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10-02 10:30:45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自上世纪80年代普遍开设以来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即算法语言阶段、计算机基础阶段、计算机文化基础阶段,近年来普遍实行三层次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大学新入学的学生,已基本学习了目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主要内容,不再是“零起点”[1]。于是,高校原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向一个新的阶段发展。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什么”、“怎么教”,近年来我们在专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考试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深入开展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对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水平,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人们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趋于理性、科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难度、深度和强度都将有明显的增加。高校已普及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1教学起点单一,“零起点”忽略了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专科层次的高校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类学生。中职类学生入学前已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基础较薄弱且不系统,入校学习后进步较缓慢;高中生文化基础扎实,但计算机专业知识薄弱,开始学习时较困难,但入门及提高较快。由于生源分布全国各地,即使来自同一个省,因为城乡差别、各地区教学条件和教育水平的差异,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存在明显差异[2]。另外,由于各地中学对计算机信息教学改革力度不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通过几年来对新生计算机基础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基础好的学生已掌握许多知识,而基础差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简单操作都不熟悉。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般采用相同的起点和进度,即对所有学生采取“零起点”模式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有计算机基础学生的学习热情。

1.2教学模式单一,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领域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这实际上忽略了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差异。对医学、文科、艺术类学生来说,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对于理工科学生,学生除了要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还必须了解相关理论,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程序设计等知识。单一的教学模式,会最终导致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使用计算机时感到知识欠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降低他们在专业领域中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的热情和信心,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2.增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的措施

2.1采取分级教学模式。由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不再是“零起点”,新生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按自然班进行教学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解决方法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按考核成绩分出A(较好)、B(一般)2个层次,然后采取分层次组班进行分级教学。A层次的学生可以免修,并鼓励其自主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期末可直接参加相应的考试;对于B层次的学生则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制定相应的大纲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与深度,使得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各取所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2优化、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努力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计算机学习氛围。考虑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精神,我们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结构、内容及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结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具体课程设置实行“1+X+Y”的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门必修/选修课程+与专业结合(交叉)的选修课。

2.3完善考试体制。作为教学过程中最敏感的环节,考试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考试鉴别学生的差异,也可以借助考试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考试还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传统的计算机考试方式采用卷面的笔试,考试方式单一,理论考题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仅仅适用于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测试。这样就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高分低能,并没有真正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因此,对计算机课程的考试,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改革当前一些不合理的考试办法,以实现学科的培养目标,建立起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识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卫红,李晓明.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程向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1,(14).

[4]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

上一篇:2007—广东省中考数学试题的特点 下一篇: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