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27 10:04:51

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篇1

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含义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体指导一个企业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规范性文件。建立行之有效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从而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2.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

(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具有依附性,即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立必须依附于我国会计制度出具,不得有违背会计制度的条款及相关措施。

(2)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综合性规范。这是由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企业的管理与发展一切以经济为主,要加强经济管理则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办事,使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任何层面,这样才能创造健康、完整、准确的管理体系和决策体系。

(3)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的一种经济政策。根据企业发展理论,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即使在同一生命周期中,面对不同的市场也会选择不同的经济政策,所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具有多样性。

(4)会计准则是一项关于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公共合约,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包括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以及对一般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的监督权等方面。

3.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统一会计规范的刚性约束力,导致企业只能按照既定规范记录和处理相关事务,即使有特殊情况发生,也不能违反规则执行,这样不利于形成行业区别及应对瞬息多变的市场变化。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以“权责分明、管理科学、反应准确、灵活多变”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适应逐步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处理越来越复杂的经济事务,这就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完善和细化国家会计规范体系的需要

国家会计规范是企业会计工作应遵循的总体框架。它是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处理经济业务和实施会计监督的准则和指导性意见。内部会计制度就是上述框架灵活应用的产物,既符合企业行业特点又能深入到基本法所不能涉及的具体层次,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3)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贯彻落实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

在我国,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国家会计准则已逐步完善,但从整体方面讲具有宏观性,为提高会计准则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要求企业根据框架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企业本身的内部会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自身企业的发展和规范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基础十分薄弱,不健全

部分行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经营方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趋向于集权管理,对内部会计制度的认识模糊。为体现企业的“虚假繁荣”出现挤占成本、虚报成本、数据虚假、会计失真等情况发生,这样不仅会造成企业财务数据混乱而且也不利于管理者决策,对企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束缚。

2.管理理念政策不到位

部分经营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并不重视,常常用习惯用经验代替制度,没有意识到内部会计制度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内部会计制度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实际作用。

3.管理手段弱化,控制执行不重视,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企业虽然按照规定要求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缺少相应的控制措施,这就导致应用的随意性,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成为空文、流于形式,失去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应有的严肃性,失去制度的约束,企业内部会计操作过于随意造成漏洞百出,给违法、违纪情况的发生创造了土壤。

4.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评价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健全与否,运行是否合规的重要机构。它主要发挥以下四方面的作用:一是监督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合法性,二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三是监督操作人员是否遵循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操作。四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部会计控制提出建设性意见。而现在部分企业存在内部审计机构只为企业领导负责,缺乏独立监督,这样会引导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偏离方向。

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有关措施

1.加强内部会计制度的组织与实施,建立严密的内部会计制度

应提高企业负责人对建立内部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只有企业负责人意识到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和决策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本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执行。

2.建立不相容职务的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也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制定不相容职务的牵制制度时,还应结合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的具体情况,分别对机构、职务、钱财和账务进行分离,对出纳等重要岗位的职责进行限制性的规定,企业领导和会计工作负责人还应该对限制性的岗位进行监督和定期的检查。

3.注重授权批准控制

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不得违反规定越权处理相关事宜,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分明。

4.按照管理要求强化风险控制

为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现状,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根据会计控制制度要求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强化风险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5.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在企业内部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使审计与财务形成互相牵制制度则有利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6.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制衡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实施,应建立与内部会计制度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相互制衡。企业可以根据其治理结构的需要决定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但应该充分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监督的权威性。

7.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人既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客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严把用人关,对重要岗位的会计人员配备和会计主管人员的选拔,应全面考察综合素质;二是要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8.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电算化管理模式已对会计操作提出更高要求。统一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增强财务规范性工作的建立,因此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进程,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再次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使电算化管理真正起到快捷、规范、可控的作用。

9.加强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

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篇2

关键词: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一、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企业财务和会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操作上都是有严格区别的。企业财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不管是否需要会计予以反映;企业会计则是对这种运动进行反映,前提是必须存在资金运动。二者的联系就在于,财务作为企业在生产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体现的特定经济关系,需要会计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反映,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从管理角度来看,随着会计职能的不断扩展,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融合更加密切。另外,在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内部,从机构和专业人员的配置上没有也不需要分开。同样,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本身也能够加以区别。但在管理实践中,鉴于相同的管理目标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机构和专业人员配备上的一体化,很多人认为,会计制度应称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包括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尤其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更没有分开的必要。本文也赞同上述观点,下面的论述中所提到的内部财务制度就包括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就是为了维护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秩序,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制度和管理要求而制定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各类行为准则和规范。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任务

(一)企业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制度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任何一个希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不可忽视的基础建设。这是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对制度建设的定位,在他看来,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要想生存和发展,要想实现其目标,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和解决三个大问题:一是企业的制度安排的问题;二是企业战略选择的问题;三是企业文化塑造的问题。对于研究企业的人,还是经营企业的人,在这三个大问题上,都不可以回避,都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甚至连那些想了解企业的人,也必须从企业的这三大问题入手。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的核心功能是给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提供激励和约束。其具体功能:一是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二是提供有效信息;三是降低不确定性;四是降低交易成本;五是外部性内部化。所以本文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内部财务制度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协调内部各项会计管理活动及其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其次,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包括高级财务管理者对一般会计工作人员)考核评价企业会计工作成效的依据。

第三,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科学、合理规划企业会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体现和推行企业科学管理理念和发展思路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第四,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积极性尤其是专业人员充分发挥管理才能的重要手段。

(二)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包括制度设计和组织维护两个方面。那么其主要任务也应该有两个方面。

1. 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体系也就是制度设计。要想使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实现其所有的功能,实现其应有的作用,首要的任务是企业必须设计一套科学有效、适合于本企业经营管理的、高效率的、完善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

2. 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

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也就是制度维护。如何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不但是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制度实施机制就是为了确保企业各项制度实施的顺畅。实施机制是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构成要件。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都形同虚设。企业是否能够建立起一种科学有效的实施机制,与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领导艺术、员工素质、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有关。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低下,并不是各项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从而影响了制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三、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

前文已经论述了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本文认为,就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言,更为关键的任务是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

制度实施机制是企业制度体系充分实现其功能,发挥其作用的保障,而制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状况是通过制度效率来衡量的。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我们的制度结构尽量达到耦合状态,纠正不足和矛盾,弥补缺失和漏洞,并辅之以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以求制度系统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和作用。

为了提高制度体系效率,确保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和作用,本文认为,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制度优先的意识,无论是对企业的最高决策层还是对一般员工,制度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企业必须重视制度创新;第三是企业内部监督、考核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四是运用现代财务治理理论,加强企业财务治理。

(一)制度优先意识

中国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企业的最大优势并不是技术上的优势,而是制度上的优势,也就是优于其他企业的制度体系。这种优势首先就表现为:在企业全员当中形成制度优先意识。企业的规章制度是至高无上的,其权威性是不容受到丝毫损害的,无论任何人、处理任何事务都必须照章办事。

企业的大部分内部制度尤其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更为重大的如内部财务制度、人事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制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的作用对象就是为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各级领导,而并非一般员工。通过考察分析近几年国家审计署披露的企业违规违纪案件,我们就会发现,但凡存在违规违纪事件的企业,其管理高层的制度优先意识就比较淡薄。制度是他们制定的,不能完全按制度办事的也是他们,尤其在一些可能约束他们行为的制度面前,当制度规定与他们的意愿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以权代法”,制度的威严在他们面前荡然无存。

任何企业,只要这种现象发生的次翟蕉啵尤其在各级领导、多个领导身上出现,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就会逐步陷入混乱,甚至走向瘫痪,继而会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相反,企业的制度意识很强,人人都能按照制度的制定开展自己的工作、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会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优势就会充分的体现,就会逐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

因此,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建立科学、合理、完善而且高效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首要的问题就是在全员,尤其是管理高层牢固确立制度优先意识。

(二)制度创新

创新为何能成为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在理论上我们首先来看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的科学论断。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它经常处于发展变化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必然经历从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到不适应的变化过程。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也认可马克思的观点,并提出了制度效率递减规律: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分析,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和技术水平或性质所决定的,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原有的制度可能会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状况和技术水平或性质,此时就必须对原有制度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否则,制度的效率就会下降。甚至有的理论还认为,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上,制度创新决定着技术创新。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因为我们对某些效率降低到已经不适宜的制度规定没有及时得到修订和完善,经常会发现或为核销流程繁琐低效率而抱怨、或为控制标准不切实际而发愁、或为考核指标不合理而哭笑不得、或为符合制度规定而不得不损害企业利益等等。

(三)分层管理与三权分立

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理论认为,企业财务的本质就是“财权流”,这里的财权就是指某一财务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投资、筹资、收益、财务决策等权能。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财权配置问题。

其中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观点,一种是关于“财务分层管理”的观点,本文认为对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尤其是对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实中大多数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都体现了分层管理的思想,从股东会(所有者层次)到董事会、经理层(经营者层次)再到财务部门(业务处理层次),其财权配置情况是不同的。一般情况都是,越到上面的层次,决策的权力越大,处理日常业务的任务越轻;越到下层,处理日常业务的任务越重,决策的权力越小。这种配置有利于顺利实现所有者的利益,充分挖掘经营者的管理智慧和才能,能够调动业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但实际问题时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最多也只是上一层次对其以下层次的监督,财务治理的效果不是很好。

本文认为,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中引进“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思想,能使企业财务治理收到更好的效果。按照分层管理思想,企业财权在所有者、经营者(包括业务部门)可以合理配置,但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督,财务治理效果并不佳。按照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思想,将财务决策、执行、监督权分立,尤其是把监督权分立出来,能使企业财务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篇3

一、控制理论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刘玉廷论述了《规范》的制定背景、总体思路、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并就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的关系、会计控制规范与其他相关会计法规的关系、规范的试行等问题做了说明。强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是解决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一项制度安排,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扬胜雄从经济学、管理学、审计学等相关理论研究入手,提出内部控制研究只有运用丰富的公司治理理论并以管理控制口径来定位,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形成有效指导内部控制实务的理论成果。

二、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的公司治理与组织结构研究上:杨有红、胡燕在指出内部控制系统局限性的克服不仅仅依靠系统本身的完善,还信赖于公司治理于内部控制两者间的无缝对接。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产生于委托关系,但两者委托的层次不同。两者实现的同源性与产生背景的差异是对接的基础,公司治理规范的创新是对接的途径。

内部控制框架的建设上:阎达五、杨有红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公司作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组织,以管理监控为己任的内部控制的目的必须要拓展到保证公司政策的贯彻和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上,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从我国目前企业管理的现状看,内部控制建设上一步到位地完全达到COSO委员会的理想框架的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应该抓住关键因素,有步骤、分重点地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会计控制方面:阎达五、宋建波指出现代企业是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主要特征的,而拥有所有权的所有者和经营权的经营者都是企业的控制主体,两者统称为双元控制主体。现代企业双元控制主体的存在,体现了企业中“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特征:这种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两个控制主体,为实施会计控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会计控制是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保证。在加强会计控制、约束双方行为、提倡“协调”作为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设计和实施、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控制方法和体制。田培源指出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应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提高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对会计人员实施工作目标控制以及及时反馈与调整,确保控制适时性等。

财务控制方面:汤谷良从“财务管理”而非“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要对财务控制进行重新定义,强调与传统体制相比,财务管理已经游离于财政管理而独立于政府,财务管理的微观性是基本属性。认为财务控制必须在委托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在财务控制的再造上,要求财务控制的主体、目标、客体和方式的重新定义,强调具体实施方式系统架构之间的融合。刘亚莉、杨兴全分析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差异,指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是独立审计理念的创新,是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重要举措。文章介绍了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从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管理层监管和处罚等几点建议以改进我国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方面:厦门大学林朝华、唐予华介绍了国际流行的内部控制评审的最新理念: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SA),它克服了以往内部控制评审仅仅由审计师执行的缺陷,将管理者与操作员工引入参与自己所涉及的内部控制的评估,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效率与效果的流程的方法,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一定程度的合理保证。王立勇运用可靠性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来构建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数学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可计算程序的可靠度和系统可靠度,从而判断内部控制的效果。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到结构重要性和可靠度重要性,据此判断程序可靠性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为内部控制系统改进提供支持。

三、内部控制实践与设计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运用COSO报告的标准与评价方法,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对郑州亚细亚集团内部控制失败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从中引发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即由权威部门制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并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做出强制性安排,做到二者并举。

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做了有关中国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情况的调查报告。主要围绕企业实务中现金开支审批权的分配、现金开支审批权限的划分和内部银行制度等三个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实务问题。结果表明,加强我国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关键是建立货币资金控制的规范流程及重点控制环节,必须重视货币开支审批权的制度建设,同时考虑我国企业不完善的治理结构现状。

清华大学于增彪从亚新科集团的内控现场得到启发,认为内控设计应从实务出发,指出COSO只强调评价而忽略设计与执行的缺陷,并对内部控制概念进行扩展,认为它是最优化、最理性的作业标准程序。在设计上,提出建立组织、流程、项目为一体的三维立体内部控制框架。

张谏忠、吴轶伦介绍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SA)的构成,以及在宝钢运用的成功经验。笔者得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实践中还可以和其他管理工作结合开展的启发,即与风险评估工具结合、与信息化管理结合、与兼并收购业务中的公司重组结合、与招募客座审计师结合。

四、结论

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篇4

摘要:本文从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释义谈起,随后分析研究了新时期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成因,最后就新时期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策略提出了很好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 :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策略

一、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释义

(一)释义

电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指电力企业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有关原材物料的采购、经营服务、销售、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的内部管理制度,旨在保证电力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保护电力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确保电力企业业务的有序开展。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控制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然后确保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内容

电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包括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保护制度、预算控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

二、新时期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现状及成因(一)内控制度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必须与时俱进,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建设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现状来看,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

1.不够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具体表现在大多数电力企业截至目前没有真正按照会计法和新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上通用的准则来建立健全会计稽核和会计内部牵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即使有些电力企业表面上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还是存在扯皮、授权不清、分工不明的现象,致使会计的责权利无法体现。

2.内控部门设置随意性大。一是好多电力企业运用一些素质较低的会计来做稽核,加上审计制度监督不到位,致使有些会计人员受私自利益的驱动,违反所从事会计职业的道德准则,私自或者合伙作案盗取企业资财,给企业和国家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可持续发展;二是部分电力企业对“内审”制度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有些电力企业内审机构形同虚设,用一些老弱病残人员充数;三是有的电力企业虽然在形式上安排了内审工作,也只是侧重于经济效益和财务收支审计等一般性会计份内工作。

3.内部会计控制作用不能发挥。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来看电力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说明电力企业缺乏有效的企业外部监督环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发挥作用。为此电力企业必须改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外部工作环境,方能通过建立一系列约束机制来加强外部监督。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外部约束机制疏于管理。造就了当前电力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水平有限,有时也为了单位的经济利益和领导的授意,时常出现不按照规定程序操作,人为践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现象。

(二)内控制度建设不到位的成因

1.电力企业内控意识相对薄弱。目前部分电力企业领导层对会计内控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没有设置内控机构,致使机构虽然庞大臃肿,管理层次多,但工作效率却是很低的。就当前的有关资料表明企业重视纵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出现不重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导致电力企业信息不灵敏,出现情况时无法协调的现状。

2.企业内部责权利界定不清。随着现代电力企业制度的建立,部分电力企业的公司治理已逐步走上正轨。但由于计划经济所遗留的“固有特点”,还是有些企业无法明确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利关系,依然实施“内部人控制”制度。

3.会计人员的公正职责无法体现。虽然《会计法》已经实施多年,但电力企业仍然存在会计人员目标不明,找不到会计位置,“责、权、利”无法体现,有时出现严重背离现象。致使出现按照《会计法》履行职责的会计受打击报复,而迎合管理者意图搞假帐者成为“座上宾”的不正常现象。

三、新时期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一)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理企业

一是要从有助于电力企业计划的实施、有助于协调和控制经营活动、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的“三个有助于”的角度,设置高效合理的内控会计组织机构,杜绝“因人设岗”和“人浮于事,”切实提高会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领导层要转变理念,实施好内控会计要对电力企业资金的统一管理制度,日常工作中要做好企业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工作,并利用现金流量来决定资金的审批使用程序,注重电力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三是内控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变内控会计的核算型转向管理型,并且采用预算会计、责任会计、控制评价快等先进的会计控制手段来强化企业的内部相关业务的控制。

(二)高素质的内控会计队伍的建设

一是电力企业内控会计人员的职能随着时代的变化,其身份不仅是经营活动的管理者(企业会计),而且是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者(管理会计)。二是会计人员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培训、自学等方式来加强技能学习,随时掌握电力企业知识和财务制度的变化,以此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好内控相关工作。三是会计人员必须是严格自律、不徇私情、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的高素质会计队伍。四是电力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对电力企业内部的会计机构设置、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

(三)建立企业内控人员岗位责任

一是要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好内控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并结合工作实际确定每个内控会计岗位的职责所在;二是建立“责权利”分明的内控会计工作岗位,然后结合内控会计工作岗位的业务量和繁简程度,实行定员定岗;三是制定企业内控人员的轮岗制度,要定期对内控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轮换,使每个内控会计人员都能够熟悉本电力企业的会计工作和操作流程,从而全面提升本电力企业的会计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四是要根据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企业的内控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会计绩效工作考核办法,以此来保障内控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斌.内部控制的规则属性及其执行机制研究———来自组织社会学规则理论的解释[J]. 会计研究,2009,(2).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契约秩序与法律要求———基于朗讯贿赂门事件及美国内部控制立法与司法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8,(4).

[3]潘琰,郑仙萍.论内部控制理论之构建:关于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的探讨[J]. 会计研究,2008,(2).

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篇5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一)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内部控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代学者对于内控制度的研究,通常将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萌芽期――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

在该阶段,内部控制主要着眼于实施中的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

2.成长期――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方法的改进,内控理论也随之得到发展,一系列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推行,内控逐步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这样更加有利于保护组织财产安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更好的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3.发展期――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着力推动内控制度的设计,再加之审计理论的发展,使内控理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改进方法、提高审计质量成为核心内容。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首次以采用“内部控制结构”的提法替代“内部控制”,该公告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具体而言,内控结构建设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等方面的内容。而在这三者中,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基础和前提,会计控制是关键要素,控制程序是保证内控结构有效运行的机制。在这一阶段理论上最大的变化是开始把控制环境作为内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不再对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区别对待。

4.成熟期――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1992年,美国国会的“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内部审计师协会(AAA)、财务经理人协会(FEI)和管理会计学会(IMA)共同赞助成立的一个专门研究内部控制的问题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0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该机构1992年其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并将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作出严格规定,其中的第404条明确规定了管理层应承担设立和维持一个应有的内部控制结构的职责(刘君,2006)。

(二)中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由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直至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开始加大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进。财政部1996年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及会计系统三要素”。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开我国现代行业内部控制建设之先河,该原则就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要素、基本要求等进行了规范。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2001年6月至2003年10月的两年多时间里,财政部先后《基本规范》、《货币资金》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就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2006年2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2006年7月15日,随着“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成立,新时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拉开了序幕。其目的是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权力运行,强化监督约束,可以有力地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升运营效率,提高信息质量,保证资产安全。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并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此次基本规范的印发,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是内控体系的最高层次,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是我国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里程碑。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内部控制主要体现为与公司治理、管理密不可分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是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有效运行,有赖于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一般来说,关于公司设立与组织制度规定,公司应当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层管理者应该互相监督和制约。但是现阶段,我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是很完善,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十分严重,现有的制度约束明显不足,股东大会、监事会等内控的关键部门在公司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基本可以说是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作用的发挥。

(二)员工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合理

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人事管理是公司正常运作的保证,管理者应当在雇佣人才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完备的资源,这样才可以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保障,这也是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的基础。当然,这其中员工本身的素质是基础,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为公司的正常运转提供帮助。但我国现阶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譬如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传统思想的影响仍然明显,这些导致在很多公司中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许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不够先进,无法对整个人力资源系统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其中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合理是突出表现,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在很多企业纸面上的计划是十分完备的,但在实施中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很多错事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导致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

(三)不重视组织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的组织文化与内部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强有力的企业组织文化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同时有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则会促进企业组织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组织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这在许多国际大型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印证,企业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东西,但却对提高凝聚力有着很好的效果,而企业的凝聚力是内部控制水平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

(四)信息沟通不畅通

由于缺乏透明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无法保障企业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信息准确、及时的沟通。我国企业目前在信息交流上没有充分利用IT技术的优势。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其沟通经营信息,信息共享的目的没有达到。因此经营信息的交流频率不高,准确性难以保证。

(五)内部审计――“独立”名不副实

独立性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都在企业内部设立内审部门,对公司的各方面工作进行监督。在理论上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直接对企业高层负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情况却不是这样,内审部门或者是由财务部门兼任,或者变成了企业高层监视各个部门的眼线,部门的意志也成为企业领导的体现,失去了原有的独立地位,这也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实施造成很多影响。

(六)风险评价意识淡薄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高。但是从目前企业状况看,企业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缺乏风险控制的有效机制。能否搞好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看能否遏制企业风险的发生,如果内控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就可能错误地作出估计和判断,导致错误地决策。

三、健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石,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健全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实现企业内部各参与者之间责任、权利和利益的相互制衡,保证董事会的核心位置,保证企业管理层制订规则的顺利进行,进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同时对于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者行为有一个良好的约束。

(二)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首先企业要根据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形成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配置合格的人才;其次要着力提高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素质,企业应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在培养和选择管理者时重点考虑:管理者的职业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管理者的知识与经验,管理者对待和承担经营风险的方式,管理者对信息处理以及会计功能、人员所持的态度,管理者对现有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所持有的谨慎或冒进态度等方面;再次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进行考评,奖优罚劣,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考核奖惩机制,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强调“软控制”的作用。软控制主要是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阶层的管理风格、管理哲学、内部控制意识等。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使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当局的作风”。“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管理层和治理层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诚实和道德才会得到巩固和加强。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促进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遵循健康、严谨的行为准则,培育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通过信息交流,使企业内部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和社会监督成本的提高。

(五)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在企业的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它可以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同时也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在设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时,应将独立性作为重要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安排和经费等各方面都应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经济活动之外。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不能受总经理和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只有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保障作用,也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威信。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且具有独立性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由内部审计部门来完成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是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

(六)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是指分析和辨认实现有关目标可能发生的全面风险,以便形成确定的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的依据,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的重点是防范风险、避免和减少差错和舞弊、效率低下、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发生,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内部控制的建立是与风险管理的要求相并存的。正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才应该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配合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目标。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内部控制的统一标准,相关具体规范和规范指南也即将出台,基本确立了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制度,必将大大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造林,董明.中美内部控制发展及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3).

[2] 吴剑伟.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09(2).

[3] 刘娟.中美内部控制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2).

[4] 刘君.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认识、评价和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竞争机制;控制环境;监督机制

近年来,震惊世界的造假案件、“航空母舰”级企业轰然倒闭案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惨痛教训刺激下,各国会计乃至整个管理领域对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的需求日益强烈。2001年6月以来,我国财政部相继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等试行制度,这表明我国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方面取得了部分成果并开始进入实践阶段。但是,如何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在目前条件下应从何入手,我国理论界还存在不少争议。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对于内部控制的概念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内部控制系统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这一观点是1958年AICPA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报《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提出的;二是内部控制结构观点,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组成。该观点是1988年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提出的,我国1997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套用了这一理论。这也是目前我国CPA沿用的内部控制结构。三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观点,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这是美国资助组织委员会(COSO)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中提出的。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时间只有十年的时间,企业刚刚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摸索阶段,内控思想散见于各部门、各组织的相关文件中,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内部控制在概念上不统一。我国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很高的内部控制概念,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现行的规范制度中,只有审计准则第九号《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和新修订的《会计法》正式提出了若干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要求,但立足点和出发点分别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和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的角度来进行的规范。刚刚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只是限于会计领域,而且该规范的诸多是非常原则性的。一些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也存在很多误解,如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不相容会计岗位的分离,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报账规定,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纪律要求等等。

第二,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需要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有的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办事效率;甚至有的认为搞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容易制造内部矛盾等。新疆众和公司任用服刑犯掌管4.5亿资产的案例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

第三,我国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目前,由于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混乱,因而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有哪些联系等也认识不一,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也是千差万别。

第四,内部控制执行不力。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严重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可想而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鲜有实施。

第五,在内控制度设计上明显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财政部门着重抓了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财政部于1986年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2001年以来了四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报告作了一些规定,2000年国家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变报规则》,对公开发行证券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披露作了一点要求。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作了要求。国家审计署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规定。整体来看,全国没有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各部门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针对具体事件制定要求。

第六,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理论界对西方整体框架理论的性有所认识,但部分理论界人士、多数政策制定者、大部分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尚有待统一和提高。

三、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

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混乱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不发达。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发展的外部动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时时处处可见,市场竞争有不规范的地方,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

第二,缺少指导企业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由于国家经济管理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完全脱离出来,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打破,企业界还没有形成如COSO之类的权威组织,大部分管理制度建设靠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而国家部门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各司其职,因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和建设规划。

第三,企业风险意识不强。在计划经济,国家计划规避了市场风险,而市场经济风险处处存在,许多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决策方式,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造成大量的失败教训。春都集团、广东国投、东北华联等不胜枚举的案例都是这方面的充分证明。

第四,没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内部控制概念,而政出多门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控机构,已建立的部分机构多数处于被控制对象的领导之下,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大部分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第五,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对企业管理者业绩考核以利润为主要依据,很少对其内部控制综合考察。内部控制状况对企业内外利害关系方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利益影响,各方对此关注不够。虽然近来证监会对少部分企业有所要求,国家审计署也作为测试的一项内容,但这只是笼统的要求,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约机制,约束性不强。

第六,外部监督乏力。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二是有的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再加上个别黑幕交易,监督弱化严重,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三是会计师事务所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四、加强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混乱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和企业特点,借鉴国外先进和经验,对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由于我国市场刚刚起步,只有十来年的,同西方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相比,自我完善能力较弱,加上我国计划经济的长期,企业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对能动作用和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我国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更加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规则;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法,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会有力激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2.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鉴于我国企业界民间组织不太发达,权威性的规范制度均由政府制定的实际情况,我国应由国务院企业管理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指导小组,统一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制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规划,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3.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理论。西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较为完善,其权威性得到世界公认,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但毕竟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考虑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尤其是我国内控制度具有的用来堵塞国有资产流失漏洞、遏制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规避盈利或非盈利组织经营风险、制止虚假信息流入社会(包括企业主管部门)等功能要给予充分考虑,以防企业内部控制中忽视了国家利益,给国家造成损失。同时,要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

第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我国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

1.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目前,我国很多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误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完全建立。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懂事”,通常是“虚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如“东方锅炉”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董事会与总经理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造成的。

2.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与管理。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因此管理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以郑州亚细亚集团为例:1997年初新任董事长发现集团机构根本无人主持运作,管理人员都忙于私事。正因为管理层的操守和价值观若此,才导致了亚细亚集团的悲剧。因此,应尽快提高企业管理者尤其是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3.企业文化。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同时,应避免一种只注重小团体和短期效益的企业文化,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否则,即使象安然那样的大公司也会走向覆辙。

第三,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一是要发挥政府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作用。在管理者内部控制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况下,应当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大执行力度,对不能加强企业自身内部控制、违反法律法规导致企业目标没有实现的,应依法追究管理者的责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对照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企业有失“公允”及其他不当的行为,帮助企业加以纠正。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必然而且必需的选择。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我国现实国情下,内部控制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因此,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快步伐,早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

资料:

1.《内部控制设计》,李凤鸣,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

2.《企业战略管理教程》,徐二明,高等出版社2000年

3.论内部控制,杨海群,经济改革研究论文2001年卷

4.关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思考,陈铃,《会计研究》2001. 8

5.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刘明辉张宜霞,《会计研究》2002. 8

6.《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讲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课题组,2002年

7.《北方省市区会计学会20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年

8.对内部财务控制概念的思考,黄娟魏郎,《会计》2003.4

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管理;加强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已经认识到建筑施工内控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建设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中缺少监督和检查力度等,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贯彻和落实力度不够,缺少科学性的内控组织规划和设计,对风险的评估不足,抗风险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故要想提高建筑企业管理职能的水平,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就需要细化建筑内控管理制度,从资金收入支出管理、结算索赔、采购生产等一系列细节中加强内控监督与管理,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更好的为施工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普通企业不同,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具有分散性、非重复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建筑施工项目多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内,且需要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施工,条件恶劣,环境复杂,且容易受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施工面积大、施工工序复杂,包含了多个施工环节,施工周期较长,且所有的施工环节都不具有重复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并且施工项目建设中会涉及到设计、施工、监督等各个单位的相关机构,不同的施工阶段会设置不同的管理机构,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战。当前施工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工作管理的稽核与监督,有助于对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但当前建筑内控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修订等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节奏,难以适应于当前建筑施工建设中。对内控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够,对内控制度不够重视,且未建立明确的审计机构,对建设施工项目的约束和限制欠缺;缺少科学性的内部控制规划和设计,且未设立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不利于对建筑企业规范化、集团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子公司、集团公司以及施工项目单位的控制与管理。缺少对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评估控制,使得对风险的控制力度较低,建筑施工项目中因管理因素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施工中出现较多的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加上施工项目建设中各企业单位的恶性竞争,增加了建设的施工风险。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失衡,虽然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初步建立了完善的治理结构,但管理层权利膨胀,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董事会的决定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缺少了企业自主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较为混乱是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失衡的主要原因,使得内控的作用大大降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缺少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及对建筑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够,致使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难度较大。由于施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较为滞后,使得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中包含了从企业总部、工程项目部、施工队伍、监督机构以及后勤供应等多个部分的施工信息传递容易产生疏漏,造成管理滞后,从而对项目的成本费用等产生影响,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

二、内控制度建设对施工企业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让建筑企业内部各个机构之间可以密切的配合,并能体现出企业的整体优势。通过健全组织机构、优化核算流程与审批制度等,加强了监督和考核,以及奖惩制度的实施,达到有效的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水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可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内部控制管理的加强既可以提升企I发展的战略高度又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改善和优化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企业在经营和生产活动中有效地对各类风险进行控制和预防,并能弥补企业经营风险的薄弱环节[2]。建筑施工企业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机构来提高施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对建筑项目施工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避。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治理结构

提高建筑企业施工建设水平首先要根据建设企业的具体状况设定治理结构,将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避免将内控制度放在表面作为摆设,避免一股独大等现象的出现,要将公司结构从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等进行结构优化,并要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从而达到公司管理掌管的平衡,提高管理结构的整体水平。革新和优化选举制度,避免大股东在建设企业中独揽大权,对企业较大股东的权利进行限制和约束。要将董事会的作用和功能发挥极致,提高董事会在企业内部中的核心价值,避免管理层之间出现造假行为,要遵循企业章程和制度,配置完整的监事会机构,平衡管理层与领导层之间的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周期较长,再加上施工环境、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因素对项目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增加了质量事故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故通过完善内控制度可以优化施工流程,让企业选择最优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并能更好地体现内控的全面性、可行性和适应性等原则。同时完善内控制度可以加强对设备和材料的管理,优化材料、设备的购置和运输流程,对设备材料的应用和分配等可以实现现代化管理。加强对内部管理的约束和控制,尤其是会计核算和成本预算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4]。

(三)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完善

当前建筑施工项目较为分散,施工范围较广,使得企业施工效率难以提升。所以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进行完善,既可以加强对施工环节和步骤的整合,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集中化管理。从完善的内部信息系统中建立全面的、科学化的预算体系,实时对建筑施工中每个项目的成本进行监督,提高材料和设备的利用率。可以从信息系统中明确施工的进展、施工漏洞以及问题的存在,可以提高内部控制效果,提高施工的整体优势。

(四)建立与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控制可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审查项目的控制力度大大提高。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强化建筑企业的监督职能,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对施工项目进行监督审计的作用和职能,避免等现象的发生,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A].防水工程与材料《会讯》,2015,4,(总147).

[2]张昭.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A]. 《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经营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6:2.

[3]楼金生,王丽琳. 风险导向审计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初探――以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例[A].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三等奖论文汇编[C].2011:20.

[4]甘子玉. 风险管理视角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A]. 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坛论文集[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3,02:216-222.

[5]骆希干.苏海荣,苏润萍,邵连宇,苏滨. 基于全面风险管理下国有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6,12:198-199.

[6]崔杰.王利兴,吉冬华,纪文永,李玉森. 浅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预算管理[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4638-4640.

[7]施超杰,曹家洪,侯景利,崔淑华,吴景权,刘延川.改制剥离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以“财管”为中心的经济管理工作[J]. 建筑施工,2015,08:136-137.

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改进对策

前言

2010年4月,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审计署、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并规定于2012年在沪市和深市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开始实施。2011年1月,证监会安排了部分上市公司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试点工作,并要求2011年做好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准备工作。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日益成为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提高管理效能的一个着力点,论文对此进行论述研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一、内部控制规范构建原则和建设机理

1.内部控制规范的构建原则

1.1应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进行

Coso的相关内部控制规范理论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的管理工具之一,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而服务,所以内部控制规范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紧密联系,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进行,为实现企业战略而服务。

1.2应当以人为本

Coso的相关内部控制规范理论认为,企业每个员工都应当为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负责,内部控制规范的框架必须要施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实践中人的作用,明确在内部控制执行中每个员工的权利和责任,这样做会有效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自觉自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并积极与企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团结一致,推进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

1.3应遵循成本风险的性价比原则

Coso的相关内部控制规范理论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建立防反舞弊的机制,但内部控制无法做到完全消灭所有舞弊,完美的内部控制是不存在的,只有适度合理的内部控制。所以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规范时应当考虑成本与风险的权衡,以风险与之相规避的成本的性价比作原则来制定和执行内控规范。

1.4应遵循螺旋式动态循环发展原则

Coso强调内部控制发展是一个的动态循环过程,是对企业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监控的过程,随着企业经济活动不断地变化发展,内部控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不断螺旋式循环的动态完善的发展过程。

1.5应遵循绿色通道原则

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市场和投资等机会瞬息万变,内部控制由于其有着官方权威性质的严密,不免要带有一定的僵化死板的缺点,这样虽然有利于规范执行,但是容易在机会出现时,由于审批的沿革和而导致贻误战机,所以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上,应当留有绿色通道,以应付突发的、不可预测的事件,也好降低因为审批太严而错失机会的遗憾。

2.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机理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从循环的过程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明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范围和流程,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一般来说母公司和重要子公司是内控规范建设的范围,会计报告相关流程是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重要流程。

(2)内部控制建设,企业应先摸清内部控制的现状,寻找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并整理研究,然后针对缺陷进行整改,开展阶段性的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工作,整个过程可由内部控制咨询服务机构提供帮助。

(3)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按照证监会的内控指引相关文件的精神要求,企业应当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寻找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中存在的缺陷,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4)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按照证监会的内控指引相关文件的精神要求,企业应聘请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对自身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寻找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中存在的缺陷,并结合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进行内控审计报告披露。

(5)进行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所发现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注意不断发现内部控制的问题,不断整改,这是一个不断螺旋式循环的过程,内控控制规范的机理,其实质就是不断螺旋式地循环中,不断进行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其有着艰巨性、长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

二、我国国有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现状

2012年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已经积极试点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执行,央企直属企业也自愿参与其试点工作,很多大中型企业也积极筹备内控规范的建设与实施事项。但是,在实践中发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执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我国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不全面不科学,将内部控制等同于成本控制

我国部分国企的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也得是长期才能看出效果,所以在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问题上比较短视,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30%对企业认为内部控制规范的加强,有助于降低成本;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内控实施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和工作量,但是对于效率提升,效果不明显。可见部分国企对内部控制规范的认识不全面不科学,将内部控制等同于成本控制。

2.内部控制建设还不够普及

我国国企的内部控制建设还不够普及和完善,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虽然44%的受访企业称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比2007年的25%有大幅增加,但是仍有56%的受访企业尚未建立内部控制规范或其并未完善。

3.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建设不完善

管理层的经营理念、风格,员工的道德观,管理当局的授权和职责分工等,这些是内部控制重要的环境要素,然而我国内部控制环境方面,还不够完善:首选表现在国有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是产权还不够明晰,内部权力的制衡机制缺失,管理层大权独揽现象严重,这些易使权力失去监督,造成内部贪腐的现象发生,会对企业其他利益方造成损害。而且,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内部控制检查考核力度不够。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的调查统计生成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中显示:仅17.65%的企业对内部控制考核工作进行了切实实施,仅23.53%的企业对内部控制检查加强了执行。

4.内部控制执行内在动力不足

由于内部控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是长期化、隐性化的,然而实施其所需要的成本费用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所以企业管理层如果经营目光短视,过分看重企业短期效益时,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缺乏内在动力;而企业基层员工与企业往往是契约关系,当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时,基层员工从自身利益出发,缺乏忠诚度和敬业精神,也不会高度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执行,这使得企业整体上,都缺乏内控规范执行的内在动力。

四、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科学完善实施的对策

1.将内部控制规范融于企业管理制度中

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和人力物力,这样会造成管理体系照比原来复杂了一些,检查审批增多,下属单位负担增加。所以,有必要将内部控制规范融于企业管理制度中,形成内部控制与管理系统的一体化,简化企业管理体系,有利于其协调和优化。

内部控制规范中的核心原则与制度,要和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相结合,将两个体系的重点,如对象、场所、时间和程序、人员、原因、方式等问题明确下来。而且还要把内部控制的相关理念和措施纳入管理方针、目标职责、人力资源、组织机构等内容中,以手册或规章制度的方式体现。而且在评价考核体系和程序中,也要将内部控制规范与原有的管理体制相结合来进行绩效考核。

2.设计科学高效的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要基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内部控制实施的条件和现状,以更好地贯彻企业战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目的,对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进行重新设计,要经过以下几个流程:分析、评估企业所面对的风险并梳理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程序;根据风险环节来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具体业务流程来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规范流程。

3.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些建议

3.1对某些大型国有企业,有着层级多、成员单位多、跨地域和行业经营等特点,企业管理水平和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整个企业集团管理难度较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对集团企业就更加重要了。所以,对大型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规范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强有力地推进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建立专职机构和定期例会制度,确保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后的日常维护。

(2) 要搞好内部控制规范的相关培训,可以采取外聘讲师或内部学习的方式,不仅要对业务部门的骨干进行深入培训,而且内控小组或相关成员也要深入学习内控规范讲解,切实掌握内部控制的原则、评价测试和组织等方面的知识。

3.2在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时,可以考虑聘请有经验和资质的外部咨询机构,来帮助企业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规范和框架,及时发现内控问题,并由咨询机构提出专业、公允的诊断建议。

3.3企业内部控制相关人员或内部控制小组成员,要高度专业的判断、认真分析、谨慎确认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并设计内控关键点的内控制度,确保其合理和有效。

3.4对内部控制缺陷,应杜绝刻意掩饰,内部控制评估是为了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不是单纯为了减少内控缺陷的数量。所以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估,应结合制定的整改方案或整改情况来一同进行评价,应防止形式主义的问题出现。

3.5在处理内部控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时,应采用专题研讨会议的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内部控制小组组织相关部门或单位,聘请外部咨询机构,以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共同对内部控制问题,结合企业实际深入探讨,形成最优的解决方案。

4.建立国有企业科学、长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由于其长期动态性的特点,所以建立科学、长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国有企业各层级管理者应在日常经营中,就要注意对内控有效性的监督,关注内控漏洞方面的预警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二、各层级公司应当结合总部的内控评测体系,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自己的内控评测标准;第三、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评,并针对发现的缺陷漏洞等提出可行建议和措施;第四、企业应将内部审计部门的测评结果纳入企业的评价考核体系中,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良好发展;第五、积极采纳现有的信息化手段,如ERP系统等信息系统,来完成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监测和评价工作,提高企业落实内部控制规范的效率和完善程度。

参考文献:

[1]韩晓燕.浅析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发展[J].财会通讯,2012(5):94-95.

[2]田英.大型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2(6):109-110.

[3]孙慧杰.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145.

上一篇: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范文 下一篇: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