比例关系、材料及施工技术、平面空间布局等是符合西方工业社会需求的。现代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所谓 衰退时期, 社会动荡、新潮澎湃脱颖而出的。现代主义是非常拥护工业文明, 现代主义建筑如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是文艺复兴文明的一部分一样, 就是工业文明的一部分。因此, 现代主义也就带上了技术主义的色彩, 技术主义是社会历史环境的真实体现, 他推动了建筑历史的发展, 并创造出属于欧洲本土化的简洁式建筑风格。

2. 现代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的融合环境包括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些因素既是制约建筑设计的条件也是建筑创作灵感的基础, 在建筑方案确定之前, 要具体明确的理出它们的脉络关系, 并加以组织提炼; 这是形成建筑创作风格本土化必要的前提。40 年前, 密斯风格的高楼大厦遍及世界各大城市, 芝加哥、东京、巴黎等, 密斯领导了世界建筑潮流。因为密斯建筑在三个层次上都符合西方高度繁荣的工业社会的需要, 即经济、适用、工业化速度。而现在密斯不吃香了, 其原因就是他是一个 吾道一以贯之的人物。文丘里说密斯的 少不是 多, 而是枯燥。这些指责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在他一生中观点和风格基本不变,而今日 世道变了这种变化是与工业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在建筑设计的使用功能方面, 建筑工程技术方面没有质的改变, 而建筑文化却有了很大的改变, 人们开始重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 建筑创作要来源于 环境的启示, 要讲究建筑与历史、自然、社会等的脉络关系, 这种关系对建筑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牵动作用。

二、现代建筑创作的发展

1. 内与外、过去与现代的结合是现代建筑设计的特征东西方建筑的客观环境有差别, 这种差别并不因现代化社会信息传递的便捷而变得淡化或消失, 建筑作品都应植根于民族传统与国度性质之中。格雷夫斯和安滕忠雄的作品所表现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格氏的建筑创作观点是: 不要因时代的前进而忽略昔日的文明; 他力图吸取传统精华, 同时也赋予建筑以新时代特色。其设计作品多采用文学的表达方法, 运用 语言学的概念 用比拟和隐喻来象征建筑文化的连续性。他不是照搬式的复古, 更不是嫁接、拼凑, 而是令人联想, 进行含蓄的暗示。 休曼纳大厦是格氏引经据典的代表之作, 该建筑作品既具有近代建筑的流动空间, 又带有古典建筑的轴线关系, 显现出带有浓厚西方文化哲学思想的 美式富裕型现代主义色彩。安藤的作品是尝试追求日本创造性工作的历史脉络, 也能使人强烈感觉到这个时期的确有一种 个人意志存在。并且那决不是一种自闭的存在, 而是体现在与各种各样的事物联系之中。将安藤的 光之教堂, 从传统与国度角度进行分析其日本化的必然性。安藤曾这样说过:我作品的特点是建筑素材局限于钢铁、玻璃、混凝土, 而且能明显看到结构上的几何学要素 ,为了实现体现结构性空间感我追求的是混凝土的平滑感和柔和的素材感。这样的追求可能是来自日本人对木材和纸质材料的感性认识吧。,他将这些设计理念淋漓尽致地作用于作品 光之教堂上。1989 年完成的 光之教堂, 正处于日本泡沫经济鼎盛时期, 整个建筑界的目光几乎都集中在豪华奢侈的建筑设计中, 而安藤却处在为造价问题而苦恼的环境下, 这样在日本的现代社会中就出现了不可想象的超朴素的室内空间, 将自然界定为光, 将自然极端的抽象化, 从而实现能够触摸人类精神根源的深远空间。这正是宗教氛围与现时日本国民精神的需要。两位建筑师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国度下, 形成了不同的现代建筑设计风格。

2. 横向与纵向的观念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依据

横向是按各地习俗、地方建筑方式来修建建筑, 富有乡土气息, 就地取材, 采用传统手法,使建筑造型与乡土自然贴切融合。这样, 就形成了共同技艺和趋同的审美观, 构成共同的建筑意识观, 即乡村文化建筑。从 纵向观念看建筑环境就是以历史传统观来考虑建筑设计。剖析历史文化, 将传统文化合理渗透于城市和建筑中来。发展中国本土民族建筑首先是立足自己, 不断创新。

3. 人的情感与工业文明的平衡是中国本土建筑

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筑发展到今天, 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建筑本身越来越多地转向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来, 建筑和它存在的环境是一个整体空间系统, 它是维系人类生产、生活、文化活动等各领域之间动态的平衡要素。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的发展, 现代主义建筑随之产生, 由于初期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对 人情的忽视, 产生了 冰冷建筑,世界风格的现象, 使人们油然而生乏味感。中国建筑的发展必须将人的情感与工业文明综合考虑, 吸取欧美等地区现代建筑发展经验, 以中国礼教中 人为建筑创作基点, 以横向、纵向两种观念相结合为手段, 根据建筑功能及所处环境不同, 对不同建筑物设计风格区别对待。有的建筑要效率、讲经济、讲速度。如: 工厂、实验室、医院、航空站等。有的建筑类型就要重情感, 甚至当作艺术品来对待。如: 对于公园里的庭榭、名胜风景区的宾舍、陵园和骨灰堂等, 这就希望它们有特别的样子、特别的气氛。现代建筑发展趋向是创造更多的能满足人的情感的东西与人的真实需要相平衡, 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相平衡, 这才是创造、发展中国本土建筑特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 1]邹德侬, 曾坚. 论中国现代建筑史起始年代的确定[ J] . 建筑学报, 1995( 7) : 52- 54.

[ 2]尼古拉斯佩夫斯纳.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 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M] . 王申祜, 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 3]李先逵.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 4]密斯凡德罗[M] . 刘先觉,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 5]徐伟, 石铁矛.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原生态思想[ J] .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7( 4) :277- 279.

[ 6]彭培根. 对现代后现代及传统建筑风格在中国的争论有感[ J] . 建筑学报, 1995( 2) : 14- 16.

[ 7]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连战连败[M] . 张键, 蔡军, 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基于模糊物元的地铁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玻璃幕墙施工质量控制及安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