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04 03:31:07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更至关重要了。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探讨了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详细地说明了该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经过实践证明,该课程体系在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246-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已经相对饱和,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现阶段各个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专业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内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围绕地区和学院资源条件进行专业建设。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结合我院的特色,构建了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程序员、软件设计师、测试员、软件评测师、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软件维护员、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岗位,在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从事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及计算机软件销售、咨询与技术支持等工作,能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

(一)建设思路与开发流程

1.岗位能力课程。我系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是面向职业岗位,由职业岗位分析并得到本专业职业岗位中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岗位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能力的组合或分解,得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构建“企业是课堂,员工是学生”的立体化教学环境。结合企业化管理,通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应用能力。

2.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就是要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基础知识培养体系,在注重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真正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注重案例与实验教学,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实际案例为线索,规划课程知识点,并通过大量实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得到更加深刻的实践锻炼,加深其对软件知识的理解,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都开设相应的实验,通过集中、强化的训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得到更深刻的实践锻炼。

(二)课程设置

根据本专业“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过程,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促进企业新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继续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同步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为中心,进行职业基本素质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在此基础上,明确各课程模块对应的主要课程,构建“素质提升+经验积累+技能提高”分阶并进、分层培养、分块选修的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一年级学生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开设C语言、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二年级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开设Android、IOS等课程,三年级开设应用技能训练,开设Android高级开发、IOS高级开发等课程。如下页图1所示。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系面向企业岗位,分析了职业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变革,构建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教学方向转为移动互联开发。从2012年开始,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向转为移动互联开发。本专业教学方向侧重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软件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真正做到“教学、科研、实训、就业”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课上教学和承担科研课题研究来提高理论教学水平;通过重点建设并已投入使用IOS、Android专业实训室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并定期把学生输送到企业中参加实际项目开发,做到项目驱动、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工厂”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着力把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知识、重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移动应用系统下程序的开发能力,为4G网络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带动传统应用开发专业以及网络应用技术专业共同发展。

2.充分体现了“项目导向、校企融合”的实践教学特色。在实践教学中,与企业深度融合,从企业引进并合理设计实际工程项目,如手机订餐无忧、手机速记现代史、DNF攻略、CF攻略和手机丁丁美食等项目。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做中学”、“学中做”,注重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全面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和专兼双带嵌入式教学法,让学生更加真实地完成不同阶段的实践项目,并定期的把企业教师请到课堂中来,指导学生完成项目。

3.企业化管理,同时制定“双员制”考核评价体系。以实现学生技术技能实用化、提升职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实施项目化教学和“学员+职员”管理模式。具体体现为项目化教学、员工化管理、模拟招聘会等多种方式。在考试改革中,采用在线题库考试系统考核,实现教考分离;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把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逐项分解到每门课程中纳入考核范围,逐步制定和完善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4.通过分析完成项目要求具备的专业能力模块,编写以项目开发为章节,以专业能力知识点为内容的项目式教材。

以专业课程标准建设为引领,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发适合专业教学的校内讲义、校本教材以及出版物。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通过组建教学、教材、科研、实训等各方面的教学团队,既帮助教师树立团队精神,又符合软件及计算机企业的组织特点,还使专业能力共同提高,促进各方面成果涌现。按照不同教学科研成立两个教学团队,移动互联教学团队、应用开发教学团队,在工作室完成各自任务。同时,开展了C语言、Java程序设计、Android移动开发等精英团队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通过教、学、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选拔学习兴趣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国内、国外的计算机软件大赛,锻炼队伍提高成绩。除此之外,还聘用和培养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培养。

综上所述,基于岗位能力课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是面向职业岗位的,由职业岗位分析并得到本专业职业岗位中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岗位能力,由此设置出相应的专业课程,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职软件技术方向人才的培养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专业方面,建立了“QAI”、“NIIT”、“IOS”校企联合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随着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不断改进,学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

[2]闵建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吴建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0,(11):64-67.

[4]陈桂生,张哲.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0):136-137.

[5]李金祥,叶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13,18.

上一篇:校内考研网站设计与制作 下一篇:PBL教学法在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