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时间:2022-10-03 11:09:11

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探究心脏外科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引起感染的原因,为中心静脉导管临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方法:从我院2013年3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进行过心外科手续且中心静脉置留导管的患者中随机选取90名,分析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探讨中心静脉置留导管感染的原因,采用SPSS17软件对观察的记录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选择的90名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有20名,感染率为23.33,其中感染肺炎克雷伯菌5名、感染粪肠球菌2人、感染阴沟肠杆菌2人、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4人、感染铜绿假单胞菌3人、感染葡萄球菌4人,根据对应感染的菌体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本次样本和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字: 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置留感染、导管置留时间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医院开始具备心脏外科手术的能力,并且开始临床救治。心脏外科手术是一项大型的手术,手术过后将会引起人体抵抗力下降,如果患者在手术前患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概率相对较高。中心静脉导管是外界活性药物进入静脉的重要通道,还可以用于心脏外科手术时的情况监测。本次从我院2013年3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进行过心外科手续且中心静脉置留导管的患者中随机选取90名,分析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探讨中心静脉置留导管感染的原因以及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样本 随机选择我院从2013年3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中心静脉置留导管的患者90名,其中男性患者54名,女性患者36名,年龄区间为5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并发症患者29人,包括糖尿病患者10名、慢性肺炎患者11名、高血压患者8名,冠心病患者71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人、心脏瓣膜患者9人,对于选取的90名患者都进行心脏外科手术并做中心静脉导管置留。其中根据导管的种类分:置留导管为双腔的52人、三腔的38人,按静脉穿刺部位分: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48人、颈内静脉置管的42人,按接头封管分:无针密闭输液接头51人、肝素盐水常规封管39人,按照置管时间分:小于7天的8人、7天到10天的18人,大于10天的64人,平均置管时间9.7天。

1.2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判定方法

在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留后,每天更换输液器和接头,为了防止导管阻塞坚持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为了防止通过皮肤感染,置管的皮肤每天都用医学酒精进行灭菌。在置管的这段时间,观察置管皮肤的临床症状,如肤色、皮肤温度、皮肤柔软度、是否存在局部按压疼痛情况。当置管处皮肤出现皮肤温度升高、按压疼痛、红肿等情况时,则可以基本断定出现了导管感染的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体温升高、发烧、无力、等全身症状。当出现感染时应该先暂停用中心静脉导管。在拔除时要先进行导管处的皮肤消毒、然后用纱布按住近心端的位置拔出导管,然后立即取导管部分尖端到无菌试管中进行细菌培养,用于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1.3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诊断标准

1)、出现白细胞数量升高、局部或者全身出现发热、标本细菌培养呈现阳性

2)、置管期间出现皮肤、体温等方面的不适,且无其他感染的条件下,拔掉导管后症状恢复正常。

3)置管处出现皮肤温度升高、局部按压疼痛、局部红肿、且可能伴有导管外分泌标本细菌培养阳性。

1.4 统计方法

将记录观察的临床数据录入到SPSS17统计软件,然后对数据进行综合统计,比对分析,对存在的相关影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因素采用X平方的方法进行检验。统计差异P

2、结果

2.1 病原菌感染

根据选出的做了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其中出现感染的有20名,感染比率为23.33%,包括感染粪肠球菌2人、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4人、感染肺炎克雷伯菌5名、感染葡萄球菌4人、感染阴沟肠杆菌2人、感染铜绿假单胞菌3、,根据对应感染的菌体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后,感染症状消失。

2.2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

中心静脉脉压感染者年龄小于45岁占比为12.6%,大于等于45的占比为26.1%%,有并发症感染的患者占比率为27.27%,无并发症感染的患者占比率为8.6%,常规感染患者占比36.7%,导管接头感染患者占比15.6%,锁骨下静脉穿刺感染患者占比17.3%,颈内静脉穿刺感染患者占比28.9%,置管时间小于7天的感染患者占比13.79%,7到10天的患者感染率20.51%大于10天的感染患者41.11%,导管种类为三腔的感染患者占比30.61%,两腔的感染患者占比59.1%,接头种类,患者使用经过优化的接头感染比率为11.76%,采用常规接头感染的占比21.42%,上述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得知,细菌入侵导致中心静脉感染的主要途径有如下几条:1)、导管在插入前就已经被细菌污染,插入后细菌随着导管直接进入血液通道。2)、在静脉输液的时候,由于皮肤表层存在细菌,针头插入时带入皮肤表层的细菌。3)、患者或者医生在操作时,皮肤表层的细菌通过导管和插入皮肤的间隙进入血管通道。4)、感染的途径主要以皮肤和针头为主。正常情况下,葡萄球菌在表皮时并不引起症状,但是当进入血液循环时,可在导管周围皮肤表层引起感染。本次临床观察的患者所引起的细菌感染有部分症状与此相似。

另外,外部因素引起的感染主要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医护人员,其中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类型、置留时间、导管装置、导管材料质地等,医护人员则主要是在操作时将外部细菌沾染到导管,内部因素则主要是患者个人性别、年龄、营养、并发症、免疫力等身体因素有关。通过表1分析得知,经过优化的接头在使用后患者感染率要远远低于常规接头。对于输液接头,分隔膜无针接头由于具有独特的设计能防止回血,因而可以降低感染率。在表1的分析数据比对中,置管时间大于10天的感染病菌的几率大幅度上升,到达59%,而小于7天置管时间的感染比例只有13%,因此缩短置管时间和使用优化接头能极大的降低感染率。而对于年龄大于45岁且有并发症状的感染率也要远远高于年龄小于45岁无并发症的患者。因而得知病情时尽量提前做手术并且尽量减少并发症引起感染。

4、结束语

在心脏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病菌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接头、导管种类、年龄、并发症状、穿刺位置、以及个人体质免疫能力等。本文分析的影响因素和建议措施对于临床医学具有参考价值,有助于降低静脉中心导管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周庆明,赵立敏,王春玲,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分析[J]河北医药 2009,31(12):1516-1517

[2] 崔岭,唐闽,张学丛.危重患者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感染及菌群分析[J]河北医药2008,30(8):865-866

[3] 窦英茹,郑瑞强,薛露,等.细节管理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 , 13

[4] 陶莲德,杨晓萍.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后病原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426

[5] Mark PE, Zaloga GP. Gastric versus postpy loric feeding: A system atic review[J] .Crit Care, 2006, 15 (7):46-51

[6] Kollof MH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s a research laboratory: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l [J].Surg Infect, 2007, 7 (2):85-99.

上一篇:NICU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与监护要点 下一篇: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