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定位

时间:2022-10-04 12:47:13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定位

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相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处于蓬勃发展期。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必然带来内部结构的重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

1.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存在着学术与实践的“双重失落”现象

一方面,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很少有学生关注本专业的学术问题。仅有3.1%的学生经常阅读学术论文,60.4%的学生很少阅读,有36.5%的学生从来没有阅读过;另一方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很少。据调查得知,有23.4%学生几乎从来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有60.9%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够。上述情况表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学术与实践上存在着“双重失落”现象,特别是实践类机会偏少与高职院校的预定目标要求相差甚远。

2.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普遍认为需要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

从调查结果可知,学生普遍认为当前教学内容陈旧,应用性和专业性不强。有52.1%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理论偏多,实际操练不够;有59.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内容陈旧,专业性不够。此外,学生也普遍要求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对教学时间进行调整,如调整课时安排,增加专业课时和小课课时等。

3.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不乐观

据调查可知,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评价较低,有81.8%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在就业时,要有一个过渡期,需要一段时间培训才能应用。此外,学生对继续深造的要求也较高,有67.7%的学生打算毕业后继续深造,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不一致。

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特色

1. 培养目标的综合性

首先,高职院校的定位决定了其培养目标的综合性。高职院校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培养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与综合性,单一的或高深的培养目标难以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其次,培养目标要体现社会性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音乐既要表现时代精神,也要体现艺术个性,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充分接触社会,体现社会发展的脉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艺术的个性特色。再次,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技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技能性,具备实际应用能力,但艺术的真正底蕴在于其内在的素质,高超的技能来源于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素质修养,同样是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

2. 培养规格的应用性

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在培养规格着重于应用性,应用性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之线,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目标之一。具体来说,首先,培养的人才要能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需要。我国当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应用性不够,培养的人才直接应用到社会中仍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训过程,因而要加强实习环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要培养艺术通才。艺术通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是有机统一的,应用性要求在学习的内容上宽泛,即所谓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但在专业要求上并不要求过于高深,学生具备多学科的基础知识,然后以某一特长为主要发展方向,培养一种“多学科、复合型、圆锥式”的人才类型。

3. 培养模式的多元性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综合性决定了其培养模式的多元性,单一的培养模式显然不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按人才成长的规律而有机组成的一系列教育过程的统一,它本身是柔性的,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要重构柔性化的高职音乐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跟上时展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体现综合性的要求,即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宽厚的知识储备,有广阔的文化视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要求音乐专业学科内容的综合,如专业知识(如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教育等)与相邻专业基础知识(如影视、戏剧、舞蹈等)的综合,专业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如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的综合。

上一篇:扎实推进有效课堂教学 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