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诺德与纽马克翻译理论之比较

时间:2022-10-04 11:39:36

奈达诺德与纽马克翻译理论之比较

[摘 要] 奈达诺德与纽马克的理论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从他们对翻译的定义,翻译理论核心,文本分类,以及翻译侧重点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了几种理论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对于了解这几种翻译理论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翻译理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273-1

奈达,诺德和纽马克是译界卓有成就的翻译理论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虽然探索的途径不同,表达方式各异,但是有些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既可以互通,又可以互相否定还可以互相补充,值得比较研究。

一、翻译定义比较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纽马克对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就是把文本的意义按照原作者所意想的方式译入另一种语言。”而诺德作为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则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在翻译中要遵循功能+忠诚的原则。”

在这里可以看出奈达是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纽马克强调的是“文本意义”;诺德则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提出对翻译的看法。从定义上看,奈达和纽马克都是以忠实原作为前提,但在翻译效果上,侧重点是反向的。诺德的功能派是从认得行为理论的角度出发,视翻译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原文只是信息的提供者。

二、理论核心比较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翻译的方法是使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奈达认为信息对等优于形式对立,主张从译文接受者角度,而不是译文形式看待翻译,要实现动态对等,后来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功能对等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翻译原则,把原文和译文读者的感受是否相同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

(二)诺德的“功能+忠诚”原则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者,对原来的目的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功能+忠诚的原则。“忠诚”指的是目的语与原作者的意图一致,属于一种人际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纠正了激进功能主义的倾向,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

(三)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纽马克认为,在众多翻译方法中,只有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能够做到准确和简练。交际翻译旨在使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很原文对读者的影响相同,其侧重点是译入语读者。语义翻译则是从语义和句法上接近原文,将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表达出来。

在这里可以看出,对等理论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对语境,交际,文化等缺少足够的关注,而诺德的功能派的理论打破了文本中心论的传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奈达的功能对等过于强调语言层面上的一一对应,忽略了文化社会环境中的译者主体性。但是,两者之间也有相同性,他们都将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注重语言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的定义与奈达的等效翻译的定义非常接近,可以说奈达提出的文本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奈达的等效理论,使其在运用过程中更加具体化。

三、文本分类比较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圣经》的翻译经验,认为动态对等的模式适合所有的文本,是有些狭隘的,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文本,比如,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有可能达不到他所说的动态对等的翻译效果。而纽马克和诺德都根据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二者的文本分类都源于布勒提出的语言功能论,只是他们所用的术语不同,所分文本类型的数量不同,主要文本类型几乎一致,个别的文本划分有些差别。纽马克提出了八种翻译方法,但是只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才能达到翻译的目标。而诺德从目的论的角度,跳出对等的束缚,在翻译研究上阐述了新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文本分析以翻译为导向,是一种更关注于源语的功能分析,将翻译的功能类型划分为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

四、翻译侧重点比较

奈达和纽马克都以忠实原作为前提,但是在翻译效果上,侧重点是反向的。奈达在交际层次上对翻译提出了对等的要求,考虑到译文读者接受信息的反应,他以读者为中心,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上,而不在于形式是否对应。而纽马克主张译者从原作者的写作目的和预期效果出发,站在原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语义翻译中,强调形式对等,尊重原作者,在交际翻译中,侧重读者反应。纽马克重视文本理论结构的框架,奈达也认为文本是重要的,但是同内容相比,居于次要地位。诺德的理论则是首先确定不同文本功能,根据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诺德的理论和奈达的理论有相似性,两者都强调读者的作用,强调译文的可懂性。

五、结论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先进性。这三位学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在用科学的方法对翻译的理论加以完善,三位翻译家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科学的探索和构建。虽然一个方法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大道相通,在互相指正,互相包容,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才能取得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 & Taber Charl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United Bible Societies,1992:3.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原典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40.

作者简介:陶哲(1977-),女,满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笔译与翻译理论。

上一篇:基于4C理论下的招商银行微博营销案例研究 下一篇:关于药理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