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训练和方法

时间:2022-09-11 08:24:41

浅谈声乐训练和方法

摘要: 声乐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本文从声乐训练的过程分析了声乐本身的长期训练的特点和复杂程度,并给出了一些简单易行的练习方法。

关健词: 声乐训练 方法

声乐的学习既是一种复杂的体力活动,又是一种在精神状态中进行思维、创造的高级神经活动。声乐是最方便易学的一门课程,张口可唱,随处可唱。但要真正唱好一首作品,达到作品内在的要求,却并非易事。它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对声乐学习都会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声乐学习的方法。在开始学习声乐的时候,很多学生张口便唱,就是我们所谓的“大白嗓子”,简单听起来除了不悦耳并没有什么大毛病,但是不具备歌唱的艺术性、表演性。只是处于本能的原始阶段。这个时期学生不了解歌唱的原理和规律,是即兴歌唱,或凭兴趣和自我感觉盲目模仿。所以,这个阶段充其量只能说是在唱歌,并不能称其为歌唱。

然而,在学习声乐一段时间后,学生才知道声乐是一门究竟有多复杂的科学。它不像器乐,完全借助外物来发声。正是因为它是用人本身的器官来发声和训练才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声乐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乐器”是声带和其他发声器官。它们存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是用脑子想就一定能做到的。跟器乐不同,不是老师告诉学生指法、技巧之后,学生照着做就可以。重视教师的正确示范和模仿是声乐训练中找到好的发声方法的最快途径。初学者要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去琢磨、去寻找、去感觉哪种发声的位置是正确的,哪种声音唱出来更好听。通过理论与模仿的结合,持续不断地训练,使这种刻意的动作变成无意的行为。这是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过程,也是主观变客观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也是声乐学习与训练中最艰难的过程,也称作声乐训练中不自然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学习声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失去心理平衡,打乱其原有的自我感觉,会出现一种旧的被破坏而新的还没建立的混乱状态,唱得不如原来顺畅,渐渐产生迷茫、自卑、怀疑等情绪,甚至会失去信心。这个时候一定不能让这些消极情绪在学生心中滋长泛滥,应该鼓励学生坚定信心,打好基础,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所有问题都要在此阶段得到解决。例如,我有个学生是一个大号女高音,起初学习声乐,因为自己原来的习惯,会大嗓门唱,不会小声更不会弱声唱,声音没办法控制,于是我让她扔掉原有的观念,把声音放小甚至用气声来发声、来演唱。那时她也经历了一阵痛苦的挣扎,怀疑自己也怀疑我,认为我不承认她的优点。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她渐渐明白这是在帮她通畅声音,建立音色。所以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不能有抵触情绪,要和教师很好地配合与沟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指导,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声音上的问题,就会开始有针对性地练习。这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时要鼓励学生坚定信心,继续完成由主观到客观的转变过程,到达“张口就唱”,也就是升华后的自然阶段。就是当所有的理论、方法都不用再去想,从技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给人一种自如、轻松、随心所欲、没有技巧痕迹的感觉,好像所有的技术都已经与歌唱者融为一体,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一旦建立起来并得到巩固,就能毫无顾忌地投入作品的诠释中。可以说正确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但演唱风格、技巧、表现手段却是多样的。在声乐学习中,要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声乐重要技能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它的训练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永无止境。它的训练形式是一种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要想从这些简单的重复过程中找到正确方法的运用,进而变成学生自己良好的习惯,最终能够运用娴熟,离不开课后的勤奋用功。

用功最重要的是用心,用心才能得法。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而要达到声情并茂并不容易。在一首歌曲中声音和情感如果没有完美结合,那歌唱的意义也就没有多大了。

首先,声音和情感要表达准确。声音和情感都要随旋律的起伏和歌词的内容表达准确。在旋律高低变化和情绪的收放中,要选择与其相对的声音和情感。

其次,演唱时传达的声音与情感要统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就会发出与情感相对应的声音色调。演出也同样是如此,有了什么样的情感,相对应的声音的音色、音量便会更容易地自然流淌而出。同样,情感也不能随意释放,要与声音协调起来。这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舞台表演又不单单是歌唱,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舞台修养等因素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生在声乐学习的同时,还必须积累自身的音乐修养、文学修养、历史修养、道德修养和科学知识、其他艺术知识的修养等等。因为这些都会通过个人的表演体现出来,渗透在个人的表演过程中。只有这样的歌唱家才更具感染力,他们的作品才会被大家所认同,他们的表演才会被大家所喜爱。

参考文献:

李晋玮.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上一篇: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 下一篇:钢琴演奏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