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混业经营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03 01:14:49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1999年11月4日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生效,标志混业经营体制将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还缺乏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的经济金融环境,贸然进行转换必造成混乱。因此必须营造一个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制度环境,混业经营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经验看,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由此,我国金融监管也必须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模式转变。

关键词: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金融监管 全能银行 金融控股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96-03

以银行业为核心的金融混业经营在全球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管制的放松为金融业混业经营创造了宽松的条件;第二,科技进步和金融创新促成更具规模经济的金融业合并活动;第三,传统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加快了金融业大整合;第四,市场趋’势的变迁推动了金融监管政策的重大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金融融合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纷纷放弃原来的分业经营,走上金融混业的发展道路。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混业经营的一种方式―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理论基础,发达国家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历史与现状、经营模式、内控机制以及监管体制,都作了全景式的深入而又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为我国建立和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了直接的借鉴,对我国摸索混业经营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笔者从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经营和监管方式进行分析,论述我国混业经营的相关问题。

一、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一般理论

1.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概念。分业经营也可以称为专业银行制。我国金融业认为“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及其他投资性金融业务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范围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经营体制。理论上混业经营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全能银行制,即在银行内部设置不同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另一种为金融集团模式,此模式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其类型一I各金融机构相对运作,在组织结构上没有联系,相互间只有松散的合作协作;其类型二,银行控股公司,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直接控股,直接以子公司的方式进行业务渗透和扩张;其类型三,金融控股公司,该模式下的母公司以金融业为主导,并通过控股方式兼营工业、服务业。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混业经营模式。

2.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利弊。金融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其演变历程大致呈现出“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特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分别表现出了它们的优劣,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分业经营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避免货币市场的资金直接流入高风险资本市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客观上起到遏制垄断,维护竞争的作用。缺点是:经营成本过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不利于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综合竞争力受到削弱。混业经营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有利于扩大经营范围,实现规模效应;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竞争,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降低单一品种的风险,分散了经营风险。不利之处:资金的自由流动容易导致金融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引发危机。当监管方法单一,金融机构透明较低时,比较难于监管。可见,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体现了对金融安全和效率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分业经营更侧重于金融安全的考虑,混业经营则更侧重于金融效率的考虑。两种经营模式本身无孰优孰劣,只是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已。

二、部分发达国家金融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变迁及经验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美国、西欧等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向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正在放弃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而转向混业模式。

(一)美国金融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

1.美国银行经营模式的历程。

分业经营阶段(1933年―1999年):1929年―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与现资银行的分离。

混业经营阶段(1999年11月4日至今):199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1998年金融服务业法案》,从法律上取消了对混业经营的限制,肯定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相互涉足对方的领域,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的时代。

2.美国银行混业经营制度分析。美国金融机构的主要组织模式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其较为典型的金融机构是花旗银行。这种混业经营形式的特点是:(1)有利于政府部门按业务分类进行监管。(2)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助于隔离子公司之间的风险传播。(3)在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之间设置了预防风险和资金转移的防火墙。(4)金融监管当局对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储蓄部门必须保持10%以上的资本充足率。这些条件在预防混业经营风险方面建立了一道有效的安全网。

3.美国银行混业制度的金融监管。美国金融监管是一种双线多头制模式,其银行可在联邦或州政府注册领照,联邦和州有各自的监管机构和法规制度,也可同时在联邦和州注册,接受监管,对银行业的监管贯穿从银行设立到银行关闭的整个过程。银行业监管的主要内容:首先是银行开业需向相关监管机构申请执照。其次是“谨慎监管”的建立。第三是现场检查。第四是法律执行。此外,法律对银行跨州经营、商业银行经营投资业务、存款保险均有严格限定。

(二)德国金融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

1.德国的经营模式:混业经营。德国金融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混业经营,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不仅能够全面经营银行、保险等各种业务,而且可以为企业发行股票、债券,提供投资机会,为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综合性的全能银行相继建立,并为德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是德国工业发展的结果。二战之后东西德的合并,德国金融业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银行制度”。

2.德国银行混业经营体制分析。德国《银行业务法》规定将银行自营证券业的风险限定在较为安全的范围内,商业银行上缴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必须以现金缴纳,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可变现证券,以免由于准备金不足而招致中央银行严厉的惩罚。德国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特点:一是业务多元化,能够提供一条龙金融服务;二是收益稳定,

经营稳健;三是通过股权建立稳定、优质的基本客户群。

3.德国全能银行的金融监管。德国全能银行金融监管主要依据德国《银行业务法》及《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德国对银行业的监管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商业银行准人的监管;二是对资本和偿付能力的监管;三是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监管。

(三)部分发达国家金融经营模式的经验总结和对我国的启示

1.混业经营――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以上部分发达国家金融经营模式的变迁来看,混业经营将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由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决定的。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金融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创新的加快,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客户对金融商品需求的多样化,迫切要求金融业转变经营模式,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业跨行业经营,提供“一站式”全过程金融服务,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而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把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更狭窄的范围内,金融业的风险实际上是更加集中和扩大。由此可见,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适应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2.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是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模式有很多种方式,但美德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全能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这两种模式,即便刚开始时选择了其他的模式进行混业经营,但伴随着自身经济进程的推进,又重新回到了这两种模式。这也就说明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银行这两种模式本身具有巨大的生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顺应当代金融发展的潮流。

笔者以为,中国应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这是因为:(1)与全能银行模式相比,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业经营能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一般认为,全能银行式的混业经营难以限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金融交易,风险可以在不同金融业务之间迅速传递,这样会导致古典式的经济危机。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金融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还比较差的国家,如果采用这种混业经营方式,将会大大增加宏观金融风险。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则存在一个类似于分业经营的内部“防火墙”,在此模式下,实际上是“集团混业、子公司分业”。经营不同金融行业的子公司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个子公司经营失败对其他子公司造成的影响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2)金融控股公司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优势和股权杠杆效应。杠杆效应就是指金融控股公司不必持有子公司的全部股份,这种特征使控股集团公司能以较少的资本控制更多的资产,这是全能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而组织结构优势主要是金融控股公司多采取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其特点是控股公司负责战略决策或长期发展规划,只注意总体绩效而不直接干涉各子公司的经营决策。这种组织结构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因而更加追求总利润的最大化。总而言之,金融控股公司将是我国的最现实、最适合的选择。

3.中国金融监管应逐步从分业监管模式到混业监管模式。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防范金融风险。目前欧洲各国中央银行正在淡化其微观的金融监管职能强化其宏观经济的监管职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正被综合性的专职金融监管部门所代替,这也是西方国家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我国金融机构创新的步伐也会不断加快’金融业务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的趋势也会日益强化。以分业为主要特征的金融监管模式势必难以适应我国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必须强化风险管理,强化综合性的金融监管,以便尽快同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监管制度接轨。

三、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与一定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相适应的。但随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受到了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业经营体制面临的挑战。随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各种投资渠道增多,许多非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地位越来越显著,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市场的份额逐步下降,传统的经营业务难以抵御来自系统内的风险,并且经营效率下降,赢利能力也降低了。

2.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分业经营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的要求。分业经营体制使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到限制,面临压力大,竞争激烈,无法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

3.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经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最终还是会影响传统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变。现行金融制度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金融业融资渠道狭窄,业务品种有限、单一,经营机制不健全,信贷风险加大,自身的竞争力下降。

4.来自国际形势的挑战。我国金融业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金融业日新月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创新不断,从而使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了,金融行业的分业经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实。只有转变经营的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一系列服务。

(二)混业经营的J必要性分析

1.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利润率不断下降,迫使它们不得不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若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构成由单一存款延伸到包括金融债券在内的多种经营,便可获得更多的较稳定资金,也可以进行更多的其他业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也可在增强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流动性方面与证券市场互补协同、扬长避短。

2.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因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特性要求两者之间协调统一。企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求以巨额发展资金为基础,而社会生产分工的细化造成只有依靠资金实力雄厚的大银行、银团提供贷款,或通过券商发行债券、股票来集资才能为其解决资金问题。众多金融机构为了满足企业的这种大规模资金需求,就必然需要通过相互组合、并购来扩充自身资金规模。

3.加人WTO的现实需要。我国入关后,大批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将会以合资或独资形式涌入我国。这些公司的业务领域可以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它们依托强大的资本实力和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利用在信息共享、全面服务、融资便利等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努力拓展业务领域,抢占国内金融市场份额,我国金融业受到了更多的外来冲击和影响。因此,提高和加强国内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已迫在眉睫,而实行混业经营则是关键的第一步。

(三)我国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模式,但我国金融业在实践中也开始逐步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主要表现在:

1.在法律上,监管机构出台了一些鼓励金融各业相互渗透的管理规章,这为混业经营的渐进给予了部分法律认可。如:199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可以购买中央企业债券,初步打通了证券业与保

险业之间的资金通道2006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条件,“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分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营模式;2008年1月16日,银监会、保监会签署《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意银行投资人股保险公司,试点范围为三至四家银行。

2.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随着政策上对混业经营的限制逐步放松,特别是“十一五”规划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方针,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践中也开始逐步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1995年8月1日,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摩根・斯坦利集团合资成立投资银行性质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国香港与东亚银行联合收购了原国民西敏亚洲证券公司,控股成立了境外投资银行予公司“工商东亚公司”从事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然而面对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进混业经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金融监管水平有待提高;金融法律环境欠佳。这些制约因素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混业经营的进程,甚至造成经济混乱。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战略措施

1.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等业务的合作和金融创新。银行开展混业经营,首先,应在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进行拓展,监管部门应逐步放松分业经营管制。商业银行应积极物色合适的国内外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业务合作伙伴,通过现有业务的相互交叉开展业务创新。逐步探索银证、银保合作的新方式、新途径,使银行、保险、证券三业务相互渗透,逐步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稳步向混业经营过渡。其次,应积极拓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迈向混业经营的基础,只有表外业务发展了,才能继续扩展业务范围,逐步达到混业经营的目标。再次,加大金融创新的步伐。从美国、德国的发展历程看,在实现完全的混业经营之前都有一个长期的金融创新的过程。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尤其是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业务品种,满足客户不同的金融需求。

2.建立综合性金融监管体系,为混业经营积累经验。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混业经营安全实施的重要保证。首先,应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应增强内部风险防范意识,营造风险管理氛围,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建立科学的资本充足率检测体系,防范清偿能力不足的风险,完善稽核审计制度、风险责任制度、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加强对银行内部运作的监督,以增强系统的“内在稳定”,降低金融风险。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为了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应在目前初具规模的分业监管体系基础上,改变以强制性措施为主的金融监管手段,积极发展横向监管模式,建立起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制定重大问题跟踪与反馈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金融产品发展情况,交流监管信息,加强对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跨行业关联风险等检测分析,对特别问题可以实行联合监管。

3.完善金融法律体系,营造混业经营的法律环境。实行混业经营,必须法制先行。应及时修改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法律层面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根据金融发展开放的要求,适时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新法规,从而为金融混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金融执法队伍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守法意识,加大执法力度,使商业银行在开展全能银行业务时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同时根据金融发展和开放的要求,适时制定新的金融法规,逐步形成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包括制定相应法律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从事跨行业投资、经营和购并等,为金融混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4.以金融控股公司为突破口,分梯次,多元路径推进混业经营,积极地向混业经营过渡,并为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条件。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等巨型金融机构渐进向混业经营过渡。可以考虑战略联盟、兼并等方式;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推进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实业集团组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深入开展混业经营。伴随全球经济自由化和信息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混业经营将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应顺应经济潮流,结合自身国情,选择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积极开展表外业务,以银证、银保合作作为我国混业经营的初始阶段,同时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综合性金融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从而为我国进行金融经营模式的转变开创优良的环境,逐步实现混业经营。

上一篇:视同销售的分析及重塑 下一篇: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