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校管理中协调

时间:2022-10-03 05:18:23

管理学校管理中协调

学校管理过程是一种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运动过程,协调是其中重要环节。作为一名校长,要想适时有效地做好协调工作,除了正确认识协调的意义和作用外,还要对存在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种种不协调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正确的认识,采用适宜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有效的协调。

快乐月亮船

一、学校管理中不协调现象的成因

不协调现象客观存在于学校管理过程中,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准确分析、正确认识是做好协调工作的前提条件,导致学校管理过程中不协调现象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类:

(一)由学校组织系统自身引起的不协调

学校管理是多层次多结构的,在层次上,学校管理目前为三层制:

而具体组织结构,则是校长——主任——教研组(年级组)——班级等,再到师生个人,至少已有五个层次,各层次间纵横关系密切且复杂,都需不断协调。多结构是指学校管理每个层次都由一个以上的成分构成。如校领导层有党支部、校长与副校长、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成分构成;中层管理部门这个层次,有教务、政教、团队、总务后勤等成分构成;教务下面又有图书、实验、医务等成分构成;教师与学生,又有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等不同构成。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各工作人员都有它的职责要求,但运转中,时而会发生冲突,出现不协调现象,学校管理者要使其步调一致、效率高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协调。

(二)由管理的运动过程引起的不协调

不管多么高明的领导者或领导集体,他的预见、预测与现实发展总是会产生一定差距或矛盾,这就要对基于这种预见、预测而制定的决策、措施和实践活动等做出一些必要的变动调整。随着工作的发展,新情况不断发生,组织结构及组织成员都可能出现新的不协调现象,从而使学校各种关系和比例发生变化。这时就应当积极合理地协调,促进工作向积极有利的方面变化,保证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三)由社会发展引起的不协调

满足社会要求,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也需要学校管理者不断做出积极合理的协调。学校是社会一部分,学校既受社会制约,同时又密切为社会服务,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是具体、明确的,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对学校办学方向、目标、模式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要求,学校必须适时调整满足社会要求,而这种要求和学校在自身调整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协调问题,如目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除了大的课程改革外,校内必然还存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师资结构等的调整。

(四)由人的因素引起的不协调

1、由认识引起的不协调。

组织每个成员思想认识一致是协调的基础。不论什么样的学校,教职工思想觉悟都有别,认识水平都存在差异,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会不同。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一致,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不协调。

2、由角色冲突引起的不协调。

在学校组织中,从领导到群众,从教师到学生,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地位,职责任务明确而不同,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由于各种角色位置的不同、工作内容有别,考虑问题、处理工作思路方法必然存在局限性,因而配合上经常会出现不合拍,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的不协调。

3、由需要引起的不协调。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有不同的需要,教职工在实现学校总体目标工作的同时,每个人在进修、提干、评优、入党、职称评聘等方面都有自己个人的思想和需要,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如主观上努力不够、客观条件不允许等不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当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就产生情绪波动,产生消极行为,从而引起工作中新的不协调。

4、由非正式组织引起的不协调。

任何一所学校,成员间都会因为同学、同乡等关系,因为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利益相同或相近等因素,形成一些类似小团体的现象,我们习惯称之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一定对学校工作都起负面作用,引导得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就会成为推动学校工作的积极因素。

由人的因素引起的不协调还有很多,值得突出强调的是管理者自身管理职能不当引起的不协调。

(五)由领导者管理职能发挥不当引起的不协调

计划决策是学校领导的重要管理职能之一。决策的关键在于为学校工作选择正确的目标,如果总体目标决策不当,必然会导致全盘工作重大失误,近年来一些学校置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不顾,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教训是深刻的。有的人检查教育失误时,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也是强调智育,我认为这是不深刻的。“片追”最多只能认为是“知育”,决不能称之为“智育”,因为死记硬背只会扼杀学生智力发展。有人做过比较,我国参加国际上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活动获奖很多,但获“诺贝尔”发明奖等却极少;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考试成绩都很优秀,但成为经营、管理骄骄者却很少,卓有成效的更少。

学校总体目标确定之后,计划不周,实施不力,也会出现不协调现象,如学校各部门工作目标关系不明,方向不一,作用相悖,就会出现各种冲突。

学校管理过程,从计划到组织实施,从检查指导到总结评价,是一环套一环,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的完整过程。如果各环节衔接不紧,甚至相互脱节,就很难形成全盘工作和谐运转的局面,如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制定之后,如果不认真组织实施,而是束之高阁,那么再好的计划也是纸上谈兵。执行计划时,只管组织实施,而不进行及时检查、总结,忽视必要的信息反馈,就难以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从而造成组织运行的不协调。

古人云,“举国之道,务在用贤”。选择把关教师,确定教研组长,任命教务主任、总务主任等,看起来事情不大,但选才用人不当,也会引起消极后果,如让积极者变消极,甚至挫伤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导致组织涣散、纪律松弛。

此外,学校领导待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奖罚分明,宽严得当,反之,也会引起群众的不满,挫伤大家的积极性,这历来是造成学校管理混乱、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重要原因。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协调

要管理好学校,校长必须不断增强协调意识,提高协调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的水平就是协调的水平,领导的艺术就是协调的艺术。领导的协调能力与领导者自身品德修养、知识水平、业务素质、作风方法等密切相关,要提高协调能力,校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工作中怎样进行有效的协调?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民主协商。在工作中,校长与广大教职工的关系是平等的同志式关系,民主协商是校长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的基本方式。要注意两点:一是校长要正确处理职、权、责的关系,决不能独断专行,一人说了算。要协调好党政关系、协调好与教师关系,增强民主意识,实行民主管理。二是要尊重教师的人格。教师的自尊心特别强,这是教师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没有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就会失去协调的感情基础。

(二)合理分工。要注意三点:一是只有合理的分工才便于协调,家长制的领导和不合理分工的协作是不能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学校工作要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岗位,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当然,分工并不是分家,是在统一领导下的相互配合、和谐运转。校长应当做到:“放权意识不能淡,专权的意识不能有,把关定向的意识不能降。”二是分工要科学,要按照系统论原理,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要成为学校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完整的体系。三是要用人适当,要根据人的业务能力、爱好特长、经验水平,从工作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做到量才授职,用人要用其长、避其短。四是要合理授权,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工作中一定要授予部门和下属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基本权力。

(三)统筹兼顾。所谓的统筹兼顾就是统一策划、兼顾全局的意思。这是协调的基本原则。要注意:一是不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样复杂的具体工作都要心中有全局,全面安排,统筹兼顾,不能以偏概全、顾此失彼。二是在全面安排、统筹兼顾的同时,要突出重点,善于解决主要矛盾。三是要兼顾集体和教职工个人利益。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教职工个人的切身利益。如果一个校长对教职工个人成长、家庭生活以及工资福利、评职称等都积极地给予关心的话,他在工作中的协调一定比较容易实现。

(四)公正热情。校长处事务必要公正公平,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对亲近者、拥护者不偏袒、不护短;对疏远者不排斥、不冷落,要以诚待人、热情待人;对待反对自己的人也要宽厚容人,推心置腹、耐心说服,不能随意指责,更不能以势压人。总之工作不分亲疏远近,应当一视同仁。

(五)制度规范。建章立制,加强规范管理,是学校领导协调的重要手段和工作方法。建立严密科学的规章制度,制定并完善各种岗位规范,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约定俗成,这是学校工作有机配合、协调运转的重要保证。反之,就会出现分工不明、职责不清、无章可循、互相推委的不协调局面。

上一篇:初中教学管理 下一篇:学校管理人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