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

时间:2022-10-05 04:32:57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

摘要: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者依据相关理论编制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对全国30所高校50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结构可由才能发挥、自我实现、社会地位与声望、工作环境与福利保障4个因子组成。当代大学生将个人的自我实现排在首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性别、学校性质、文理科、学分绩排名、学校所在区域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在就业去向意愿上,大学生仍偏向去南方及沿海开放城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大学生更倾向去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单位和外资合资机构。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就业去向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6-0553-07

1引言

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这一术语由Super(1957)于20世纪50年代在他的职业发展理论(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中提出。虽然以往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比较多,但至今却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董薇,2007;吕倩倩,2010;杨洁,2004)。Super(1970)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一种工作目的表达,是个体对于其工作赞同和尊重的渴望。Ros,Schwartz和Surkiss(1999)指出,职业价值观即人们从某种职业中所能获得的某种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的信念,同时Schwartz(1999)也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实现的目标或获得的报酬,它是更为一般的个体的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国内学者黄希庭、张进辅和李红(1994)则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人们在社会职业的需求上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方面上的表现,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部分。凌文辁、方俐洛和白利刚(1999)则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一种信念与态度,或者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金盛华和李雪(2005)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及其选择职业的标准。而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概念的界定,我们采用金盛华等人对职业价值观的定义,认为它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和评价职业的标准。

第32卷第6期陈浩等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心理学探新2012年在职业价值观的结构上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以下观点。对于一般价值观结构,Rokeach(1973)指出,价值观可分为终极性价值观与工具性价值观,而且终极性和工具性价值观互相依存与体现。而Super(1962)将职业价值观的结构分为15个维度,分别是利他主义、 对美的追求、 富有创造力、智力的刺激、获得成就感、具有独立性、赢得威望、管理权利、获得经济报酬、有安全感、与领导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工作环境、变异性以及生活方式。国内学者金盛华和李雪(2005)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为两个维度,即:目的性价值观与手段性价值观。他们认为目的性价值观是个体评价以及选择职业时的内隐动机性的标准,包括地位追求、家庭维护、社会促进和成就实现;而手段性价值观则是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时的外显条件性标准,包括兴趣性格、轻松稳定、薪酬声望、规范道德、福利待遇和职业前景6个方面(董薇,2007;刘俊,2008;吕倩倩,2010;万凤艳,2009;闫锋,白玲,2007;乐娟,2009)。

具体到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高校、各社会机构以及大学生自身关注的重要问题。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近两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有好转迹象,但依然不容乐观。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经济结构、就业市场、高校培养方式、毕业生自身态度和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然而内因是决定事物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就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职业价值观能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陈静,李卫东,2011)。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职业价值观理论和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自编问卷,对包括985院校、211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全国30所大学的5000多名学生进行了大规模问卷调查,以期全面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并对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2方法

2.1对象

2.2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1)基本情况部分,主要为所在大学、学校所在地、生源地、年龄、性别、年级、专业、学分绩排名位置等客观信息;(2)就业心理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就业意愿、职业价值观、为就业所做准备、对学校就业教育的评价等方面项目,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

第二大部分中的职业价值观测题共17个项目,为研究者综合分析以往国内外职业价值观研究及其问卷项目而修改、补充、完善而成,包括例如“工作时间有规律”、“工作福利保障好”、“工作有成就感”等题目。被试根据自身情况对这些影响就业选择的因素进行5点Likert式评分,从“非常不重要”(记1分)至“非常重要”(记5分)。对职业价值观测题部分进行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5,表明具有较好的信度。

2.3数据处理

4分析与讨论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研究者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四维度结构:才能发挥、自我实现、社会地位与声望、工作环境与福利保障。这与金盛华和李雪(2005)提出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结构基本相符(详见图1)。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不仅考虑到自身的兴趣和发展以实现自我,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与声望,还能够考虑到为单位和社会的发展付出努力,维护个人和家庭的稳定。

通过对4个因子平均分的比较发现,大学生将自我实现排在职业价值观的第一位,其次是社会地位与声望,再次是工作环境与福利保障,最后是才能发挥。这说明我国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他们将个人的自我实现排在首位,并能够在职业选择和评价时考虑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满足自己经济和地位的需求。但殷雷(2009)在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曾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按顺序排列为“收入与福利条件”、“发挥个人才能的可能性”、“个人素质适应性”、“稳定性”和“人际关系氛围”。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收入与福利条件”。这与本研究结果有一定出入,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的被试绝大部分是在校生,而殷雷的研究中有一大部分是已工作大学生。在校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为理想,而已工作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在职业价值观上会变得更为现实。

图1目的性职业价值观结构

(引自金盛华,李雪,2005,p.654)男女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才能发挥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而在自我实现因子、社会地位声望因子、工作环境与福利因子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男生比女生更乐于接受一些能独立工作的职业机会,在岗位上承担风险责任,解决关键问题,不断创新,参与决策。

“女不如男”的传统观念以及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个体的不同性别角色期望,使得家庭在对女孩的培养上更强调温柔、贤淑、顺从等特质,而缺少独立性和创造性特质的培养。同时,女大学生自身在生理上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且许多女大学生本身缺乏独立性和积极竞争的意识,所以女生在才能发挥上的意愿低于男生。另外,具有独立和竞争意识,创造力强的“女强人”在传统观念中也很难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社会有必要改变看待女性的传统认知,逐步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理念。更重要的是,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对此,谭刚和杨建莺(2011)认为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需从培养自立自强和自信的意识出发,提高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心理素质,全面做好动手能力、知识结构及就业观念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相比985院校大学生,普通院校大学生更希望能在所选择的职业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211院校大学生的这一意愿也显著高于985院校大学生。普通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中相对劣势,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希望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意愿更为迫切。相比211院校和985院校大学生,普通院校大学生实习实践机会也较少。相比较而言,985院校的大学生较具有优越感,在就业和岗位选择上的机会更多。因此,普通院校大学生更为关注自身才能的发挥。

研究者还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才能发挥因子和自我实现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理科生比文科生在职业选择和评价中更重视自己个人才能的发挥,更希望实现自我价值。这与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有一定的关联,张积家和陈俊(2002)的研究显示,理科生的成就动机显著地高于文科生,即理科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更强烈,更希望获得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此外,这与文理科生中的男女比例也有一定关系,理科生中男生比例较大,而文科生女生比例较大。

对不同学分绩的学生进行比较发现,排名前10%的学生在4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排名51%以后的学生。金光华和董好叶(2007)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即大学中学习成绩好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对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影响。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可能更乐于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提升个人能力为社会做贡献,并相信自己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声望、获得社会福利和保障。

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进步,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就业上。使得学生有自信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有重要意义。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大学生的在校成绩在人才选拔中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南北方大学之间以及东西部大学之间在职业价值观上,皆存在一定差异。南方高校学生在工作环境与福利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北方高校学生。东部高校学生比西部高校学生更重视自我实现、社会地位与声望、工作环境与福利,这可能与东西部竞争环境有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大部分都希望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和南方城市,这造成了这些地区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而且这些城市的消费和生活水平都较高,所以东部高校大学生更强调提升自我,在社会地位以及工作福利上都有更大的需求。

大学生最愿意去的单位是国有企业、政府机关部门、外资合资机构和事业单位,男女大学生在单位选择上有一定差异,不同学校性质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也有一定差异。大学生中只有4.3%的学生愿意自主创业。大学生最愿意去的地区依次是南方及沿海开放城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只有极少部分大学生愿意去农村及其他地区。985院校大学生首选的地区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211院校和普通院校大学生首选的都是南方及沿海开放城市。

殷雷(2004)指出大学生就业存在大城市心态,即就业目标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期待过高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单位和地区的竞争过于激烈,而许多地区则出现“用人荒”的现象。因此高校应广泛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

5结论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可划分为才能发挥、自我实现、社会地位与声望、工作环境与福利保障4个因子。

不同性别、学校性质、学科性质、学绩分、地域的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比女生更注重才能发挥在职业选择中的导向作用;普通院校大学生比985和211院校大学生更看重才能发挥,而且在工作环境与福利保障因子上,211院校大学生比985院校大学生得分更高;理科生比文科生更重视才能发挥和自我实现;学绩分排名在前10%的学生在4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排名51%以后的学生;南北方高校以及东西部高校大学生之间,在职业价值观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在就业去向意愿上,当代大学生仍偏向去南方及沿海开放城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更倾向去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单位和外资合资机构。

上一篇:我的美人 7期 下一篇:PBL教学理念与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