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失真若干问题探讨

时间:2022-10-04 06:38:29

会计失真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加入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工作现状及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情况及目前现状,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会计规范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以此讨论会计失真若干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会计失真;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一、我国会计工作现状及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情况:一是会计内在机制的缺陷使得传统的程序和方法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全貌和经济现实。即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的前提假设及确认、计量等原则、方法与新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在反映经济现实时失真。即合法失真。二是企业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未能按规定或公允地进行,有意无意地歪曲企业的经济现实。主要表现在受利益驱动成本费用核算失实;人为调节费用;瞒报、虚报业务收入;对外投资收益失实;利用关联交易虚构经济业务;会计报表编制失实等方面。即为非法会计失真。比较两种失真我们不难发现,前一类失真属于会计学本身的缺陷引起的,其解决主要依靠会计学的发展,而后一类会计失真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当代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它的解决与其说是会计学的问题,不如说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问题更为确切些。本文就重点对第一类会计失真(即合法会计失真)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我国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而当客观环境变化后,在客观上会计都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

1.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1)从会计学的属性来看。会计学的属性有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两方面。从会计学的理论属性看,它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门社会科学,从会计学的方法属性看,它又是一门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的科学。如果我们把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结合起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冲突和矛盾。会计核算中每个数据的计算都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而某些支持数据的数字来源,却往往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的过程,这就使得某些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真实,而是来自于主观世界的意识和经验判断,使得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结果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2)从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以外,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即在什么时刻确认才能最恰当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的影响。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3)从会计计量理论来看。首先是计量单位问题。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这一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消所形成的。这种汇总抵消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次是计量属性问题,而使用者的决策总是希望通过财务报告获得更多面向未来的信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信息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4)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基础看。会计信息是建立在稳健性原则基础上的,它有利于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增加企业营利能力。但它也有局限性: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偏离实际;其次,企业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采取稳健原则确认的计量常会使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偏于保守。(5)从会计信息本身含有估计因素来看。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准确性,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做出估计,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这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2.会计准则自身的不完善。(1)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首先,取决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具有较长时间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既是会计准则定义、释义的准确性,如果某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以上这些会计准则制定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2)会计准则的不完美。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人们在制定这些法规、制度的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一些个人的主观判断,还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这些法规、规范、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3)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导致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是利益分配方案的依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指标有时是其使用人利害得失的关键,利益关系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干预这一反映结果,当其中一方隐蔽地实施干预后,就会使其偏高原来的客观情况。会计信息提供者(如经理阶层)因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而最有条件实施干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驱动下,总能做出使自己得益的选择。(4)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及不协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缺位也使得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另外,各会计法规之间也存在着不协调与冲突的地方。这些都使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3.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的影响。(1)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处于这种环境下,会计以国家宏观管理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围绕企业经济效益,以向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健全,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即使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也有局部政策调整变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2)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我国对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却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定,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3)科技因素的影响。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经济运行的发展服务。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发达及其在会计上的运用,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如会计信息在搜集整理、汇总加工、传输过程中,不仅依靠财务会计本身的有关资料,在很大程度上还依据统计和业务核算等资料,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这些外部资料的精确性,从而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而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电子计算机运用到会计也只是刚刚开始,所以在会计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科学技术无法精确解决的问题,这自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如何预防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1.从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上考虑。(1)虽然说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的矛盾是无可避免的,但在进行估计和判断过程中,可以尽量克服太多的主观影响,在采集数据时尽量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使得到的数据比较精确。(2)目前在一些经济和会计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决策有用派”逐渐占上风,如当前美国会计界就倾向于优先考虑相关性,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我们不应盲目认同,而应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看作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正如著名会计学家葛家越指出的那样:决不反对相关性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应当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要有可靠性来落实。相关的信息若不可靠,等于不相关。在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更应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3)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基础本身有它的优点及存在的必要性。应努力做的是如何把规则制定得更具体和广泛。使得在现实经济业务中的各种应计项目或待摊费用等项目都能在法规中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避免受主观意图的影响。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4)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之内修正历史成本原则,使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由于物价变动,历史成本会计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而物价变动会计则可以弥补历史性会计信息这一不足,能充分反映物价上涨或下跌对会计数据的影响。采用物价变动会计方法可以反映企业各类资产的实际价值,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各会计期间的实际收益,避免历史成本会计产生虚增收益,为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在具体选用何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时,可以借鉴美、加、英、澳和南美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物价变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5)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实质在于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业务时采取审慎的态度。但这必然使会计信息偏离实际情况,所以为了避免给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也不能无所顾忌地应用稳健性原则,即使有必要运用,也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并且以不至于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为度。对于重要性原则,应在法规中详细规定界定重要性的量和度,并尽量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从而能做出比较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当然,现实经济生活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所以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或不重要的规定也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而长期的过程。

2.从会计准则本身的完美性角度考虑。(1)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如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作详细地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使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2)法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减少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就不能忽视这一问题。但是现实的矛盾是: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所以我们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应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3)我国的会计准则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信息对决策者越来越重要,准则中必须对之做出明确的规定。(4)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会计法规之间的衔接一致,以免在推行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3.从会计环境的影响来考虑。(1)尤其是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新情况,还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2)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物价变动会计。在保证传统的会计核算与核算资料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物价变动特点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程度,选择一些受价格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固定资产及其折旧额,依据重要成本理论的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把调整的情况在现行会计报表中附加说明,为领导决策服务。(3)依靠科技因素,加快经济发展。并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服务。如运用数学模型对会计对象进行定量分析,使会计信息更加精确。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由于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是基于一些客观因素之上,所以我们的预防对策也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只有依靠全体会计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才能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铮,刘浩.经济环境变化与会计思维转换[J].上海证券报.2006(2)

[2]石丽萍.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4)

[3]张东扣,王伶,胡悦欣.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评析[J].财会月刊(会计).2004(4)

[4]关于制定和实施通则、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7

上一篇:浅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对策 下一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