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

时间:2022-10-03 04:24:41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自媒体时代到来,微博、贴吧等交互平台越来越被广泛运用,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受众的“主力军”。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论证,目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其原因主要是自媒体及网络舆情自身存在缺陷、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者角色转变不到位等。基于以上问题及原因,结合“治理”的多中心管理理念,建立以网络文化建设为中心,政府、学校、第三方、受众共同参与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97-0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承载言论与思想的网络载体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We Media)不断更新,出现了如人人、网络博客、播客、微博等各种新型媒体。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从传统的“论坛”逐渐转移到各种新型网络媒体中来,从而进一步成为自媒体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自媒体”逐渐发展并成为高校主流传播网络媒体的趋势下,大学生利用“自媒体”网络发表言论、表达意愿的情况日益增多,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遇到了巨大挑战。

一、相关名词的界定

(一)高校自媒体

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最早对自媒体(We Media)作了权威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的本质就是为普通大众提供一个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个性分享的网络平台,其以数字科技为支撑、主体去中心化(平民化、个性化),因此传播方式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高校自媒体,即在高校中广泛应用的自媒体网络平台,在中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可以直接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如BBS、校园贴吧、论坛等;另一类是学校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如微博、人人等。

(二)高校网络舆情

曾润喜(2009)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文章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由于互联网传播的各种事件的刺激而对该事件产生的言论、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基本上实行“谁建网站谁管理、谁负责”。高校网络管理者对新闻及言论信息通过筛选和“过滤”进行取舍,把握和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和传播内容,但对正面导向型信息的和传播工作尚有欠缺,而且停留在“把关人”层次。通过分析与总结,文章认为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角色转变不成功,存在管理鸿沟

我国的高校舆情管理者出于某些原因将自身定位在“引导者”及“服务者”的角色上,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支撑,因而这种角色定位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此外,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积极的沟通与意见分享,高校舆情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管理鸿沟”,使得管理者更有可能被看作成一种“控制者”与“把关者”,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之中。

(二)舆情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监控、引导、预警、反馈及联动应急机制,在网络舆情的控制和疏导方面存在很大漏洞,使得学校在出现网络舆情紧急情况时会应对不及时、采取措施不恰当。此外,我国的高校舆情管理主体较为单一,主要单纯地依靠校方部门进行管理,与校外其他相关网络管理部门缺乏协调。并且,由于国家在立法方面的缺失以及相关网络文件内容模糊性较强、缺乏执行力,基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没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自由裁量权相对较大。

(三)舆情管理手段单一,方式落后

校园新媒体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师生,网络言论随之增多,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随之也凸显出来。但是,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手段却远远滞后于其恶化的速度。其中,机械地屏蔽敏感词汇导致了管理方式过于僵化,人为删帖与操作控制也参杂着过重的主观色彩,严重影响了舆情管理的公平公正性。而近几年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紧急突发案件频发,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的单一与落后性势必给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造成很大阻碍,更新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培养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成为学校改善舆情管理现状的迫切要求。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多中心治理理论由奥斯特罗姆。提出,其核心是,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两个极端之间,存在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并且能有效率的运行。这意味着政府、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应用,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与任务。

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文章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构建起一个以高校管理为核心、国家立法为保障、受众参与为基础、第三方支持为辅助的多中心管理模式(如图1-1)。通过这一模式的有效运行,最终建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特别是“学习型”网络文化,引导舆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广大师生在自媒体这一平台上,交流观点、共享信息,提高自身素质。

(一)国家层面

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政府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合理要求,但是,相对地,也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政府应该且有能力做到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国家立法,对需要网络立法且尚未立法的方面及时立法,对不合理或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或删除,对于法律中模糊的规定进行明确地定义或规范,使网络舆情管理有法可依。

第二,执法部门(如公安局等)、监管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运用行政命令、行政强制等手段,一方面,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另一方面,对相关的运营商进行处罚或警告,双管齐下,切实维护好网络秩序。

(二)学校层面

进行角色转变,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实现向“引导者”和“服务者”角色的转变。高校应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要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同时更应该从行动上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校园网络平台和参与管理的机会。

第一,高校大学生在日益追求网络民利,各高校在进行网络管理时,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重要作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本校的网络参与方式,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管理和表达意见的途径,如建立“学生参议制”、模拟人大常委会会议参政议政等,转变管理角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了解学生的需求,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其作为学校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从而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各高校应当建立一套信息监测、分析、判断、上报、反应机制以及应急联动机制。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小组,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判断,及时处理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并且定期进行统计,形成汇总文件进行上报。应急联动机制在出现紧急事件时,迅速启动,将危害降到最低。按照分工,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轮流值班,对特殊网络舆情实行重点监控,并且由学校网络管理者在校园重要媒体上及时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积极应对危机事件,通过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有效防止谣言的传播。

第三,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各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其进行一个学时的网络教育,介绍网络法律和法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使用规范及保密的重要性等知识,让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理解,树立责任意识,维护校园网络安全,使校园网络健康有序运行。

(三)第三方层面

由于各高校科研资金有限且研究时间较长,难以在短时期内研究出适合本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因此,各高校与社会第三方组织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软件公司向各高校出售自媒体软件,其中包括用于网络舆情管理的技术软件,因此,在纯技术手段方面,软件设计公司要做到合理设计自媒体版块,向学生提供便利服务与参与管理的渠道。

第二,尽管自媒体公司(如腾讯公司等)的受众是广大网民,但是高校大学生仍是其中的“主力军”。因此,这些公司要参与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来。一方面,通过敏感词过滤,公司发现不当言论后可以屏蔽或删除;另一方面,正面信息,公司可以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言论进行引导。

(四)受众层面

作为网络主力军,高校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进行参与与配合。

第一,主动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多种途径接近社会、了解社会,认清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二,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增强政治敏感性,理性看待校园和社会问题,努力成为网络阵地正能量的传播者。第三,增强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学校网络管理,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献计献策。

上一篇:浅析公司发起人民事法律关系 下一篇:土地保障功能下集体林地流转的现实困境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