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 难得糊涂

时间:2022-10-03 10:59:10

语文课 难得糊涂

从传统教学的重解惑,到新课程的重探究,语文课堂一直高奏着提问解疑、品词析句的主旋律。然而,课堂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为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文本理解的多元性,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常常使我们的课堂陷入教师越解越惑,学生越探越“纠”的尴尬局面。退一步,海阔天空,适当地运用一些模糊教学,会让我们避开许多无效的探究泥潭,构建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难得糊涂。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解读求多元

古人的一句“传道、授业、解惑”,让中国的教师千百年来不堪其重。面对文本,事无巨细,教师处处要说透,句句要解清。我们在追求一种完美的一统教育,穷尽心思求的是最后的唯一答案。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如《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中有句话:“有什么办法呢,我饿啊!”如何读出这个句子的内涵。有学生说,因为自己实在太饿了,才会变得那样馋,我感到一种无奈。有的学生却读出了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因为“我”的饥饿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面对同学的争执,我即时组织学生进行研读,看看是谁的感受更有道理。经过学生的进一步研读,更多的感悟横空出世。有的说,当时有很多穷苦的孩子都是这样饥不择食的,人穷志不穷。有的说,穷人的孩子这样可怜,财主家的少爷还要取笑,真是太可恶了。也有的说,那时的孩子对这些东西都有那么好的胃口,我真佩服他,我感到敬佩。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和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别人欣赏的需要。对学生的见仁见智,我稍加评价,一般都报以充分的肯定,我觉得,在这个时候,细谈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不会比呵护学生的独特感悟更重要。

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给予读者的感受本就因人而异,主题之争是避不开的事实。我们要给儿童的阅读留存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是唤醒创造力的丰厚土壤。我们能大度地欣赏美国教师对《灰姑娘》的自由演绎,欣赏他们在这个熟悉的文本上为学生挖掘出诚信、文明、客观、公正、友爱、宽容、自信等人文因素,我们也能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新的解读,在新的世纪,新的时期,挖掘新的文本价值。淡化主题之争,冷静地面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把语文新课程建立在张扬儿童主体生命、尊重儿童主体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诵出自己的感受,亮出完全属于自己的声音,才是语文课堂真正的天籁之声。

2 此时无声胜有声――知识有留白

一位高明的画家能计白当黑,充分利用留白效应,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一位高明的语文教师也应懂得“文有以不言者”的道理。如果教师只顾自己侃侃而谈,就算把课文分析得淋漓尽致,而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又怎能算一堂好课?课堂上适当的留白,有时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教师在知识的讲解上适当留白,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体验,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丰满学生的自我构建,丰富学生的想像情境。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就要用自己的慧眼,去审视教材,而且要善于选取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摒弃不利因素,从而达到营造学习情境的目的。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做了模糊处理。他先出示一张满天繁星的画面,问学生:“这位小朋友为什么会只看见星星呢?”小朋友纷纷回答:“因为星星太多了。”老师趁势引导:“是呀,小朋友坐在小船上,满眼看到的都是闪闪的星星,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我们赶快来美美地读一读。”课堂上,学生书声琅琅,情趣盎然,气氛相当热闹。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教师将教材奉若圣明,认为“只”的意思要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来教,小船即月亮的常识也要让学生掌握。让学生知道,看到的除了星星,其它什么也没有了,而且事实上月亮上根本就不能住人等,课堂的情境还怎么创设,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激发?所以,为了情境的创设,教师有意地回避了“只”字的知识点传授,在教学上进行了巧妙的留白,让学生提升了学习兴趣,感受了意境之美,实乃妙笔。

无独有偶,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时,为了营造有利教学发展的情境,有意地回避了作者纳兰当时是陪同康熙去长白山祭祖的事实,留给孩子解读词境的足够空间,反而让学生更细致地了解纳兰性德一生南征北战,却始终心恋故土的那份情感。王老师这种有意的模糊处理无疑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3 删繁就简三秋树――训练有取舍

柳宗元笔下有一种小虫,喜欢边走边捡东西,最后负重而死。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可以穷尽心思地去挖掘一个又一个的训练点,唯恐学生因训练不到位而一知半解。“春风得意马蹄急,一夜看尽长安花。”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目标的高、大、全,结果只能让教师成为课堂的苦力,成为课堂的独舞者。一旦学生成为学习的观众,成为课堂的看客,教师所有的苦心经营终将成为泡影。小学语文中的许多文章篇幅不短,教学目标更是包罗万象、高不可攀。语文教学化时多,收效低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一情况,新课标明确提出“提高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淡化对教材的依赖”。教师只有依照具体的教学目标,对现有教材进行大胆地取舍,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做减法,减去那些重复机械的、琐碎无序的训练点,才能真正让重点目标落到实处,使目标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位老师这样教《将相和》: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让学生围绕着“璧”字组词,然后再给它排排序:得璧、换璧、谈璧、献璧、赞璧、骗璧、撞璧、护璧、还璧。一“璧”既出,脉络尽显;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安排列提纲,格式不限。学生编出的提纲极富个性:1、赵王动身,相如随行;秦王威逼,赵王鼓瑟;相如威逼,秦王击缶;赵王回国,相如立功。2、秦王约赵王见面;秦王逼赵王鼓瑟;相如逼秦王击缶;赵王封相如上卿。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让学生编儿歌。有位学生创作了三字经:“蔺相如,封上卿。廉将军,不服气。骑大马,显威风。蔺相如,顾大局。往回赶,避冲突。手下人,看不过。怨宰相,怕将军。蔺相如,细解释。明大义,为国家。老廉颇,仔细想。争地位,不应该。背荆条,去请罪。将相和,美名传。”如此高效而有趣的动态课堂是如何形成的呢?细究它的成功之处,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教师摒弃了惯用的提问战术,避免了分析课文的繁琐环节。就如同程咬金的三斧头,砍出了课文的主干,构建了明晰的学习主题。只要我们敢于在细节处留下模糊,语文教学也能凸显清清楚楚的一条主线。

4 优游涵泳而养之――词语重感悟

词语教学无疑是阅读教学之“根”,但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中,重解轻悟的现象却随处可见。课前查资料,课上记解释,课后背解释。到了公开课,考虑到课堂的观赏性,词语教学又退避三舍,难觅踪迹。

学词重在运用,而正确运用词语的前提是学生对词语有一个正确的感悟,感知周围的语言环境,触摸词语的温度。对词语的解释说到底只能是一种辅助,而不是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这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绝不是冷冰冰的解释条文,而是学生对词语带有自身情感因素的感悟。只要是感悟,就会因人而异,会带有某种模糊性。但正是这种游荡在学生心头的感悟,这种个性鲜明的、甚至难以准确描述的感悟,会帮助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深处,优游涵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薛法根的《爱如茉莉》很好地演绎了他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的教学追求。在这个静静流淌的课堂里,我们看到了许多词语感悟的细节。薛老师的课堂上极少对词语的解释,这种唯情唯美的感悟成了课堂上最常见的风景。学生由“蹑手蹑脚”感悟到爸爸十分小心;由“睡眼蒙胧”中感悟到父亲一夜没睡好;从“直奔”感悟到爸爸内心的焦急;甚至由一个普普通通的“探”字,学生感悟到阳光也懂人性,不愿打扰这对深情的老人。正是这种建立在厚积薄发的品读基础上的感悟,引领着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师者有意地放弃清晰,放飞模糊,让学生在阅读耕耘中,收获更多的感悟、体会和遐想。

俗话说:“大智若愚。”适度的模糊处理,是教师的有意而为之。教师唯有心中洞察秋毫才能从容驾驭课堂。教师的难得糊涂,会给学生挤出聚焦深究的时间,留下自由想像的空间,铺上个性创造的土壤。

上一篇:朗读训练 让孩子走进语文 下一篇:探究“语文活动教学”的经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