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台服装设计的三个“关键词”

时间:2022-10-05 09:11:33

浅谈舞台服装设计的三个“关键词”

摘要:包装人物,是舞台形象设计的最后一道程序,服装的款式和装饰在舞台表演中都具有象征性意义,本文就舞台服装设计的特点加以浅显说明。

关键词:舞台;服装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J71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67-01

舞台服装指舞台艺术表演时演员所穿的服装。大家清楚,舞台艺术包含的门类很广,主要有戏剧(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哑剧等)、艺曲(包括相声、二人转、大鼓、快板书、山东快书等)、杂技、魔术、小品(包括戏剧小品、戏曲小品等)、音乐、舞蹈等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舞台服装的范围大得多,其特点也不像戏剧服装那样相对单一集中,其主要区别在于:戏剧服装是角色(剧中人物)的服装,而舞台服务则既有角色服装,也有演员(非剧中人物)服装。

那么,具体说来,舞台服装设计要充分注意哪些舞台服装的特点,并予以艺术化的概括和创造性的创意呢?根据笔者舞台服装设计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也就是我总结的三个“关键词”。

一、艺术化

舞台服装不同于生活化的“时装”,而是在生活化的基础上提炼加工的艺术化服装。所以也是“艺术服装”,这是舞台服装的一大特点,设计舞台服装时同样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所谓“艺术化”,包含许多具体内涵,其中主要有下列特点:

(一)民族

不同民族的服装有不同的个性特色,舞台服装设计要根据剧(节)目题材的不同,突出不同的民族特色。例如京剧《芦沟晓月》(《完颜金娜》),就突出了女真人民族服装的毛领、毛袖的特点,显示出北方高寒地带的民族服装特点;舞蹈《雀之灵》的服装,就突出了傣族民族服装的紧身、细腰、短袖的特点;赫哲族的舞蹈《乌苏里船歌》(根据同名歌曲改编),就突出这个“鱼皮部落”的民族服装“鱼皮服”的特点;其他如朝鲜族舞蹈《长鼓舞》,突出朝鲜族女性服装长裙短衣与男性服装肥裤的特点,蒙古族舞蹈《安代舞》,突出蒙古族的蒙古袍的服装特点,如此等等。

(二)地域

“一方水土一方艺”、“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说的都是艺术的地域性特色。地域性特色往往成为艺术强势甚至品牌,如东北二人转,最近就大红大紫,火爆全国,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鲜明而又强烈的地域化特色,使其成为艺术中的一大品牌,博得“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殊荣。舞台服装设计也要懂得这个道理,在地域性上狠下功夫,通过地域性充分体现其艺术化特征。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小品《红高粱模特队》的服装设计,男子群舞演员的皮帽皮袍与女子独舞演员(“小辣椒”)的鲜红色服装,就极富东北农村服装的特点,充分显示出关东神韵。

(三)人物

这一特色体现在戏剧艺术的服装设计中,要使服装为人物性格服务、为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服务,充分体现“人是衣,马是鞍”的美学精神与“穿靴戴帽,各有所好”的个性原则。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证,如哈尔滨话剧院演出的北方风情剧《秋天的二人转》,老锁与二平的服装,就分别突出了废品收购站的人和二人转艺人的不同身份,以及一男一女的不同性别特点。

(四)艺术

舞台服装设计要服从、服务于剧(节)目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是夸张浪漫的,还是质朴典雅的,都要根据内容而定,要服从舞美设计师的总体艺术要求与导演的总体构思。

二、时代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也有一个时代的服装,舞台服装设计也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感。如历史题材的舞蹈《秦王点兵》与话剧《曹植》就要充分体现历史服装特点;现代的通俗音乐与现代舞,就要显示出其紧身、露脐等新潮、时尚的现代感。

三、舞台性

舞台性是舞台服装的根本属性,在设计舞台服装时,必须首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所谓“舞台性”,对于服装设计而言,主要考虑的就是在舞台灯光照射下的变异性。众所周知,不同亮度、不同角度、不同颜色灯光下,舞台服装的颜色也会有明显不同。例如强光之下会使服装颜色变浅、暗光之下会使服装颜色加深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服装颜色的“谐调”,比如红色外衣加上白衣领或配以淡黄色飘带,等等。服装设计师一定要深谙“五彩缤纷”、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的道理,在服装颜色上紧紧抓住“变异”与“谐调”两大关键,设计出真正好看的舞台服装。

上一篇:浅析当代艺术――“中国牌” 下一篇:走进诗情画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