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05 08:14:32

浅谈美术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 美术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本文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审美品位、繁荣群众美术创作、创造美术艺术精品四大理论层面,对美术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对于繁荣群众美术创作,具有理性思辨意义与实践参照价值。

关键词: 美术 群众 文化 作用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通常指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美术、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篆刻等等。

美术在群众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四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活泼群众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与文化生活水准的大幅度提升,美术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之一。例如民间工艺品泥塑、木雕、剪纸、竹编、草编;实用美术品玻璃器皿、陶器、瓷器;特种工艺品象牙雕刻、景泰蓝器皿、玉器;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篆刻作品等等,几乎都成为每一个家庭所必备的艺术品。

这些美术品,装点装饰着人们的生活、办公场所,活跃着群众文化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情趣、生活乐趣、文化品格。这一重要作用,是万万不可低估的。

二、提升群众审美品位

美术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必需品,也自然在提升群众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极大地提升群众自身的审美品位。

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艺术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照、欣赏而获得审美愉悦和体验的特殊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实质上的特殊审美活动。由于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的不同,对同一件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评判结果,这无可厚非,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审美过程的丰富性、复杂性、微妙性、细腻性。

通过艺术鉴赏,有利于提升人的审美品位进而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美术作为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通过美术作品感染、感动接受者,达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在具体的艺术鉴赏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艺术鉴赏能力、美学评判水准等,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所有这一切,综合在一起,便是美学品位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所谓“美术”,便是“美人之术”。

三、繁荣群众美术创作

美术可以繁荣群众美术创作,成为群众业余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型事例。例如黑龙江省海伦市,就是闻名全国的“剪纸之乡”,该市的许多百姓,尤其是农民,都积极参与剪纸创作,使剪纸艺术成为全市人民群众从老到小的钟爱之物。其中护林乡农民冯素珍创作的《送粮》、《喂马》、《养鸡》,双录乡农民刘淑珍创作的《牛车》、《猫》、《狗》,联发乡农民徐凤琴创作的《梳妆》、《持花仕女》,李继英创作的《花鸟》等,都是群众美术的杰作,许多作品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又如冰灯、冰雕、雪雕等美术品创作,也连通普遍百姓,农家小院中的《雪人》,从老年到儿童,都是创作者。

再如摄影,几乎家家必备,人人所好。尤其是数码相机诞生之后,更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使其与电脑链接,更显示出快捷、精彩的艺术魅力。

四、创造美术艺术精品

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长期的群众美术创作活动中,产生了许多闻名全球的美术艺术精品。

例如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我国北方一种民间木版画,始创于明朝崇祯年间,至清朝雍正、乾隆到光绪年间,为鼎盛时期。其题材十分丰富,戏曲故事、神话故事、美女、胖娃娃等最为常见,以寓喜庆、吉祥之意。构图丰满,笔法匀整,色彩鲜艳,风格独特。人物的头脑衣饰等,多以粉、金晕染。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许多作品,都成为世界珍品,被许多国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又如天津的泥人张泥塑,从第一代的张长林(字明山),到第二代的张玉亭、第三代的张景祜、第四代的张铭,由张氏一家世代相传,成为民间美术的国宝,许多美术作品,也都成为稀世之珍,被许多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千万不要小觑群众美术创作,许多美术大家都从群众美术创作中走出来,例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就是木匠出身。有人总结艺术的发展规律:“兴于民间,毁于庙堂。”此话用于美术,同样适合。

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市文化馆

上一篇:浅谈戏曲音乐与电声乐的结合 下一篇:论如何练好长笛音色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