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初探

时间:2022-10-05 01:25:59

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初探

摘要:小学教学条件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限制,教师如何因地制宜,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对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的实践和认识。

关键词:自然科学;教学;植物;自然课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98-02

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种种秘密。于是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自然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在小学自然教学中,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参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 深入调查,摸清本地自然教学条件

活用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创新。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等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期一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物体(水、空气、金属、土壤、岩石、宇宙、动植物等),学习生理卫生、力学、声学、光学(热)、能源等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根据每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知识的联系。而自然知识在各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活用教材相当重要。

二 联系实际,探索自然教学改革出路

1.问题的提出。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宝贵的素质。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作为我们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责任来。小学学生天真、好奇、爱玩、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而自然学科,更是学生大显身手,进行实践和发挥创造才能的一个大舞台。

2.观念的转变。要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方法。鉴于目前学校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必须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从陈旧的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转变到“教育是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能力的挖掘”中来。因此,我们组织了组内教师认真学习同志有关创新教育的讲话及创新教育基本理论,使教师认识到创新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组内教师在校内首先学习了多媒体技术,踊跃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学习,教学中大胆尝试新的方法。

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的教具,虽然经常 出现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得到更多的东西。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 、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 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发动师生自力更生,从以下几方面对自然教学材料进行了改革。

(1)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 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 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 替代蚕学习“养蚕”等。有些教学内容必须用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才能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形象生动 的感知,我们自制了大量的教具。如三球仪、简易照像机、飞机升力演示器、热胀冷缩演示器等。这些教具用 于课堂,解决了教学中一些难点问题。对于实验所需的一些常规设备,如水槽、烧杯等,则一般用生活器具来 代替。如水槽用脸盆代替,烧杯用茶杯代替,鱼缸用大罐头瓶代替,滤纸用毛边纸代替。对于那些少见的自然 物则选取本地的性质相似的同类物来替代。

(2)选择典型环境进行现场教学。设法把大自然“搬上”课堂。有些自然教师,往往要到上自然课时,才带着准备好的教具、材料走进教室,上完课就又带着教具、材料离开了。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就不能进行观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开辟了“自然角”把大自然“搬上”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

(3)利用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人类只有不断创造,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小学自然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志向。

三 教改实践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1.根据实际,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搞好自然教学。对于自然教学来说,学校可供利用的优势是绝对的,面临的劣势是相对的,只要我们遵循自然学科的特点,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扬长补短,真正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真刀真枪搞科学”,自然教学是大有作为的。

2.因地制宜开展自然课外研究活动是提高农村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结合自然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实践活动,放手让他们去采集、种植、饲养、考察、实验,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能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社会,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提高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杨元礼;小学自然教材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1,11

[2] 洪长安;论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广西大学, 2004,8

上一篇:谈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引导 下一篇:制怒也是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