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语文素养

时间:2022-10-04 03:24:23

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语文素养

【摘 要】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国学经典伴随着文化的传承重新走入中学语文课堂,但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学却是教学的一大盲点。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研究课程化诵读经典的模式,以期达到在诵读国学经典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18-02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其蕴含的语言力量与文化精神值得每一位国人学习。“文以载道”,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与文化的浓缩体现,其传承不仅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为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柱。诵读模式在古时即被广泛用到语言教学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引入新的方式方法,才能起到将经典真正带入学生心中、提高学生语文鉴赏水平的作用。本文将从诵读国学的目的、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和国学诵读的课堂实践3个方面阐述笔者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思考。

一、明确国学经典的种类,传递学生诵读目的

1. 国学经典的种类与诵读资源的选择

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学生对传统国学知之甚少,不少学生对国学的了解仅局限于课本中的《三字经》《论语》等,然而,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在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若想让学生真正开始接触国学,首先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范畴。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周礼・春官・乐师》篇,指古代的学校。随着明末西学等的引入,有人便提出与之对应的“国学”,国学的定义变为研究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学问,经部主要为儒家经典,包括《周易》《尚书》《春秋》《孝经》等,史部为各种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子部为诸子百家之著作,阐述百家之思想,如《老子》《庄子》《墨子》等,集部是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统称,包括《楚辞》《乐府诗集》《全唐诗》等。最经典的国学当属“四书”和“五经”,在不同A段和不同版本的语文教学中,四书和五经的内容都有所选取,其在经典国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随着对国学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如今的国学经典泛指那些影响深远、价值高、具有传承价值的资料。

在对国学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筛选。对开始接触国学的学生,可选择《弟子规》《三字经》等进行诵读,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具有实用性;对中阶学生,唐诗宋词、《论语》《史记》等是不错的选择,这些经典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又能结合语言环境进行相关揣测,还能为学生提供语言素材积累,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对高学段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涉猎可以更为广泛,《诗经》《楚辞》《大学》等都是经典书目,这些书籍或意境深远,可提高学生文学底蕴,或讲述圣贤之道,传授为人处世之法,都能使学生获益匪浅。

2. 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明确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是塑造良好诵读环境的前提。中学时期正处于精神文化培养的初始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的认知还处于探索时期,学生越早诵读国学经典,越能尽早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念。尽管早期接触国学经典时,学生对经典意义的理解及其文化内涵的把握还存在缺陷,但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长期和反复的诵读中,当学生的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脑海中的国学经典便会日益明晰,国学中蕴含的智慧和文化将在学生的反复研读中根植于学生的精神家园,为学生日后为人处世指引正确的方向。

此外,国学经典的语言往往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哪怕不知其意,学生读来亦朗朗上口。一些国学经典通俗易懂,内容明晰,如《三字经》等,可为学生奠定基本的语言基础,而一些国学经典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需反复研读,如《诗经》等,这些国学经典集中华语言文化之大成,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向其学习行文的思路,积累优美的词句和丰富的语言材料,构建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框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方式和方法

随着国学经典诵读走入课堂,旧的教学理念有待革新。传统诵读缺乏系统讲授,将诵读片面地理解为诗文朗诵或简单的文字重复,既未培养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又未教导学生诵读的要义,结果导致国学诵读占用了语文课程时间却并未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基于此,笔者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1. 合理安排诵读时间

语感的培养是诵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积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习惯,最好每周有固定的国学经典诵读课,有利于教师对诵读进行集体教学。此外,可安排朝读或晚读的部分时间专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既可作为对课程的预习,又可作为课后的巩固,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

2. 教授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

不少教师在诵读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朗诵,却并未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导致学生诵而不知其味、不知其意,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诵读的兴趣。对中高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诵读方式是有必要的,如在诵读中的抑扬顿挫应该如何把握,诵读时发声有哪些技巧。诵读时既要有外在的语言表达,又要有内在的情感表现,语言的表达要有规律,朗诵时脑海中要有相应的画面,这样有声的文字才能转化为画面和情感。朗诵是对文字的二度创作,特别是在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时,其语言简洁凝练,情感和意境的表达需通过“诵”的方式体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诵读基本方法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成为朗诵家,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能更深入地融入国学的语言环境,领会国学经典独特的音韵之美。在进行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名家的诵读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诵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学生进行诵读时,教师也应进行相关指导,帮助学生回归语境,把握诵读节奏。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诵读

课本中的国学经典非常有限,仅凭课本教学还远远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拓宽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国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进行《论语》教学时,教师可多准备相关背景材料,如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话是对谁说的等,增强学生对诵读经典的了解,并提供相关的诵读资料,将课内外诵读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经典诵读的课堂实践

1. 小组合作形式的课程教学

学生掌握基本诵读要点后,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诵读中占主导地位,老师仅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一方面,小组中每人轮流朗诵,可为彼此提供诵读意见;另一方面,诵读就是为了理解文意,体会情感,在小组讨论时,不同的观点进行相互碰撞,可扩展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范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有效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

2. 开展多N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多元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活动形式可以是国学黑板报大赛,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国学经典故事展现出来;可以在校园或班级范围内开展国学诵读比赛或国学小故事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对诵读的热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平台,在每日固定时间由教师进行国学经典朗诵,营造学生学习国学氛围;还可以在节假日举办与节日相关的引经据典活动,如教师节时举办“尊师重道”国学经典引用比赛,将节日和国学经典联系到一起,使国学经典中传递的文化和精神深入每位学生的日常生活。

3. 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标准

评价是为了检验课程效果,为课程的改进提供方向。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为教师和学生的课程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可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课后辅导、课堂活跃度等进行评价,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实现诵读课程的评级,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师的自评、互评,以及学生给教师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课程定位,更加明确教学需要,通过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扎实有效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核心的理解将会更加透彻,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小研.在国学经典诵读中诗意成长[J].中国德育,2015,(9).

[2] 白红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J].学园,2013,(4).

[3] 刘宏伟.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1).

上一篇:浅析已运营高速公路高边坡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研... 下一篇:如何应对“开放式”课堂中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