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构建对农村经济的意义

时间:2022-10-05 05:01:49

生态伦理构建对农村经济的意义

可通过对农民价值取向的校正,促使他们有目的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使生态环境和人类和谐相处,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减轻农业资源污染,切实加强生产环境保护,实现脱贫与农村环保“双赢”。

1生态伦理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生态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将自然界的价值阐释为双重意义,“狭义上是对人类需求的满足,广义上是指对地球上一切生命维持生存的需要的满足”[1]。在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框架内,“自然界的一切价值都被归结为人类的价值,人类的需要和利益成为全部价值的焦点,而自然环境则仅仅作为实现人类利益所需要的宰割体”[2]。生态伦理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深化了人类生态的道德关怀。生态价值观将人类需要和利益纳入生态价值系统,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生态伦理坚持以大自然生物圈整体运行的宏观视野来审视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坚持从整体利益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坚持人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认为它不是唯一的源泉。自然界创造价值在人类劳动发现和创造之前,所以人类劳动产物的价值是以自然界的价值为基础的,是对自然界固有价值的提取和加工。农村经济价值的创造为这一价值观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明。生态伦理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提供给我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人类从事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生态伦理要求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自然界各类关系,树立自然界生态价值高于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所有价值的观念。在强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同时,应致力于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建设,预防对自然界一味地索取和大肆盘剥所导致的无情报复。以生态结构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会受到生态破坏最直接的影响,农村经济主体(尤其是农民)则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2生态伦理规范调节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2.1生态伦理可以完善农村生产领域的伦理约束

在农村,实现生产活动的生态伦理约束也就是完成对农民生产、生活活动和农村工业的生态伦理规范。农村大部分环境污染都与农村工业和农民生产方式不合理有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体污染、天气骤变,农产品污染、病虫害加重等。这些在根本上威胁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都与不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行为有关。这说明农村生产活动领域是道德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价值或功能展示的重要基地,这也就决定了生产领域必然受到伦理的约束或监控。

2.2生态伦理促使农村经济主体形成正确利益取向

伦理道德总是通过协调现实的利益关系来发挥其约束或导向作用的。在现实中,农民或者农村企业作为一个利益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常常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来确定生产发展战略。利益最大化原则实际上就是一种利己原则,即经济主体把自己利益实现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公众、对立于竞争对手的利益生产过程,把自己利益凌驾于公众或其他组织之上。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以及农村经济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被社会所瞩目,经济主体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应当是一种在追求社会利益或生态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利益的基本价值准则,否则不但无法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且可能得到的是最小的利益甚至毫无绩效可言。因而农村经济主体应当形成一种正确的利益取向。

2.3促使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生态文化的构建

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抓好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还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生态文化应该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使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农村经济主体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4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要增加农村经济总量,又要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和可持续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态伦理可以规范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克服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首先,转变经营模式。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注重高投入,在高投入基础上追求增产、增收。在生态伦理调节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强调可持续性,如在加强耕地保护、充分利用耕地资源的同时,强调农业的综合开发。在资源规划利用上,结合生态环境,突破空间区域,在全社会协调资源配置。在提高科技含量、科技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树立科技兴农观。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状态下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其次,培育和拓展新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如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农家乐园等、发展绿色农业等。第三,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应坚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物质装备为条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农村资源宏观管理系统和生物、生态协调技术系统、农品质量检测系统,农村环境质量监控系统等。

作者:王喜英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系

上一篇:农村经济发展反思 下一篇:谈农业经济成效静态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