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古典建筑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5 03:13:22

传统文化在古典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国的古典建筑中,而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蕴藏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所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古典建筑,理解了中国的古典建筑,也就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enetrates in th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there is plenty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refore, to know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nd better guide our modern architectures.

关键词: 传统文化;古典建筑;特点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classical architecture;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134-02

0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而这种展现,渗透在建筑之中,铸就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内涵。所以,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蕴藏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

1 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建筑中的体现

若想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建筑领域中的应用,首先要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的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这些精神在中国的建筑方面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其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有机联系主要表现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上。这种组织形式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家天下。小到社会基本单位,大到国家,皆是如此。反映在传统建筑空间,首先是合院式建筑居多。比如传统合院式民居,所有居住空间都是内向性、防御性、凝聚性的;宫苑建筑也是如此,只是尺度加大,结构层级增多。最初的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能够有独立的空间,也就是能够给自己一定的私密空间,让室内空间与外界环境有所分离。而古代中国社会组织的结构是相当森严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制度的外化,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为建筑形制的定型,以及使用上的严格限制。重檐庑殿顶是民宅不可以使用的,黄色琉璃瓦也是如此。与中国不同,西方社会人神分治,社社会组织形式也比较松散。希腊与罗马曙光照耀的时期,城邦内部建筑空间都比中国的公共性强;剧场、斗兽场、浴场、市政厅……公共建筑的数量和类型也较中国的多而丰富。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人文关系在建筑中独特的展现。

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主要表现为分布在大江南北,边远村寨的各式民居,这些古代最大量的建筑,营造自由,不拘一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地溶化为一体,显现出丰富多样又自然严密的特点来。它们的平面布置灵活,结构上也随宜地采用当地的物产,因村致用、因地制宜,从而变幻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就拿江南丘陵的农村住宅来说吧:三间四柱,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清风,白云,烟霞晨曦,幽林曲溪,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表现出一种亲切、秀丽而又含蓄的美,那些专门为观赏自然风景美而设置的,各名山胜水的风景建筑,以及再造山水美的小巧园林,亦以清丽,明秀,脱俗而有韵味取胜,这些都是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在中国古典建筑方面的最佳体现。

1.2 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但是中国的古人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这种兼容,主要表现在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方面。最初的佛教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在寺庙的中心建塔,或建佛殿。寺院布局,依据中国礼制的规定,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前低后高;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从山门到前殿到左右钟鼓楼,因地制宜进行建设。这一点也恰恰应和了中国古典建筑中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殿堂的屋顶,较多地采用庑殿、歇山、重檐、悬山、硬山、卷棚等样式。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正视、侧视、俯视,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线。曲线优美的屋顶,尤其翼状起翘的“飞椽”,轻巧活泼的动人形象,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这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委婉曲折为美的审美观,又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大殿一般采用梁柱结构。其梁柱做法,是沿进深方向在石础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又立短柱,上架一较短的梁。这样重叠数层短柱,架起逐层缩短的梁架。最上一层立一根顶脊柱,形成一组木构架。每两组平行的木构架之间,以横向的枋联结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顶脊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子;檩子上排列椽子,承载屋面荷载,联结横向构架。这种木构架,是用中国传统工艺做成,可抗地震的破坏,可以说是既美观又实用。 而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均为砖石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开凿的佛寺,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佛教建筑不但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石窟和寺院里大量的壁画、雕塑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由此可见,在中国的佛教建筑,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也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之学。

1.3 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表现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就是一种务实精神。因为中国古代以农耕生活为主,在农耕生活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种在实践中获得的理念便渐渐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群体趋向。农民在农耕活动中认识到“利无幸至,力不虚掷”的真理。而这种农人的务实之风同样也感染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于是“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便成为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同时,实用理性也逐渐成为我们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由于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所以,我们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出现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本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人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而且,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外饰,也多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兼具美观的效果。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凝聚、兼容与经世致用的特点,很好地渗透到了我国的古典建筑群中。学习、理解中国的古典建筑,对于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来说,意义非凡。

2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建筑的发展同时也是文化的发展。所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解中国的古典建筑,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扬,是对我们新一代建筑师最为基本的要求。这里,还要引入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建筑符号。没有建筑符号的建筑师不会创建出有生命力的建筑。因为建筑符号中凝聚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传递给人们传统的信息和共鸣。因为不同的建筑带给人的感觉不同,他们可以借助人的思维发展空间,让人能够不由自主的回忆起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将这种建筑符号元素直接提炼到现代建筑的设计,再加上一些通过整理以及升华之后再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样就可以很有效地传承具有浓郁色彩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曲晓舟.简述建筑与文化各个层次的关系.

[2]罗超君.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2005年中国古建筑考察报告).

[3]王峰.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建筑设计,2013.

上一篇:财务治理分层论 下一篇:二次经营理念在项目经营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