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透地通信的现状和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04 02:26:12

煤矿井下透地通信的现状和应用研究

【摘要】鉴于国内矿场生产的现状,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井上对井下的监控还是很不完善,在紧急时刻不能对井下的情况进行及时反映,在危急时刻不能开展高效的营救工作。因此,对于井下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很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关键词】煤矿;井下透地通信;现状;应用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矿生产国,年产量达12亿吨,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27%,同时我国也是煤炭消耗大国,煤炭工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国内持续不断的矿难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此时矿场通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进行可靠运行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但由于煤矿井生产具有生产工序复杂,作业地点分散,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环境恶劣,事故隐患大等特点,所以要求煤矿井通信必须保证在事故发生时准确、及时、高效地进行通信联络,以便于井下紧急报警、人员撤离、搜寻救护目标等。

由于煤矿井的地层主要是由沉积岩构成的多层状结构组成,各层分别属于不同的层系,通常每一层系都有若干的矿物层和围岩。所以,在发射天线的电磁场所覆盖的通信区域内,可能会包含一些属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此外,地质构造运动的时有发生,各岩层的埋藏角差别很大,岩层的形状有缓倾斜和急倾斜,其埋藏角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岩层,在某些区域可能是缓倾斜,而在另一些区域可能是倾斜或急倾斜。最常见的是缓倾斜岩层和倾斜岩层。同时,各矿物层的层间距也有很大的差别,由相隔岩层的厚度决定,在各自的伸展方向上有可能加厚或变薄,甚至出现尖灭,分叉和断层。总之,无线电信号在煤矿井岩层中的传输条件极其复杂,这也是穿透岩层无线通信问题难以解决的种种问题之一。

二、我国煤矿井下透地通信的现状

对于地下无线通信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国外某些国家出于军事目的希望采用地下无线通信的方式来解决地下核试验场到控制所之间的数据传输、地下指挥所到地下发射井之间的通信联络,但其发展相当缓慢。上世纪50年代末,国内外才出现了一些有关地下通信的论文及研究报告。英、法、美、日、加拿大等国通过研发推出了各种类型的井下无线通信系统。

90年代中期,加拿大的爱仪公司和澳大利亚的矿通公司先后推出具有高速信息公路功能的井下漏泄通信系统。这些系统采用的频率在145~180MHz范围,该系统可提供32个话音和数据传输信道,以及16个图像视频单向传输频道,并能传输人员和设备跟踪信息,具有寻呼遥控和紧急预告功能。

我国的地下煤矿井通信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向三个方向发展:全煤矿井调度通信、全煤矿井局部通信和全煤矿井无线通信。

1.全煤矿井调度通信

全煤矿井调度通信属于有线通信范畴,是煤矿井通信的主体,主要进行生产调度、指挥等工作。其经历了人工磁石式电话、共用式矿用人工电话、纵横制矿用自动电话、空分制程控调度机等发展历程。近年来出现了数字程控调度机,该机可以进行清晰的语音通信,还可以实现数据、图像的交换通信功能。只是目前价格相对于空分制程控调度机比较昂贵,不太适宜工业场合的大范围投入。

2.全煤矿井局部通信

全煤矿井局部通信也属于有线通信,它采用电话线进行通信,在一条电缆上连接多台电话,实现各分机之间的通信联络。该系统的架设比较容易,价格也比较低,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环节。

3.全煤矿井无线通信

随着地面通信的飞速发展全煤矿井无线通信也在不断的发展,各个时期的井下无线通信技术为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和现代化管理做出了不同贡献。我国井下无线通信主要方式有动力线载波通信、感应通信、漏泄通信、小区蜂窝移动通信、矿用小灵通无线通信系统、基于WiFi/ZigBee/RFID/UWB/WMN的短距离无线网络与通信及超低频透地无线通信等。

(1)动力线载波通信是应用在煤矿井架线机车上,借助动力电缆或机车架线作为信道,将语音信号调制成几十千赫兹的载波信号在信道上传输。由于煤矿井载波通信采用的信道分支多,线路上设备启动频繁,造成信道参数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很大,因而通信质量不理想。目前的载波通信系统在传输距离、通话清晰度、抗干扰性能和感应通信及漏泄通信技术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2)感应通信是通过架设专用的感应线或利用巷道内已有的导体如电缆,管道等进行通信。感应通信系统组成简单、价格低廉,感应线铺设简便、无需中继器等优点,使得该无线通信方式受到煤矿井的普遍采用。此外,它还能实现低发射功率远传输距离,能同时向多方向传输信号。但是通信采用的信号频率在兆赫兹以下,容易受到井内其他电磁噪声的干扰,这样使得感应通信的语音通话质量不理想。

(3)漏泄通信是通过在煤矿井中架设一条特制的同轴电缆,每隔一段距离在电缆上开一个槽孔,利用泄漏出的电磁场实现移动台与移动台之间,以及移动台与固定台之间的远距离通信。该通信采用超高频进行无线通信,信道稳定、电磁干扰小,但是系统的可靠性较差,抗故障能力差,只要某段中继器与电缆之间发生故障,该中继器后面的部分就会瘫痪,并且随着中继器的增加,噪声也会逐级放大,以至于影响正常通信。除此之外,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的成本也比较大,漏泄电缆的架设要求也比较高。

(4)小区蜂窝移动通信是一种建立在第二代GSM公共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之上,将其大区域通信机制改为小区通信制的全双工移动通信系统,本质上讲,就是将地面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移植到煤煤矿井下应用,并用微小区概念来将井下巷道进行划分,然后根据无线电波衰耗大小将全煤矿井服务范围化为若干个较小服务范围。然而,该系统在规划井下部署和工作频率时十分繁琐,而且只支持语音,不支持图像等视频传输,也不能进行自行组网。

(5)矿用小灵通无线通信是按照煤矿安全相关标准,将城市中推行的公众通信系统进行技术处理和移植,并延伸到煤矿井中使用,从而构建起井下无线通信网络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可实现高速数据业务、人员定位信息传送等,可同时为煤煤矿井上、井下提供无线通信服务,在煤矿形成一整套覆盖井上、井下立体的无线移动通信及生产调度系统。

(6)基于WiFi/ZigBee/RFID/UWB/WMN的短距离无线网络与通信技术是以短距离的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为核心,以煤矿井工业以太网为整个系统的主干传输平台,形成有线主干与无线终端相结合的通信方式。该通信系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扩展性、覆盖灵活、易配置和部署等优点,迅速在煤矿井无线通信、人员和设备无线定位和跟踪管理以及瓦斯无线监测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7)超低频透地无线通信是一种电磁波穿透大地层的进行信息传输的无线通信方式,主要用于地面和井下应急救援人员通信。该系统能在充满噪音、灰尘、照明度、电源供应等特定环境下进行工作,缺点是系统属于单向通信、信道容量小,且无线通信速率低,传输带宽比较窄,易受低频电磁干扰。透地通信系统在地面所需的发射天线长达数千米,且其价格还比较昂贵,所以,只适合在大型煤矿中采用。

三、煤矿井下透地通信的应用研究

煤矿井透地无线通信系统是一种专用于煤矿井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它主要用于矿场上指挥日常的生产管理和生产调度,并能在紧急情况下(如发生煤矿井坑道坍塌、透水、爆炸等突发事故时)仍然可以有效地进行地面与井下通信联络,这样就可以为开展高效的施救行动带来方便。

煤矿井透地无线通信采用极低频(ELF,300~3000Hz)及甚低频(VLF,3~30KHz)信号,因为这些频段的电波能够在岩层、沙壤、水等地层介质内传播,且波长比较长其对地层穿透能力强,单位距离的衰减小,这在军事上早有应用。本文提出的煤矿井透地无线通信系统就是基于极/甚低频信号对地层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这个机理来进行研究的。其通信系统组成如图2.1,由地面通信部分、岩层信道及井下终端接收机构成。地面通信部分包括地面天线、地面电台、监控室计算机等。监控室计算机用来向地面电台发送数据,地面电台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控制地面天线的数据发送。该通信系统有三种工作模式:广播、寻呼、紧急求救等。

当系统工作在广播及寻呼模式下时,地面天线作为发射天线;地面电台将监控室传送来的广播或寻呼数据,经过编码、调制、功率放大等过程,产生低频大功率激励(预计可能需要数千瓦),施加于地面天线,激励出低频交变电磁场。低频电磁场在穿越地层的过程中损耗较小,可以穿透100m~3km的地层,到达矿工所在的坑道。矿工随身携带的终端机内藏有磁棒天线,耦合磁力线,变为电信号,再由选频、放大、解调、解码、纠错、显示等过程,完成数据接收过程。每台终端机都具有唯一的编号,在寻呼模式下,只有编码与寻呼编号一致的那一台终端机响应并显示寻呼内容;广播模式下每一台终端机都响应;还可根据班组编号实现群组广播功能。

当发生紧急事故时,任何一台终端机都可以紧急呼救,按压呼救按钮后,终端机发射求救信号,地面天线作为接收天线。终端机所发出的低频信号穿透地层后被地面台接收,经放大、选频、解码后,获得求救人员信息。虽然终端机本身发射功率较小,但地面大面积的天线能够提供较高的灵敏度。由于长波通信信道窄,要考虑信道复用问题,当多个终端机同时需要发送求救信号时,初步考虑采用载波监听随机竞争信道的方式互相错让发送时隙。

四、小结

我国煤矿井下透地通信的研究还处于不断趋于成熟阶段,经历了有线到无线的过程,而透地通信在煤矿领域中有广泛应用,对于促进人身安全和煤矿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将来在这一领域中必将会有更多更新的知识产生。

参考文献

[1]李波,张毅.煤矿井下无线通信技术分析[J].科技信息,2008(28).

[2]奥戈罗德涅丘克(苏)著.吴荣光,虞梦先译.矿井低频无线通讯[M].北京:煤矿工业出版社,1981.

[3]李文耀.煤矿井下无线通信的现状及发展[J].机械管理开发,2005(2):53-54.

[4]刘富强,张申,程德强.井下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及应用[J].电信科学,2001,17(9).

[5]陈湘源.煤矿无线通信系统的现状与发展[J].工矿自动化,2009,1:33-36.

[6]郑丽娜.矿井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发展[J].煤矿自动化,1998(4).

作者简介:陆长付(1982—),男,江苏扬州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售后服务工作。

上一篇:浅谈在中小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奥秘 下一篇:基于影响度的光电测量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