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创意和发展

时间:2022-10-04 03:02:24

民族文化创意和发展

一、民族文化创意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民族文化创意可以推进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运用了“创意”这种点石成金的思维武器,其“创”出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在精神层面上的深远意义。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在设计理念上的创新,增强了旅游业的精神文化内涵,彰显旅游产品的个性,既提高了旅游产品本身的档次,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对产品越来越高的心理需求。德宏历史悠久,有古老的果占壁王国、民风民俗、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富饶,民族文化是德宏旅游的本质属性,德宏旅游因为民族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发展旅游为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也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带来的技术趋同的情况下,由内涵的个性化带来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必然成为获取产品高附加值的关键,创意成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旅游业中植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因子,其难以替代、不可复制的差异化优势,必将成为德宏在发展旅游业中获利的重要因素。随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化的发展,人文景观、民风民俗、历史遗址等文化资源均将成为德宏重要的旅游资源,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将变得生机勃勃,更有活力。如桂林推出的《印象·刘三姐》、丽江推出的《丽水金沙》等创意歌舞表演,以当地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当地民众为演员主体,民族文化特色鲜明,获得了良好社会效益,是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值得德宏去大力学习与借鉴。

(二)旅游业发展步入瓶颈,亟需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实现旅游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目前,德宏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利用外地游客对少数民族风情的好奇心,产品类型单一,雷同性严重。其他的相关产业发展迟缓,特别是相关的旅游产品加工业还停留在作坊式的低级加工阶段,规模偏小,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较低。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严重影响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通过民族文化创意,可以在德宏催生出许多新景点、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扩大产业市场需求;同时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会催生出新的产业价值链,如歌舞业、康体业、手工艺品制造业、会展业、影视业等与旅游业相关联的产业。这能促进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结构升级,推进旅游业的结构调整,从而实现德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民族文化创意有利于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贫困人口聚集地区,也是生态比较脆弱地区。如果选择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基于自然资源禀赋必然要加大对资源的开发,但是,资源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递减会限制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过程的“外部不经济性”必然带来高污染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个矛盾的出现使民族地区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贫困”而产生的对经济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民族地区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发展的均衡,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产品高附加值特性以及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小的特点使之迎合了民族地区产业转型的内在需求,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拉力。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质量,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旅游业自身。德宏由于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一些景区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民族文化特色正逐渐消失。要想继续保持旅游地的生机与活力,亟需以民族文化创意为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技术革新、创新创意相结合,促进民族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实现德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文化创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民族文化旅游创意环境亟待完善

创意从本质上是一种无形的“点子”,能否转变成有形的产品或事件,取决于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以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主体的扶持和参与。从政府层面而言,德宏政府部门虽已采取了各种途径来激励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但在认识和措施层面还是存在不足,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一是当地政府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还很模糊,虽然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并通过开发和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如目瑙纵歌节、泼水节、胞波节等,但并未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更没有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旅游业升级转型的突破口。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的,其发展需要直接或间接为其服务的各类配套设施和服务企业,而德宏目前相关的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产业发展的服务设施和机构匮乏,尚不具备提供相关服务的能力。三是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运作不够。打造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是发扬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路径,可是培育和打造一个品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自上而下的产业化运作。由于众多的原因,德宏政府尚缺“大手笔”的运作,还未打造德宏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

(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未践行可持续发展

如何使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并非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可以转化成文化商品,尤其是非物质文化。因此,德宏要强化文化自觉,不能将民族文化全部投入到产业开发中去。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本身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模式,通过对民族文化独特性的认知,保护、传承与创意相结合,有选择性地开发文化资源,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目前,德宏民族文化的原生性与旅游活动的商业化矛盾日益突出,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民族文化是原生态的,许多文化形式保留着古朴、粗犷的自然特色,但是旅游活动是现代人的一种休闲体验活动,是发达的现代商业文明生活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需要时尚化和商业化。这就会造成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活动所要求的时尚体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现实中不难发现,当民族文化资源被外部投资者创意开发推向市场之后,虽然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缺位,其商业化风险开始凸现。民族特色文化开始受到外部环境的巨大冲击,使当地的原生态弱势文化逐渐向外部强势商业文化靠拢。传统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同时,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日益加剧,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本地的特色民族文化表演和民风民俗日渐成为挣钱工具,表演和组织者因为不理解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导致民族文化被任意加工、改变和歪曲,使得民族文化失去“原汁原味”,形成文化“变异”。同时,随着德宏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商业开发的速度逐渐加速,由于外地投资者对高利润的追逐,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遭到当地居民的不满和抵制。

(三)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缺乏民族文化创意品牌

民族文化经济品牌就是源于民族文化传统,又以民族文化为特色,成为民族文化商品经济的核心,带动一个综合的经济体系,形成一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知识总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体。德宏拥有傣、景颇、阿昌、德昂、傈僳5个世居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民族风情浓郁。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傈僳族的阔时节;大型节庆活动有中缅胞波狂欢节、勐巴娜西风情节、葫芦丝文化节、瑞丽国际珠宝文化节等;广告宣传有“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德宏,康体天堂”等;歌舞有《南西拉》、《目瑙纵歌神韵》、《瑞丽江之夜》等作品。文化产业是符号经济,也是品牌经济。尽管德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不缺乏优质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资源的整合与提炼,至今仍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分析德宏现有的文化旅游品牌,缺乏一个深刻反映德宏内在品质并且能与市场有机对接,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响亮品牌,皆是州内区域性品牌或是单一主体品牌,均难以概括德宏综合神韵,投射不出“风景这边独好”的信息。而且品牌太多太散,不能聚焦特点,特点不突出。因此,德宏当务之急是选择一个代表德宏特色,大有潜力可挖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源源不断的文化创意,重点长期培育,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性的品牌。

(四)民族文化创意产权不清晰,保护存在盲区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民众集体创造与发展的智慧结晶,应当享有文化所有权。可事实上,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护、传承和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却面临着十分尴尬的状况,即民族文化资源在概念上属于国家所有,属于我国国民,但实际上,这个产权主体是虚设的、缺位的,而少数民族是自身民族文化资源的载体,却不能拥有这种资源的产权,不能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得不到开发后应有的利益分配。目前,民族地区产权制度还不够完善,大部分人产权意识尚欠缺,在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因产权模糊、虚化引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宣传中出现的景点“雷同”及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权制度安排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意营销的顺利进行。如德宏与西双版纳都打着傣族文化的招牌,在泼水节、孔雀舞蹈等很多方面就存在雷同性,德宏打造的“孔雀之乡”似有为他人做嫁妆之嫌。

(五)创意人才严重缺乏,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受到各国的重视,而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符号的品牌化建设,则更需要有既能读懂文化资本精神内核又会产业化运作的人才。德宏由于深处西南边陲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创意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不少优秀的民族文化因缺乏创新而逐渐失去生命力,面临消亡。由于外部强势文化的冲击,当地不少居民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已经比较模糊,参与积极性很低,真正进行民族文化创意的人才极为匮乏。虽然还拥有一些民族民间老艺人和老文艺工作者,但大部分年轻的从业人员学习主动性不强,不愿意去积极地挖掘和拓新民族文化,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不少民族文化瑰宝正在消失。如傣族悠久的剪纸历史,是德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由于商业价值没有开发出来,许多人不愿意去学习这门技术,导致只有“剪纸皇后”邵梅罕等人在传承的尴尬局面。目前德宏大多数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才均已年事较高,并且生活在农村,其生活起居、身体状况、传承环境均不容乐观,后继无人成为困扰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瓶颈。

三、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管理机制,营造文化旅游创意良好发展环境

一要成立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民族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契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但是要推进其融合进程必须从机制保障方面解决根本问题。迄今为止,我国还未明确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关于创意产业的归属管理部门、管理权限也不清晰。因此,要加快组织机构建设的步伐,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为它的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二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要有专业运作和品牌打造的策略,要突出自身独特、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这样才能发挥文化旅游创意的推动作用,促进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发展。德宏可重点挖掘和创新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边地文化、珠宝文化、抗战文化和各类文化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相互呼应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格局,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三要出台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化。从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很多是分散的中小民营企业或自由职业者,他们拥有创意项目却缺乏资金,政府要提供长期、可靠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扶持中小企业成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经营主体,通过企业壮大形成产业集群。政府还要为企业文化创意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尽量减少各种阻碍,形成允许试验、允许失败的创业环境。通过典型推介、表彰奖励等方式激励文化旅游企业践行概念性创意,推出蕴含民族文化内容的特色饭店、特色餐饮、特色演出等,提升文化旅游行业的创意水平。

(二)依靠技术革新,塑造独特创意产品

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给创意者提供了无穷的创作灵感,但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并不一定等同于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现实优势。要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的完美结合,链接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是持续不断的创意。而由技术创新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运作而生成的各种创意,则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技术进步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配备了新的传播渠道,也丰富了民族文化内容的展示方式。只有民族文化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创意新形态的不断涌现。科技与民族文化旅游链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发出能够渗透原有产业的关联性技术、工艺和作品;二是增强产业之间现有技术的融合与交叉,形成新的企业群和产业链,实现原有产业组织之间的功能互补。[7]通过这种循环的链接,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会衍生出新的不同艺术门类,推动科学技术与民族文化艺术的有机融合。德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如歌舞演出业,虽然有《景颇烈焰》、《目瑙纵歌神韵》、《德宏响声》等很多舞台作品,但影响有限,主要原因在于不是精品,缺乏技术和艺术含量。又如民族手工艺品,虽然种类繁多,特点突出,观赏性强,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但由于存在科技含量低,文化内涵不高等情况,因而在市场占有份额太小,仅限于狭小的地区市场。而葫芦丝文化由于缺乏专业的音乐艺术团和文化传播公司运作,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群众喜爱的艺术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地区文化品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下,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更加密切地衔接在一起,形成了既有传统民族文化意蕴也有现代表现手法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服务。如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的民族语言、文字、民歌、服饰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储存,让魅力无穷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德宏五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歌舞远近闻名,有万人共舞的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德宏可把民族演艺创意产业列为产业发展重点,将经典民歌、独特舞蹈、民族风情、历史遗址等元素创新组合,让旅游者在听民歌、赏舞蹈、体验民族风情和游历史遗迹中跋涉;也可尝试大力开发体验式旅游创意业,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设计,让时间倒流,重塑历史的空间与场景,让民族文化历史遗产在现实中重现,全新诠释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如瑞丽市对傣王宫遗址公园的创意开发,就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种创意巧妙相结合,将视觉、听觉、艺术、环保等元素融入现代的呈现场景,对公园进行展览设计、创意布置;同时采用音乐、舞蹈和灯光等的创意诠释,展现德宏傣族悠久文化的神奇魅力。

(三)创新产权制度,保护文化创意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制度是指涉及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总和,它是一个经济、技术和法律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栗源,2005)。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部分,是个人或团队基于其独特创意而产生的一项智力成果,其配置的资源即创意具有独特性、无形性、可复制性、易逝性等特点。[8]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市场上流转的就是创意方面的知识产权,创意知识产权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所以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激励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企业不断创造新的创意,持续地开发革新创意技术的重要保证。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不同的阶段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涉及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不同的权利形态,应根据所处产业链的具体阶段来选择满意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形成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多重保护的模式。具体而言,在创意研发阶段,健全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资助制度;在知识产权交易阶段,加强政府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投入和构建,打造完整的中介服务平台和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为文化旅游创意企业融资和产权流转提供高效和便捷的服务。德宏必须大力创新文化旅游创意产权制度,保护德宏的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像阿昌族的户撒刀,可把民族刀具的发展与阿昌文化开发、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民族象征意义,由传统的实用型向观赏艺术型转变,提升设计理念,讲究外观创意造型,申请各项知识专利,使之成为德宏特质的旅游纪念品。

(四)构筑产业链,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点到面、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加快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基地或产业集群。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众多产业实现规模发展的重要捷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集群的形式可带来级差地租,实现规模效应,带动产业的投入,增强单个企业的竞争力。[9]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可通过产品技术革新、旅游景点功能技术拓新、营销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来实现集群的技术创新;注重产业集群内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培育,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品牌,扩展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德宏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链;要把产品、市场和创意有机链接起来,通过科技与文化、创意的无缝对接,进行产业流程再造,将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升到最大化,实现文化旅游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德宏民歌丰富多彩,原生态舞蹈非常发达,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目瑙纵歌、银泡舞、三弦舞等,可考虑以民族歌舞艺术表演为核心,构建一个歌舞艺术表演集群,并发展与之相关的手工艺制造集群,构筑从生产、销售到创意的全景产业集群链条。依托德宏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大力开发与文化旅游业关联度密切的文化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积极打造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民族农特产品、民族小吃食品等产业集群,尤其要大力打造以傣族剪纸和竹制品、阿昌族户撒刀和银饰品、民族珠宝玉雕等独具特色的手工产业集群。

(五)挖掘保护和引进创意人才,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力资源是任何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创意阶层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关键还是要加大创意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德宏因位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长期相对滞后,各种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当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求,尤其文化旅游创意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稀缺,导致不少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缺乏创新而日渐失去生命力,濒临灭亡的危险。另外,受外来强势文化的日益冲击与影响,本地少数民族开始慢慢地被外来文化潜移默化了,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再说少数民族语言,也不再热情参与自己民族的文化活动,不再以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荣,反而觉得自己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是丢人的事情,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渐渐减弱。因此,德宏政府应尽快制定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加快培养民族歌舞艺术、文化旅游经营管理、数字艺术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各种人才,形成一支能够担当产业发展重任的人才队伍。如根据表演、设计、制作、传播、营销等不同产业环节的需求,可在周边院校,如德宏师专、德宏职院等开设文化旅游创意、民族艺术表演、文化旅游管理、民族绘画等专业,通过专业院校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文化旅游创意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紧贴产业需求的应用型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积极鼓励和支持联合办学,政府部门或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可以与著名高校签订合作培养创意人才协议,每年按协议定向为德宏培养专门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人才;革新人才引进激励制度,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建立市民文化创新激励机制,如设立“文化旅游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旅游创意人才,为德宏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作者:梁爱文 周灿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文化创意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文化创意融资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