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写作”打造课堂教学之“凤头”

时间:2022-10-05 01:02:07

用“微写作”打造课堂教学之“凤头”

“微写作”少则几十字多则百余字,易于操作,便于交流,涉及面广,可着眼于课本,亦可谈天说地。用“微写作”打造课堂教学“凤头”,学生易于接受,更乐于接受,笔者在这方面做了点尝试,就教于方家。

评天下 论古今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能“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感受和思考”。为此,我们开展了“评天下 论古今”这一活动,每周一一上课活动就开始了,评论话题在前一周确定,每人次展示作品的时间限制在两分钟之内,每次4―6人,这一活动,学生倾注了很大的热情,积极参与搜集、推荐话题并写作、展示,这一活动真正起到了“课前5分钟,振起一堂课”的目的。

笔者将在近期教学中我们师生收集到的各种话题进行了分类整理,教育类、时政类、经济类……各类话题的交流既扩大了同学们的眼界,锻炼了口头能力,更启动了活力课堂。

说作者 道背景 特级教师董一菲曾经在教授《长恨歌》时,上课伊始,就布置学生以“关键词”加“关键词解读”的形式介绍作者,而老师仅作补充和评价。笔者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尝试了这一教学策略,并且要求学生适当引用一些诗词,最好是曹雪芹作品中的诗词,课堂效果很好。选几则示例如下。

生1:我找的关键词是“感触”,曾经的雕栏玉砌,如今的茅椽蓬牖;往日的锦衣玉食,今朝的举家食粥。家庭的变故,生活的落差,世态的炎凉,如此的考验与历练,如此的感触与体悟,其中滋味,作者深昧。“文章憎命达”,多舛的命途使曹雪芹孕育了一部伟大的著作――《红楼梦》。

生2:我找的关键词是“艰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风雨潇潇悼红轩,世态炎凉心自知。花开花谢,几易春秋,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把辛酸泪”终凝为“满纸荒唐言”,不朽华章《红楼梦》横空出世。

平面化、说明性的介绍文字,在学生笔下变得文采斐然,充满了文学之美。因为缺少尝试或是创新,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或是背景介绍等教学资源,只能简单陈述,学生记忆而已,但是,这个尝试却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并积极落实,“贫脊之地”可以变成待开掘的“富矿”。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使得这节课一开头就沉浸在了一种浓浓的文学氛围之中,一堂课有了一个“很语文”的“凤头”。从读记的简单操作,到学生将读到的东西内化进而字斟句酌地表达出来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恐怕不仅仅是作者、背景什么的了。

荐文本 赏佳作 课前“荐读文本”也是常用的课堂阅读教学“开场白”的方式。对于这种“微写作”,我的方法是课前荐读,课后修改。这类“微写作”,重在对荐读文本进行“推介”,目的在于让人亲近进而阅读文本。它依托文本,以文本为本,以语言训练为枝,真正起到了“固本荣枝”的效果。这种“微写作”要求荐读者首先要读懂文章,把准主题,明了风格。荐读可以全面地介绍给读者荐读文章的主要内容,亦可以集中笔力解读文本精髓,如主题、语言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可以推介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组文章;可以是教材里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时文美文、经典著作。赏析类的微写作的写作思路和荐读类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仅就荐读例举分析。《小狗包第》是巴金先生用真情之笔书写亲历之事,以平易之言抒发肺腑之情的“良心”文章。预习时,笔者就布置学生写一段推荐词,可选择给小学生推荐,也可选择给高中生推荐。笔者整理了几段师生创作的荐读《小狗包第》的文字。

生1:一只可爱的小狗,一个忠实的朋友。它聪慧,善解人意;它乖巧,讨人怜爱。但它却身不由己,成为了主人的“包袱”。这是怎样一只小狗,让我们走近《小狗包第》,了解包第的命运。

生2: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曲折的情节,似在与挚友围炉夜话,又似在聆听亲人倾诉衷肠。巴金先生借《小狗包第》,朴实明快、坦露无疑地解剖了自己懦弱的心灵,表白了深深的忏悔之意,呼唤人性的回归,讴歌人性的美好。把《小狗包第》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体会巴金先生“良心”的反思。

生3:我觉得第一段是写给小学生的推荐词,第二段是写给高中生的推荐词。第一段仅仅着眼于小狗命运,符合小学生心理。第二段有作品风格、作品主题方面的精要概括,是写给高中生的荐读词。

师:很好,我也写了一段荐读词,大家判断荐读词是写给哪类读者群的――您经历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年代,美好、善良、亲情都化为乌有。您是否也反思过,亦或是忏悔过?世纪老人巴金先生,借写家中一条宠物狗包第的命运,拷问自己的责任,审视自己的心灵,书写自己的悔意,真实、真切、真情。推荐您阅读这部作品《小狗包第》,去感受大家的人格魅力,重温历史之鉴。

生4:这是推荐给经历过的人们的。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训练要兼顾“为自己写作”和“为不同读者写作”的双重目标。这种向不同读者荐读的“微写作”尝试,契合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双重目的,更重要的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同时学生很感兴趣,真正激活了课堂,打造出了语文教学新课堂的“凤头”。

编导语 写串词 “利用课文内容来设置语用情境,不同于以往一般的课堂练习,它类似于军事训练中的实战演习,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因而具有更大的教学价值。”编写课堂教学的导语,本应是教师之责,在教学中,笔者大胆尝试由学生来完成。首先给学生交代导语的特点――课堂导语语言精炼,有吸引力,力求新颖别致,但又要和文本紧密结合,不可游离于文本之外。写作角度多种多样,可以从作者角度切入,从文本角度切入,从文题导入等等。“串联词”也是一种导入方式,要求找出前后两篇文章的关联之处,借此导入下一文本。和“荐读”相同,“编导语 写串词”在训练写作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对文本预习效果的检查,用这种方式作为一堂课的开头,一石二鸟。

生1:我首先推荐林语堂写的《坡传》,我借用一段话来导入,行吗,老师?(师示意可以)“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师、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坡的全部……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让我们共同走近《赤壁赋》,走近苏轼,去了解一个真实的苏轼,看看林语堂的评价是否恰当。

生2:伴随着新年的鞭炮声、祥和的祝福声,绝望的、无助的祥林嫂渐行渐远。是谁害死了她?是封建礼教,是封建制度。而窦娥之冤,冤自何来?死因在哪?让我们共同拜读关汉卿的扛鼎之作《窦娥冤》,了解窦娥的人生轨迹,探究其悲剧发生的根源。

第一个学生作品,绝大部分文字来自林语堂的《坡传》,但是笔者觉得也是难能可贵的,学生已经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借鉴,学会了跳出教材来审视教材。第二个作品是一段串联词,学生找到了《祝福》和《窦娥冤》两文都关注的“女人的悲剧”这一点,用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启发别人去探究窦娥的悲剧发生之源,搭建了理解两篇文章的桥梁,起到了学习两文的过渡作用。

课堂教学开头的方法多种多样。放手让学生参与时,学生回报我们的总是一次次的惊喜。应该相信,“微写作”一定会成功打造出课堂教学的“凤头”,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作者通联:山东武城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新视角 下一篇:作文教学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