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持续增收发展意见

时间:2022-10-05 12:55:12

农民持续增收发展意见

一、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全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围绕建成10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高效农业产业带(区)目标,突出设施农业发展,提高高效农业面积比重。全市新增高效种植业面积3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10万亩,其中新增设施农业15万亩;新增规模畜禽养殖场(大户)800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加快特色乡镇、专业村和规模连片小区建设,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每个县(区)都要建成1个万亩以上优势产业核心区,启动建设1个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二)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升档扩量”竞赛活动,不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带动能力。2009年全市新增(调整)市级龙头企业20家,重点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全力招引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0强来宿投资。确保当年完成农业招商引资35亿元,新增投资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20家,新增投资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每个县(区)至少引进一个投资超亿元、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现代流通业态为补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广泛参与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每个县(区)都要重点打造1个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精心筹备*生态农业博览会,继续办好泗洪螃蟹节、*花木节、*杨树节等节会活动。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主销城市设立销售窗口。加快*粮食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综合性粮食商贸中心和中转枢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配送中心和连锁“农家店”建设。全面实施“家电下乡”,落实补贴政策,进一步拉动农村消费。按照“形象新、环境美、功能全、服务优”的标准,建设乡村为农服务社200个。

(四)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全市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100个,新创建农产品省著名商标5件、市知名商标20件;创建省级名牌农产品4件。积极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创建,加快*花木、泗洪大米、西南岗西瓜、八集小花生、丁庄大菜、泗洪清水龙虾、中扬青虾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确保年内有较大进展。

(五)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新品种培育、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计划引进、示范、推广种植业新品种、新技术12个和8项,养殖业新品种、新技术8个和6项,引进新农机5类。加快种子种苗业发展,建成瑞克斯旺和市农科院种苗产业园。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加大水稻插秧机、秸杆综合利用机械的推广力度,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新增水稻插秧机800台以上,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50%以上,建立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2000亩。

(六)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内生产全过程监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5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上半年建成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年内建成县(区)农产品检测中心。

二、2009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围绕“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工作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以上。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保障农民稳定增收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进一步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将返乡农民工培训纳入培训券补助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奖代补范围。全年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6万人,创业培训1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8万人。

(二)引导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以实施“三来一加”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放宽农民创业市场准入条件,引导鼓励返乡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全年新增“三来一加”项目村200个,新增“三来一加”项目2500个,从业人员稳定在60万人左右,基本消灭“三来一加”空白村。

(三)强化农民就业服务。加强农民工返乡情况统计监测,及时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组织返乡农民工培训和推荐就业。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和支持企业多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尽量使用农民工。

(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深入推进“结对强村”和“牵手脱贫”工程,全年落实扶贫小额贷款2.6亿元以上,确保26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00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其中25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市外100家规模以上企业与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积极探索采取政府或后方单位补贴的形式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全年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3万人以上,努力使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家庭至少有1人转移就业。

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流域、区域治理工程建设,提高总体防洪除涝标准;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船行、众程、运南、柴塘、沂北5个大型灌区年度建设任务;完成394条县乡河道、1791处村庄河塘疏浚整治任务;高质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78.5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推进西南岗水源工程续建及丘陵山区水源建设、洼地圩区治理工程,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和除涝降渍能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全年改造中低产田28万亩。不断完善小城镇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科学调整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总数控制在2000个以内,着重抓好市级康居示范村、环境整治村建设,每个乡镇至少再启动一个集中居住点建设,年内新建农户住宅6000户。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260个村整治任务,建成省级示范村10个以上。继续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新植杨树1000万株。鼓励发展循环农业,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4000座、畜禽养殖沼气治理工程10处、农村沼气物业化服务管理站6个。完成农村无害化改厕3.5万户。继续完善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完成379公里道路、59座配套桥梁、24个农村客运站建设任务,确保年底前以行政村为单位全面消灭“断头路”,所有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全部开通农村公交线路;坚持建管并重,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加强移动气象站等气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二)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发展基层民主,着力推进农村和谐社区建设,重点强化乡镇、村居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社区为民服务平台,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到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建成“农家书屋”600个。加快广播电视进村入户步伐,年底前光缆通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40%以上。继续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书本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年内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覆盖率达到60%以上。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建设,新改建县乡“世代服务”中心8个,70%的村级服务室完成改建任务,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工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30元以上。继续提高五保供养标准,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切实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健全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制度创新

(一)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8万亩。建立健全县、乡、村土地流转统一联网的信息平台和交易市场,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大力开展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重点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每个县必须启动1万亩以上。

(二)加快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20个、土地股份合作社270个、社区合作社10个。

(三)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各金融机构到开发区和乡镇设立营业网点,力争再组建村镇银行4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5家。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农业的信贷投放比例。加大农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支农服务力度,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覆盖面。发挥邮政汇兑业务沟通城乡金融通道的作用,建立资金回流机制,缓解农村小额贷款难的问题。推广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的成功做法,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完善农业抗灾和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四)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环境。深入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乡镇经济实力,确保75个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20%的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探索建立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新机制,逐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积极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

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三农”工作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配合意识、服务意识,明确职责分工,完善领导机制,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工作落实,形成齐心协力、协调一致推进“三农”工作的整体合力。各级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领导“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财政投入。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用于“三农”;市、县(区)科技三项经费30%用于农业科技;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等扶持政策。努力加大财政对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扶持力度。2009年市财政投入高效规模农业1500万元,增长50%,各县(区)本级财政投入高效规模农业资金增幅要高于去年30%以上。

(三)加强督查考核。继续实行重点工作“双月观摩、评比、通报,半年初评,全年总评”的工作推进机制,严格考核奖惩。深入开展“高效规模设施农业县(区)”、“十强乡镇”和“二十强龙头企业”竞赛活动,定期考核评比,促进高效农业快速发展。

上一篇:工业企业加快发展意见 下一篇:市委办公室开展思想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