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时间:2022-10-04 02:51:56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传统数学课程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就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是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基本的工具性.传统观念认为,数学教学只要将数学定理、公式、法则阐述清楚,推导无误就可以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教会学生主动去学,所以应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最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情景,培养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只有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数学其实是一门充满乐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实际生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利用数学本身的内在魅力,巧妙地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将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差距,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欲求不得,欲罢不能,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思考,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但在设置问题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度”的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以免使学生有轻视和退缩的心理.

二、重视实践活动

教师应重视实践活动,通过观察解题过程、思考解答方法、独立思考、课后讨论、挑战性竞赛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促使学生手、眼、耳并用,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提高动手能力,进而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课堂基本由教师包场,学生只能被动地、不假思索地记忆教师授课的内容,然后课后通过大量练习加以巩固.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对所学的知识也没有完全的理解和消化.所以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很重要的,教师不应一味地灌输知识,对问题下定义和结论,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这样做不仅不是浪费时间,反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后都能形成自己的思维,看问题会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再集中对这些问题加以讲解引导,不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效益的效果,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四、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以提高学习效率.教与学是一个矛盾体,必须做到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一味简单地效仿例题,无法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可以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如当学生学习一个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对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进行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五、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情感因素在人类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尤为如此.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交流之外,还有情感交流.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喜欢的老师或对某个教师有感情,就会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学习这门科目的兴趣就会大一些,习题、作业的完成度也高一些,成绩自然也会好一些.因此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互动的基石.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传统师道尊严束缚,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主动接近学生,亲切地和他们交谈,以情感人,不要让学生感到你是一个冷若冰霜的施教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是对待差生,耐心细致地发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有时一个简单的微笑、欣赏的眼光、信任的眼神、信任的动作,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真正与学生交朋友,从内心深处关心他们,从学习上、生活上帮助他们,在交流中增进情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形成一种既是朋友又是师生的新型关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发展,主动学习意识就会慢慢增强.

六、小结

总之,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尧城,向鹤梅.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吕世虎,巩增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上一篇: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职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策略调查及渗透式策略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