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经营方式的表述

时间:2022-10-03 10:14:46

论企业经营方式的表述

[摘要] 本文通过对于企业经营方式的表述的分析,认为这些表述基本上都是不准确的,诸如国营、公营、民营和私营等等,这些不准确的表述容易在理论上和实际中造成一些混乱,因此,作者提出了新的表述。

[关键词] 企业 经营方式 表述

企业经营方式的表述,对于人们认识该类企业财产归属关系和经营主体以及相关问题、分析和研究该种经营方式的利弊得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至今为止,人们对于社会各类企业经营方式的表述中,大多存在着似是而非的问题,这些表述容易在研究企业理论、分析企业经营方式的利弊得失和安排企业问题中造成一些混乱。

一、不准确的企业经营方式表述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社会经济组织和近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存在着众多的表述:

在近代产业产生以前,人们对于社会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组织的经营方式,就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表述,一个叫官营,另一个叫民营。

在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产业的时候,对于刚产生的这些近代企业的经营方式,人们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和商办分别予以表述。

在旧中国,在控制区,有国营、省营、市营和县营,以及民营等表述。在革命根据地,也有国营,公营和私营等表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则有国营和地方国营,以及公私合营和私营等表述。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现了企业经营,集体经营和民营等表述。在中国的台湾省,还有所谓的党营。

对于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方式,则一直没有表述。

这些关于企业经营方式的表述:有的近似的指明了企业的经营主体,但是,没有说明企业财产的归属,诸如,官营和官办,民营、商办和私营;有的并没有反映企业的经营主体,仅仅只是表现了企业财产的归属关系,诸如公营、公私合营、国营、地方国营、省营、市营、县营和党营;有的既没有表现企业实际的经营主体,也没有表现企业财产的归属关系,诸如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经营、集体经营等。

经营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劳动,只有具体的自然人能够从事这种劳动,在一个社会组织中,只有个别自然人,也必须只允许个别自然人从事这种劳动,于是:官营和官办就是以官府的名义,由官府的官员从事经营劳动,通常他们经营的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民营和私营指的是一般老百姓在从事经营劳动,通常他们经营的是属于他们个人的财产;而公家、公家与私人的集合体、国家,以及省、市、县和党,则根本没有从事经营管理劳动的能力和可能,他们充其量只能拥有财产的归属权,具体的经营管理劳动,只能由其他人代表他们去从事;历史上的官督商办企业是主要由自然人出资,由官府派人行使经营权的企业,官商合办企业则是由国家和一些自然人共同出资,由官府派人行使经营权的企业,所以,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既没有表现出企业的实际经营者,也没有表现出企业财产的归属;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它本身不可能从事经营管理劳动,企业的财产,从社会角度来看是属于企业,从企业内部来看,它属于其它的法人和自然人,集体也是如此,略为大一点的由自然人组成的集体根本就不可能共同从事经营管理劳动,而中国近代被人们认为是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中,根本就不可能有企业职工集体的财产,所以,企业经营和集体经营,同样也没有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主体和企业财产的归属关系。

二、经营方式表述不准确的不利影响

明显不准确的企业经营方式表述,势必造成人们理解企业经营方式的随意性,同时,它在企业理论和企业实践中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例如,我们对各种企业经营方式的利弊优劣就缺乏认真的事实求是的分析,这种分析是以企业经营方式的表述为前提的,由于关于企业经营方式的表述本身都是含糊的,人们怎么有可能去事实求是的分析企业经营方式的利弊优劣呢?于是,人们对于各种企业经营方式利弊优劣的认识,一般是随意的和不科学的:在对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的认识中,我们犯过错误,并且现在也很难说认识到了错误的根源;对于私有制企业的经营方式也是如此,以往人们一度认为它一无是处,必须彻底予以消灭,现在,一些人又认为它好的不得了,在公有制企业的改革中,许多人试图借鉴或照搬这种经营方式,这一切认识,其不科学性和随意性是明显的。

再例如,人们对于企业中生产资料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必要性的认识,也是比较混乱的,大部分关于企业经营方式的表述都给人们了一个生产资料所有者直接行使经营权的假象,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己监督约束自己,不需要其他人监督和约束。

其实,在使用非公有资本的企业中,不仅在产权多元化的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必然分离的,在业主制企业中,如果它们有一定规模或者有一定的寿命,其所有权和经营权也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这些企业经营方式合理的原因主要在于内部存在生产资料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合理监督和约束。

在使用公有资本的企业中,经营方式表述的误导更厉害,人们忽视了这么一个现实,即任何公有财产的产权主体都只可能拥有财产归属权和盈亏后果责任承担权,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行使财产的经营权,他们的经营权只能由其它人代表他们去行使,公有企业经营方式合理的关键在于让真正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去直接监督和约束真正的经营者。由于这一点被忽视,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基本上是在没有合理监督约束的条件下行使经营权,就是人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的必要性,人们也往往在其他主体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上下工夫,基本上没有去探索让真正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对真正的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问题,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国公有制企业的实践出现问题,其根源就在这里。这种错误直到现在依然存在,在目前我国,在主要使用公有财产的企业中,尽管我们也建立起不少所谓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但是,我们依然没有在全国人民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对企业实际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上下工夫,于是,一般企业中“一股独大”不影响企业行为的合理性,公有股“一股独大”就影响企业行为的合理性。

三、应该怎样表述企业经营方式

企业经营方式表述上的不准确问题,也不是没有被人们所注意,许多理论工作者就不是从表述的字义去理解企业的经营方式,并且,人们也在努力创造和使用较为准确的表述,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国营改称为国有,尽管它存在没有涉及经营的缺点,但是,许多人还是更喜欢使用国有,而不是国营。

对企业经营方式进行比较准确的表述也是必要的,这样的表述,一方面应该反映出企业财产归属关系,另一方面应该大致反映出企业经营权的归属,尽管从宏观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方式进行简单的表述,的确也是一个比较难办的事,但是,企业改革的实践给我们在客观上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对于使用公有财产的企业,产权明晰化使我们认识到,把这些财产命名为国家所有或者其它主体所有,只有名称的区别,没有实质性的不同,在改革中,我们也认识到,这些企业的最高经营权,一般必须和只能由政府官员以政府的名义掌握,无论我们把经营权如何下放,政府及其官员都要掌握企业经营者的任免权和重大问题的决定权,无论我们在政府和这些公有企业之间组建什么资产经营公司或其它机构,这些机构最终都要受控于政府及其官员,于是,对于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的简单表述,称为国有官营或者公有官营比较符合实际。

使用非公有资本的企业的经营方式,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人们称这些企业的资本为民有资本,这些企业一般由企业生产资料所有者直接经营,或者由企业生产资料所有者委托其他人经营,这样的企业经营方式的简单表述,称为民有民营或者民有自营比较好,前者指主要由生产资料所有者委托的人行使经营权,后者指主要由生产资料所有者行使经营权。

一般股份制企业,则根据公有股在企业股本中是否占有控股地位,分别归类于公有官营和民有民营。

参考文献:

[1]《企业运行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国企业发展简史》.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打造核心营销力――客户关系管理(CRM) 下一篇: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