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要教出韵味

时间:2022-10-03 05:29:08

散文教学要教出韵味

内容摘要:我们的散文教学经常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为此,笔者提出了散文教学要教出“这一篇”的“韵”的观点,并从“形韵”、“语韵”、“情韵”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教出散文的“韵”。

关键词:散文教学 这一篇 这一类 韵

近日,笔者听了以“散文教学策略的探究”为专题的同课异构课《安塞腰鼓》。两堂课都符合散文教学原则,遵从了散文教学的路径。从片断观课,各有亮点;就整体来说,个性韵味不足。

《安塞腰鼓》其文韵味十足,它不同于《行道树》、《春》、《夏感》等散文篇目。“安塞腰鼓”这一散文言说对象本身就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刘成章就是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他所表达的情思也是浸染他的独特经历,打上时代烙印的独特情思和心绪;所采用的语言也带有西北豪放、雄浑的风格。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散文叙写‘这一位’作者的所见、所闻,表达‘这一位’作者在独特境遇中的所思、所感。散文中谈论的所思,散文中表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赖其独特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而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引发的所思,落根在‘这一篇’,通过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

笔者认为,表现在言说对象、语言形式、情思心绪上的个性意味就是散文的“韵”。“韵”是“这一篇”散文区别于“这一类”散文的介点。散文教学决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有的散文,应从形韵、语韵、情韵入手,教出“这一篇”的“韵”。两堂《安塞腰鼓》如能取长补短,相互综合,“这一篇”的“韵”会更浓。现结合实例来谈谈。

一.品读言说对象的特性,感受“形韵”

从视频入手。第一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看《安塞腰鼓》视频,说感受。激扬铿锵的腰鼓声、豪放火烈的打鼓场面顿时打通学生的体验,感受到之前从未见过的安塞腰鼓打鼓场面的特有气势。学生较精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粗犷、有激情、很豪迈、气势磅礴,心听了直跳、热烈奔放……

从朗读入手。《安塞腰鼓》中那种壮阔、火烈的场面,豪放、沉重的响声,充满力量的动作和舞姿等描写是最能彰显“形韵”之处,第二堂课上教师巧妙设计朗读来传其韵,悟其神。如采用两个声部重唱式齐读的方法,指导朗读三个“愈捶愈烈”领起的短段。前一声部读到上句最后一字时,后一声部即起读下句。具体如下:

前声部:“愈捶愈烈!后声部: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前声部:愈捶愈烈!后声部: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

前声部:愈捶愈烈!后声部: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用重唱式齐读)前声部:交织!后声部:交织!前声部:旋转!后声部:旋转!前声部:凝聚!后声部:凝聚!前声部:奔突!后声部:奔突!前声部:辐射!后声部:辐射!前声部:翻飞!后声部:翻飞!前声部:升华!女:升华!

合(声音变轻,舒缓):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如此设计,几字一顿,频频出击。从朗读的节奏、激越昂奋的语势中学生自然体会安塞腰鼓打鼓场面的独特韵味。

从品词入手。第一堂的教师紧紧抓住表现“安塞腰鼓”特征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带来的威武雄壮的气势。片断如下:

师:哪些词语能表现出安塞腰鼓舞姿的感染力?

生: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

师:这是三组反义词。其实从冰冷到燥热,从恬静到飞溅,从困倦到亢奋,应该是有一个过程的,在文中,表现过程的词语是哪个?

生:“立即”。

师:这能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腰鼓的热烈奔放,使人沸腾。

整堂课这样的细品用词不一枚举,引领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形韵”。

二.体味言语表达的个性,感悟“语韵”

教出“这一篇”散文的“韵”,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有的“语韵”。体会“语韵”要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往语句章法所表达着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请看第二堂《安塞腰鼓》的课堂片断:

师:第一个“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好”,好在哪里?

生:好在“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是强健的风姿”这个句子体现了壮阔、豪放的气势。

师:读这句话时,你产生怎样的情感?

生1:很激动、热血沸腾。

生2:昂扬、慷慨激昂的感情。

师:是啊!作者也产生这奋发、激昂的情感。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了壮阔、豪放的气势,抒发昂扬奋发的情感的?

生: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使感情、气势更加强烈了,让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

师:作者要描绘的是什么?

生: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

师:这些描绘对象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急促、飞扬、蹦跳、闪射、强健。这五个修饰语给人急促、很有生命力的感觉。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这里用了比喻,那么喻体是什么呢?

生: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

师:这五个喻体有什么相同点?

生:热烈、奔放、动感强。

师:用了比喻句,有什么不一样的表达效果?

生:把气吞山河的场面,用生动的事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师:同学们的语感很强。的确,为了更好地表达昂扬奋发的情感,作者用了排比和比喻相结合的修辞手法,还精选了贴切的修饰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奔放、火烈的舞蹈场面,表达了他内心喷薄、奋发、昂扬的激情。那该如何朗读呢?语气如何?语调如何?

生:语气是激情上扬的,语调是急促,激昂的。

这个片断的教学用“作者是怎样写出了壮阔、豪放的气势,抒发昂扬奋发的情感的?”这一问题统领言语形式的体味,不仅品析了排比和比喻相结合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还抓住喻体、本体的修饰语的共性,让学生体会强调喻体,妙用修饰语来突出舞蹈场面的豪放、火烈。之后教师继续挖掘,引导学生体会句子内部和段与段间的排比,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篇”的排比与其他散文排比的不同,并且始终将思想情感内涵的理解与语言的赏析结合在一起,并让学生明白运用这样的言语形式是为作者的情感渲泄服务的。

《安塞腰鼓》的语言非常有个性,可玩味的点很多,教出语言之“韵”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侧重。但很可惜,在分析第二个“好”时,学生说好在“沉重的鼓声”后,教师马上问第三个“好”哪里,学生说“好”在“后生们奇伟磅礴的能量”,师引导体味“有力”、“疾速”、“大起大落”等词后又直奔对比、前后照应、以静衬动等写法了。其实如果能在第二个“好”侧重于体味叠字的运用,第三和第四个“好”侧重于短句的运用,那课脉会更清,语韵也能清楚地得到呈现。《安塞腰鼓》的语韵也正体现于内在的意蕴美和多样形式的排比及与比喻、叠词、短句等相结合的形式美,对比、前后照应、以静衬动等写法并不是“这一篇”散文的语韵所在。教出“语韵”正是要沉潜语言,从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仔细领会作者的言语表达的功力,体会、寻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

三.挖掘“我”之情思的特质,领会“情韵”

教出《安塞腰鼓》的“情韵”,就是要紧密结合语言,挖掘语言的深层意蕴,细腻地体悟“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和情感。第一堂课在品析“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言语形式后,教师追问:挣脱了什么?冲破了什么?撞开了什么?学生答:束缚、羁绊、闭塞。进而师插入黄土高原贫脊的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贫穷不能束缚、压垮黄土高原人,他们依旧释放出旺盛的活力。由此,学生就悟出“好一个安塞腰鼓!”并不仅仅是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还是对火烈、顽强的高原生命的歌颂。

教出《安塞腰鼓》的“情韵”,除了在体味语言时落实对作者人生经验、情思心绪的领会与分享,还得立足语言,深入情思特质,创设高潮,层层领会“情韵”。两堂《安塞腰鼓》在“情韵”传达不够火候,原因就在于未抓住特质,未深化情思。不妨作如下设计:

1.领会作者对火烈的高原生命的赞美。品析第三个“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好”,品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接着品读三个“愈捶愈烈”领起的短段来创设“情韵”高潮,感受击鼓后生动作和舞姿的美。接着提问: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引导品味第1-4段、16-17段写后生特点的词语中,感受后生“静如处子,蓄势待发”的沉稳和朴实,“动如脱兔,尽情释放”的顽强、蓬勃的生命活力。

2.领会作者对黄土高原土地的挚爱。提问:为什么第三个咏叹句多了一个“好一个黄土高原”?引导品读第18段中“你”人称的运用;分析第20段将黄土高原与江南进行对比的表达作用;品析第21段 “这么厚这么厚”的内涵。进而感受作者因陕北情结而对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礼赞。

3.领会对坚毅不屈、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华民族的礼赞。知人论世,出示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祖国日新月异的背景资料来体会浸染作者独特人生经历的情感。

《安塞腰鼓》其韵悠远、独特,但“诗无尽解,韵无尽达”,教出《安塞腰鼓》之韵的方法因解读而异,因学情而异。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我们终将走出将“这一篇”散文教成“这一类”散文的误区,尽显散文之神韵!

(作者单位:浙江省青田县伯温中学)

上一篇:读刘恒的《伏羲伏羲》 下一篇:高考诗歌鉴赏方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