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03 09:24:30

新课改下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新教育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激起了课改的新浪潮,更促使笔者对自己的语文课堂进行深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通过探究,发现新课改下应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情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和感悟的课堂。

一、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课中,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形象,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例如:《看浪花》一课是二年级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全诗共分五节。第一节讲三个孩子坐在海滩看浪花。第二、三、四节分别讲三个孩子看着浪花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海水变淡水,去海底打猎,到海底去采矿。第五节讲孩子们沉浸在想象当中,说说笑笑忘了回家。整首诗歌内容丰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关注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增进了学生与自然的亲和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说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文章。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时以读为载体,教师示范读、配乐读,使学生领悟怎样读,再让学生领读、男女生赛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感悟“燃烧的激情”。

二、课堂上要注重“对话”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倾听者,几乎没有“对话”的机会。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学生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比如:学习《看浪花》二、三、四小节这一版块时,笔者先通过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去美美地读一读。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深入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如第四小节,在学生读完之后,笔者问学生:“你在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笔者结合学生的回答点拨什么是“金疙瘩”“采矿”等,在学生理解之后,又随即指导朗读。在这一课中,浪花的“哗――哗――”声是朗读的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读好“浪花的声音”,笔者先让学生听浪花的声音,然后理解了“――”的含义,之后再指导学生读,学生自然就能够读好了。又如:诗歌每节的最后两行,学生难以理解,笔者就引导学生去读,而且采取不同的形式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每读一遍,笔者就设计精美的过渡语,激发学生积极去读,喜欢去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

三、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感悟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比如:《看浪花》这一课,有些词语学生难以理解,笔者就采用欣赏图片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在学生初读诗歌后,笔者让学生说说浪花像什么。在学生列出了很多比喻后,笔者又组织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去感受浪花的美丽和语言的美丽。

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教师训练学生从“读会”到“会读”,有利于提高他们自主读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并根据学生提到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引导。

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活动领域,引导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每堂课都有很多闪光点,语文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吸取其中的精华,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诗意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目的。

上一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筛选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论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