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10-03 09:40:21

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分析了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以南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研究背景,构建了由通识基础模块、工程基础模块、工程应用&创新模块和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四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并从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学科竞赛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保证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土木工程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2-0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是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对国内10所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和总结,发现实践教学环节均占总学分的35%以上,其作用与功能是理论教学不能替代的。如何利用现有学校资源和现阶段转型发展的好时机,加大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力度,建立更为接近行业和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培养未来土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的执业能力与创造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而综合素质和全面的执业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只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更好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办出特色,专业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不能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导致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传统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是以理论课程为依托,内容陈旧、时间连续性不强,很难体现实践课程的连续性,违背了工程的实际特征,使学生的实际工程意识难以建立。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繁杂、分散,虽然有实验课、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但缺乏整合,不成体系[1],不符合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和实践规律,不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理论与实践教学自成体系,缺乏综合化和融合性。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践三个基本方面。各专业课程实验独立存在,互不相关,实验内容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学生对实验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缺乏系统了解[2]。实验报告缺少与工程试验的联系,使得学生的认知标准与实际应用有差距。对于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设计方法和步骤程序化,致使学生的设计大多雷同;虽然能顺利完成任务,但由于为参照模板修改数字,计算书完成后,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什么,多为体力活。对于实习实践,由于企业和学校没有形成共同培养学生的意识,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对工程实际情况和具体施工缺少直接接触,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3)实践实训基地建设薄弱,实践教学缺乏实际价值。由于经费投入有限,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大多只能满足某一课程的实习实训,为课程服务,与实际工程严重脱节,没有形成集认知、设计、实施与运作一体的新型实践实训基地。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虽然学校与很多企业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但企业处于安全、效益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对于安排学生实习并不积极,学校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和学校都是走过场,只是为了实习而实习,达不到预期目的,且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高度重视、认真执行从而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实施措施

(1)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为了更好的通过专业评估,以积极的态度大力加强土木工程专业的内涵建设,我院重新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旨在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新的培养方案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由通识基础模块、工程基础模块、工程应用和创新模块和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四部分组成,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8%以上。通过从学生大一入校至大四毕业循序渐进的安排四个模块的实践课程,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探索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了整个学习阶段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2)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改革。在实践教学大纲制订过程中,将实践教学的要求分解为各具体目标,并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找出实现该目标的相应措施,使其达到不低于规定的最低标准。并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杆,将标杆瞄准法引入到实践教学项目的考核中来,要求学生不但要把握其原理,还必须达到规定标杆的要求,以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另外,在具体实践教学项目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根据实践项目的内容,自己设计相应实施方案、操作步骤和预期达到的目标,并提出所需仪器设备、工具、材料等,指导教师论证通过后,以学生为主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提交实验报告或相关设计成果,并进行能力测评或答辩,根据实践教学过程和测评或答辩结果综合评定成绩。

(3)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带动实践教学活动。学习获取有关专业的全面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各种学科竞赛的基础上,通过学院主办、企业协办方式,举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学科竞赛。学生台上比武,企业台前裁判,以近距离、面对面的亲和方式使企业选取适应需要的人才,使学生用自己实力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而激发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热情。另外,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根据有区别、选重点,培训骨干带动一般的原则,编制了学科竞赛培训计划并建立了学科竞赛反馈系统。以竞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强化设计绘图的能力、启迪创新意识,并能与其他院校师生进行交流。

(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的联合指导下,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下开展各类实习活动,不仅可以接触到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真刀真枪”的实地训练,迅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和快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还可以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和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适应和融入企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熟悉企业的管理风格和运行机制,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从而缩短从学校毕业到企业工作的过渡期。学生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均直接来自实际工程,选取实际工程部分或全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职业岗位能力和竞争力。

三、总结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技能性很强的专业,要走在转型发展的前列,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适用于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我校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实践教学更贴近于工程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毕业生职业技能稳步提升,连续五年就业率均为100%。

参考文献:

[1]周锡武,吴本英,卢锦钟.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模式实践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2015(9):9-11.

[2]贾艳东,杨华,孙洪军.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与实施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17-18.

作者简介:

刘阳冰(1979.11-),女,蒙古族,河南南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中段自主提问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股票价格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