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侦查的系统论分析

时间:2022-10-04 11:34:04

犯罪侦查的系统论分析

【摘要】犯罪是一种复杂的刑事犯罪,国际社会一直十分重视对其的侦查与控制。在现有禁毒资源相对不足、对犯罪的研究方法尚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侦控效果的情况下,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犯罪侦查的问题,是对犯罪侦查思路的一次全新的探索,其目的是实现有限侦查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犯罪 侦查 系统论

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其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不仅使各国资金大量流失,而且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仅以吸毒、贩毒给国家造成的资金流失为例,据国际刑警组织2002年公布的报告指出,全球每年交易额高达8000~10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0%,这一数字超过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收入,是仅次于军火而高于石油的世界第二大宗买卖①。针对于此,不同国家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手段试图有效控制及其犯罪的蔓延,但效果大都不能尽如人意,探寻如何有效遏制及其犯罪蔓延的禁毒思路及方法成为困扰理论界和侦查实践部门的一道难题。笔者对比分析了近年来国际国内对于犯罪侦查及控制的具体策略方法,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犯罪侦查的国内外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从国外研究来看,对犯罪的打击和控制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通过加强立法来控制犯罪。此项研究认为立法(尤其是加大对于及其相关犯罪的打击力度)对控制犯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打击犯罪的主要措施,但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能够令人满意。

二、通过加强教育来控制犯罪。从控制使用和吸食者的角度来控制犯罪的研究,其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教育上。从此项研究角度来看,青少年是最容易染上毒瘾的人群,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是控制消费的最根本的途径。

三、通过对犯罪集团的控制和缉拿来控制犯罪。有组织的犯罪(犯罪集团)在犯罪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四、通过改善社会经济环境来控制犯罪。这一研究主要从犯罪者的心理因素出发,把他们放在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下,将高犯罪率与社会失衡联系起来,认为家庭贫困以及犯罪者的示范作用是引起高犯罪率的主要原因。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的形势十分严峻,西南、西北境外分别面临着“金三角”、“金新月”毒源地的冲击,欧美国家生产的新型也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内地渗透。国内吸毒人员呈现持续增加趋势。

从我国的研究情况看,警方的严厉打击和为吸毒者提供戒毒治疗是目前遏制形势继续恶化的主要手段。但长久以来,国家财政无力提供充足的经费,禁毒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新的挑战:一方面,与禁毒工作较大的经费需求相比,地方各级,尤其是地(市)、县级政府财政的保障能力较低,问题较为严重的省(区)又大都财政困难,虽然中央不断完善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但部分省(区)的财政仍然十分困难,基层公安机关禁毒经费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尽管大幅增加禁毒投入,加大对于犯罪的打击力度,仍不能有效遏制犯罪在我国的发展蔓延趋势,犯罪出现了“越打击越猖獗”的现象。显然,传统的犯罪侦查思维和方法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禁毒目的,而且浪费了有限的禁毒资源。

我国犯罪侦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少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问题以及打击犯罪问题进行关系研究。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控制蔓延的角度,还是从打击犯罪的角度,都是孤立的研究,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基于此所提出的打击犯罪的建议与政策往往具有片面性,表面上看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实践中却无法令人满意。片面的研究不足以揭示及其犯罪问题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原因,这也是犯罪得不到有效侦查和控制的根本症结所在。

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我们不孤立地看待犯罪问题,而是将其放入一个更为广泛的大系统中,就会发现问题不仅受到暴利驱动、打击力度和毒源地政治、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的价格弹性、替代品价格及可获得性、供应商的成本与收益、恶性竞争结构以及吸食者的人口规模、人均可支配收入、边际收益等因素的微妙影响。因此,只有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各子系统的运作机理和相互关系,探索不同的打击犯罪的政策手段和实施力度对系统各部分的影响,才能真正提高打击犯罪的效益和质量。

在具体的研究中,偏重于介绍现象、经验,缺少理论支持。虽然我国近几年来已经有一些学者和一线的缉毒人员注意到犯罪活动与缉毒执法以及严打政策的初衷相悖的特点,并开始探讨研究其中的相关原因,也有一些学者将犯罪活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来研究探讨,使用供求模型、价格弹性等经济学概念来分析论证犯罪问题,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这种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未能结合我国的现状及禁毒工作实际来探索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禁毒系统对策与思路,未能运用科学的系统论理论指导犯罪侦查,也未能将犯罪侦查的政策性建议建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使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现代科学方法应用少,研究方法陈旧落后。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思辨、定性研究仍为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缺少建模和曲线分析。对犯罪侦查研究的方法仍然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为此,笔者提出在对问题进行思辨研究和定性分析的同时,也要注意运用现代科学的建模等方法开展研究,应广泛进行包括管理学、系统论、经济学在内的跨学科、多视角和宽领域的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和探索。

犯罪侦查的系统论分析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刑事犯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传统禁毒措施尚不能有效遏制犯罪发展态势的情况下,笔者提出应考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分析整个及其犯罪系统运作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遏制犯罪发展蔓延的有效途径,旨在使有限的禁毒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资源等)得到科学合理地配置,优选侦查方案,最终达到有效的禁毒效果之目的。

犯罪侦查系统论分析的概念及意义。犯罪侦查的系统论分析是指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把问题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大系统中,将犯罪侦查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手段相结合,通过对包含贩毒、吸毒、缉毒在内的整个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建立简洁、严谨、完整、包容性强的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取犯罪侦查的关键成功因素;同时,分析不同利益集团参与系统的动机、方式以及互动过程,研究如何使有限的禁毒资源在系统中发挥出最大的执法效率。

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犯罪侦查的问题,是问题的一次系统工程实践,这一研究在犯罪侦查中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难题。其理论意义在于促进了侦查学和系统科学之间的渗透和融合,通过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和分析工具,将模型分析、图表分析和定量分析纳入到侦查学方法论的研究范围内,为犯罪侦查的研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实践意义在于通过详细分析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性质、行为方式和社会约束,了解整个系统的运作机制和互动过程,从而根据各部分的变化及时调整或变革打击犯罪的决策,推动犯罪侦查活动的改进,并且以此为契机,找到合理解决犯罪“越打击越猖獗”这个实践难题的最佳切入点。

犯罪侦查系统论分析的基本思路。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合犯罪本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本项研究的基本思路应主要围绕“犯罪侦查与犯罪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首先通过识别这一特殊商品的商品特性,应用经济学供求曲线定性分析方法和价格弹性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特殊性质对缉毒执法的影响;其次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包含贩毒子系统、缉毒子系统、吸毒子系统在内的社会系统进行建模,分析不同的打击手段和打击力度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最后通过概念模型构造缉毒立法、执法决策框架。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的经济学特性。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以及重点区域贩毒案例的整理和分析,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理论、边际成本理论、价格弹性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归纳总结这一特殊商品的特殊经济学特征,包括:的价格弹性研究;供应商(贩毒集团)的成本曲线分析;消费者(吸毒者)的边际收益分析;的供求曲线分析。

二、系统的运作机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犯罪侦查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问题既受到暴利驱动、打击力度和毒源地政治、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的价格弹性、系统的时滞、恶性竞争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互相制约、互为因果。从现实看,犯罪的侦查执法活动虽然在短时期内遏制了的蔓延,但从长期看,在某些条件下,打击的行为不仅没有削弱贩毒势力,反而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而这种形势又迫使执法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推动新一轮恶性循环的发生,如此不断刺激问题的发展。因此,笔者提出运用系统工程思维,将犯罪侦查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通过构建贩毒子系统、吸毒子系统和缉毒子系统,量化各个利益集团的行为,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整个系统运行,仿真不同的犯罪侦查手段对贩毒、吸毒以及数量的影响(见图1)。

三、政策建议。本部分在前面理论和实证研究所得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相关立法,针对国家的禁毒立法、执法机关的犯罪侦查手段、执法力度、对吸毒管制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思路,笔者构建出犯罪侦查系统论分析的技术路线图(如图2所示)。

结 语

问题历来是困扰我国法律和社会学者的一大难题,作为我国社科研究风向标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指南(2009)》中所提出的研究课题“恐怖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以及“贪污贿赂犯罪”等犯罪类型都与犯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笔者认为在现有禁毒资源相对不足、对犯罪的研究方法尚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侦控效果的情况下,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犯罪侦查的问题,是对犯罪侦查思路的一次全新的探索,其目的是实现有限侦查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犯罪和缉毒执法的案例,研究科学合理的犯罪侦查方法,所得出的政策建议必将对执法机关缉毒决策以及公安机关对犯罪的打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本文系西北政法大学优秀青年人才项目“犯罪侦查的系统论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XJC008)

注释

①资料来源:New York Times, July 15, 2002.

上一篇:十八世纪英国律师职业与法律文化 下一篇:自主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