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隐蔽型保理业务的风险特征及防范措施分析

时间:2022-10-03 01:39:09

国内隐蔽型保理业务的风险特征及防范措施分析

【摘 要】国内保理是集贸易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控制于一体的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保理业务的开展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目前各商业银行竞相开展的保理业务大致分为四类,其中就隐蔽保理业务风险较大。因此,文章意在对隐蔽型保理业务的风险特征进行提炼并予以揭示,采取以典型案例为导入点,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总结出隐蔽性保理业务的风险特征,及其实际操作应采取何种防范措施

【关键词】隐蔽型保理业务;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一、基本案情

某银行与钢材贸易商A公司开展隐蔽型国内保理业务,分别于2010年5月起签署了四份《隐蔽性有追索权国内保理合同》共计融资4000 万元,授信期限均为6 个月。合同约定A 公司作为卖方向买方B 公司提供钢材等产品,并将此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银行向卖方发放保理融资款,且银行同意暂不将应收账款转让事宜通知买方B 公司,待应收账款到期日,买方B 公司未足额支付应收账款,银行或A 公司均可通知买方应收账款转让事宜,并启动催账程序,如若买方在催帐期限届满日前一日仍未足额付款,银行将向卖方发出《应收账款回购通知书》通知卖方办理回购事宜,A公司将要按照银行的要求,在指定的日期回购所有银行已受让的应收账款。银行还以A 公司为出质人将上述应收账款同时又进行了质押,并在应收账款质押系统进行了质押登记。2010年11月,上述保理融资款的第一笔2200 万元到期,但B公司并未向A 公司足额履行付款义务,银行按照合同约定要求选择A 公司向B 公司履行应收账款转让通知事宜,并启动催账程序,但B 公司辩称其与A 公司根本无应收账款,其增值税发票亦系伪造,银行知悉后转而向A 公司主张回购,此时A 公司已不知所踪。鉴于此,某银行立即向法院提讼。

二、国内隐蔽型保理业务的法律风险

目前各商业银行竞相开展的保理业务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公开型有追索权国内保理、隐蔽型有追索权国内保理、公开型无追索权国内保理、隐蔽型无追索权国内保理,其中商业银行一般会选择有追索权国内保理业务避免保理业务开展的风险,但其中有追索权国内保理业务中的隐蔽型保理风险较大,笔者结合上述案例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合同风险。《合同法》第80 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法律已明确规定债权转让通知应由债权人发出,但根据上述银行与A 公司签署的合同可知,银行或A 公司均可向B 公司发出债权转让通知,笔者认为,一旦由债权受让人通知,作为债务人则可以该债权并不存在、该债务已被抵消、该债务已被清偿,债权转让事实并未得到债权人的确认等各种理由予以抗辩,从而增加应收账款回款难度。

(二)操作风险。上述案例中,银行将已受让的应收账款同时进行质押操作错误。国内保理业务与应收账款质押业务是两种不同的业务,前者是以应收账款转让为前提,集融资、应收账款催收、管理及坏账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后者是出质人以其合法拥有的应收账款(债权)质押给银行作为担保的行为。对同一应收账款既质押又转让将使应收账款质押无效,同时,法官会依据应收账款在人民银行的质押登记系统已经进行了质押登记的事实认为应收账款的转让实际没有发生,最终导致银行在诉讼过程中面临着不利的局面。

(三)欺诈风险。根据《合同法》第80 条可知,隐蔽型保理业务的特点是保理银行暂不将应收账款转让事实通知买方,只保留在一定条件下通知的权利,极容易诱发买卖双方的欺诈风险。目前,各家银行因保理业务引发的诉讼案件,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欺诈。主要手段包括:一是卖方编造虚假交易,提供虚假发票,如前案中的卖方就借用真实的增值税发票票号虚开假发票,银行虽经网上票号核实,仍没有发现破绽;二是以同一交易背景,多次在保理银行骗取保理融资款。由于保理业务在实际操作中是以买卖双方之间商品交易滚动发生形成的应收账款为特征,客户常用同一套发票在多家银行骗取保理融资款时有发生。

三、国内隐蔽型保理业务的防范措施

国内商业银行为有效地控制和规避在国内隐蔽型保理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对银行业务人员隐蔽型保理业务的培训,正确认识和理解公开型保理与隐蔽型保理的区别,充分认识隐蔽型保理业务风险,同时在为客户设计选择保理业务种类时,应尽量避开隐蔽型保理业务。

(二)加强操作管理。如确因需要必须开展隐蔽型保理业务,则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卖方信用进行详细调查,并对其回款账户做好定期监控,一旦发生异常,应尽早介入调查;二是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一旦应收账款到期,买方未足额支付应收账款,应由卖方通知买方应收账款转让事宜,但考虑到在有些情况下债权人因经营不善已无法联系,让其向债务人发出债权转让通知已不可能。鉴于此情形,可在向应收账款债权人放款前即要求其提前签署转让通知,一旦需要可由债权受让人代其向债务人发出;三是清楚认识保理业务与应收账款质押业务的区别,力求做到合同使用及登记操作正确;四是走出隐蔽型保理业务不需要对买方进行调查的误区,加强对对买方的资质审核力度,对于隐蔽型保理,虽不在保理提款时通知买方应收账款转让的事实,但仍可以现场或非现场调查核实的方式向买方核实交易背景是否真实存在,并争取取得买方的书面回复,如仅单方面依赖卖方提供的信息,一旦出现案例中卖方恶意欺骗银行的情况,将会给银行带来相当大的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 窦永密.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保理业务的思考[J].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2(7).

[2] 李慧娟.浅谈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及防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7).

[3] 林凯,胡宇霆,侯俊.浅论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法律风险[J].海南金融,2003(10).

[4] 葛永彬.银行保理业务的操作流程及风险防范[J].律师世界,2002(09).

[5] 张红梅.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导刊,2010(6).

上一篇:对民间融资犯罪刑法治理的分析与探讨 下一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