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的护理

时间:2022-10-03 11:09:34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19-01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胆道在完全梗阻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是胆道疾患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1 临床表现

1.1 腹胀腹痛: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起病急骤,突发剑突下或右上腹部顶胀痛或绞痛。

1.2 全身中毒症状:如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中毒性休克,体温40℃以上,脉搏细速,出冷汗,血压下降,全身发绀,神志淡漠,谵语,嗜睡甚其至昏迷,严重者可在短期内死亡。

1.3 患者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2 治疗原则

一旦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应积极抗休克和手术,应尽快切开胆道,取出胆石,减压引流,才能防止或终止休克的发生,使病人转危为安。目前认为,在进行抗休克治疗的同时,果敢地进行手术,迅速解除胆道梗阻并予引流,病人才有转危为安的可能。

3 护理诊断

1.1 疼痛――与结石嵌顿,刺激胆管平滑肌有关。

1.2 体温过高――与梗阻胆管继发感染等有关。

1.3 感知异常――与大量细菌毒素进入血循环有关。

1.4 有继发感染的危险――与细菌和毒素随脓性胆汁逆流入血液循环,产生脓毒症有关。

1.5 潜在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胆管受阻,胆红素逆流入血,黄疸引起皮肤瘙痒有关。

4 护理措施

4.1 术前护理

4.1.1 心理护理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凶险,其突然出现的高热、寒战及腹痛容易使患者产生濒死感,而使患者产生恐惧和高度紧张心理,影响治疗和护理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表现的冷静沉稳,对患者及家属的问询进行耐心细致的回答,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原理和治疗方案,休克患者实施手术的必要性,消除患者心理压力及恐惧感,增加其对治疗的信心。

4.1.2 疼痛护理

(1)解痉镇痛:对诊断明确的剧烈疼痛病人,可遵医嘱通过口服、注射等方式给予抗炎利胆、解痉或止痛药,减轻腹痛,有利于平稳呼吸,尤其是腹式呼吸。

(2)采取合适:协助病人卧床休息,以减少耗氧量。非休克病人取半卧位,使腹肌放松、膈肌下降,有助于呼吸和减轻疼痛;半卧位还可促使腹腔内炎性渗出物局限于盆腔,减轻中毒症状。休克病人应取中凹位。

(3)禁食和胃肠减压:禁食可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减轻腹部胀痛。通过胃肠减压,可吸出胃内容物,减少胃内积气和积液,从而达到减轻腹胀、避免膈肌抬高和改善呼吸功能的效果。

4.1.3 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中毒性休克出现。

①体温: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常有高热,体温在40℃以上,一旦体温下降或不升,说明已出现休克。

②脉搏: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脉搏弱而快,脉率120次/min。如有脉搏细速,说明有休克征象。

③呼吸: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多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而快,严重时,呼吸减慢。

④血压:是反应休克的直接指标,收缩压低于12.0kPa,,脉压小于2.6kPa,表明休克存在。

(2)观察神志:神志反映脑组织灌流情况。休克早期,脑组织灌流无明显减少,缺氧较轻,神经细胞兴奋,表现为患者烦燥、激动。休克加重时,神经细胞受到抑制,表现为神志淡漠,意识模糊。

(3)观察皮肤颜色及温度:皮肤颜色和温度反映人体体表灌流情况。休克时四肢皮肤苍白、湿冷、发绀,轻压指甲和口唇时,颜色变苍白,持续1~2秒钟不消失。

4.1.4 抗休克抗感染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①积极抗休克:遵医嘱准确应用升压药及调节输液速度,防止血压忽高忽低,影响心、脑、肾血液灌流,并观察血压的变化。

②积极抗感染:有计划正确应用抗生素,各个时间药量应保持一致,静脉输液中注意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4.1.5 高热护理

保持并使空气新鲜,定时通风,维持室温为18~22℃,湿度为50%~60%。

①对高热患者,用温水擦浴,头部敷以冰袋,以减少耗氧量,保护脑组织。对体温不升者,应采取保暖措施。

②及时给氧,改善缺氧状况。

③做好基础护理,防止褥疮及肺炎。

4.1.6 做好术前准备。

4.2 术后护理

4.2.1 麻醉清醒前护理

(1)患者未清醒前应设特护,严密观察病情。

(2)患者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如有舌根后坠,应将下颌向上托起或用舌钳将舌拉出,防止堵塞气道。

(3)气管插管未拔除者,给予吸氧。

(4)及时将气管内痰液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5)患者未清醒前,为防止坠床及输液管、引流管脱出,应用约束带约束。

4.2.2 病情观察。

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②观察切口渗液情况,注意有无出血及胆汁样液引出。正常情况术后24-48小时,切口处烟卷引流应取出。如仍有大量渗液,不能取出,并应考虑有并发症的发生。

4.2.3 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黄疸、胆汁瘘及肺部并发症等。

4.2.4 “T”型管护理:

(1) 妥善固定,防止滑脱,避免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患者回病房 后,立即将T型管接无菌引流袋,并用曲别针固定床旁,保持引流管通畅,勿将引流管扭曲、受压。如有泥沙样结石或蛔虫阻塞时,应用无菌盐水缓慢冲洗,勿加压冲洗。

(2)保持无菌,防止逆行感染 每天更换引流袋,并检查有无破损,注意无菌操作,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防止胆汁逆流造成逆行性感染。

(3) 观察与记录 观察记录胆汁引流液颜色、性质、量、有无鲜血或碎石等沉淀物,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及腹痛情况、大小便颜色及黄疸消退情况。一般术后24h内T型管引流量约300~500ml,呈黄色或黄绿色、清亮,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

(4)T型管周围皮肤的护理 每日清洁消毒T型管周围皮肤1次,并覆盖无菌纱布,如有胆汁渗漏,应及时更换纱布,并局部涂氧化锌软膏保护。应严格按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5) 拔管的护理 其拔管指征为:黄疸消退、无腹痛、无发热、大小便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黄色或黄绿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在X线下经T管行胆道造影,了解胆道下端是否通畅,若胆道通畅,可夹管3天;若无发热、腹痛、黄疸,即可拔除T型管。拔管后1周内,应警惕胆汁外漏,甚至发生腹膜炎观

察体温有无黄疸和腹痛发作,以及时处理。

4.2.5 饮食护理:患者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胃管,进低脂饮食。

4.3 健康教育

4.3.1.保证睡眠,劳逸结合。

4.3.2 嘱患者进低脂、高糖、高蛋白营养丰富的饮食。

4.3.3 带T管出院的患者,教会病人每天记录胆汁量,保持伤口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更换伤口敷料,3天更换引流袋。进餐前后1小时内,夹住“T”形管。

4.4.4 患者出现腹痛、发热、心悸、恶心、右上腹胀痛、黄疸、茶色尿、土大便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上一篇:浅谈骨科病人的护理 下一篇:简易鼻塞式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