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亟须理论和实践的回应

时间:2022-10-03 05:21:33

对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亟须理论和实践的回应

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实质上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必然结果。我以为51年来农村改革重点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微观经蒜主体;二是培育了市场机制,促进了农产品和农村其他生产要素的流通;三是实施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这三件大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调整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确立了新的经济社会秩序,从而引发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交汇、交融与交变。51年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主要表现在这种交汇、交融与交变上。其一,是产业之“交”。受市场机制作用,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农业从原来的种养业向现代农业体系演进,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提高,现代农业跨越了“初级产业”、“吃饭产业”的狭隘范畴,与其他经济部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作用进一步提高。其二,是职业之“交”。2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主要劳动力非农化,农村非农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部分,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职业分工不再界限分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成为推进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城乡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三,是城乡之“交”。社会流动日趋频繁,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逐步松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有了实质性进展,城乡统筹和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需求的依存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新兴社会生产力、现代工业、现代经营方式的依存度,都在迅速增强,城乡互促共进不断深化。其四,是文化之“交”。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逐渐由泾渭分明走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其中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和扩张更为显著,一些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也在传承和发展中影响、融入城市文化,传统乡村文化正在激变的时代大潮中得以改造、提升,农民和市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某些方面逐步呈现出趋同的态势。

31年来农村社会的变迁,是前无古人的制度变迁,是农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整体演进。由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可以预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农村社会仍将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的格局之中。在这种内涵和外延的结构性裂变、整合、重组中,既存在诸多发展的机遇、变革的空间,也伴随着重构、失范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风险,必须引起高度关注。比如农业在资源环境趋紧的双重约束下如何稳定增产增效;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在迈入“中等收入阶段”得到更有效的巩固;农村的优质资源单向道流向城市后,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世代靠血缘实现社会保障的传统范式被打破后,如何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如何冲破二元文化的影响;农村的总体发展如何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等等。总之,农村社会的急剧变迁,对于农村新制度的生成、社会观念的变革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等,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如何准确把握、积极引导好这种全方位的演进,建立起高效务实的动力机制和有序规范的平衡机制,保持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尽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不断做出理论和实践的回应

上一篇:公务员“去官化”分类管理试点住深圳启动 下一篇:中央凝聚“加快”新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