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时间:2022-10-02 10:28:24

什么是“学会”?长期以来,有些教师对“学会”有一些狭义的理解。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将“学会”一直停留在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上。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不善于将这一过程中丰富的思维训练因素挖掘出来,也不善于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加以阐发,学生学到的是一些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知识。在现代教学理论看来,这种“学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学会”应包含“爱学、学会、会学”三个层次,达到三个基本要求:(1)途径:即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2)效率:即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所需要的东西;(3)质量:即获取的知识是有用的、准确的、高质量的东西。从这一阐释中我们得知的一个基本要点是,“学会”应有“会学、会用”之义。

那么如何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呢?以下具体阐述之。

一、“学会”是“会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首先要弄清楚小学数学“学会”的东西是什么?笔者以为“学会”的东西应包括如下几点。

1.学会阅读数学课本。课本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第一步。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课本的指导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可以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标出看不懂的知识点,同时提出一些关键的有探究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重点看过程。二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看书,一般是新授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留有质疑的余地,以学生的阅读情况确定讲授的多少以及难重点。如比例中什么是前项、后项、比号;圆的各部分的名称等一看就懂的就少讲。三是指导学生课后自读课本,其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品味。

2.学会动手操作。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这样既学到知识,又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3.学会质疑问难。小学生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教师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按角度的不同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后,为了使其更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质疑: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只根据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以判断,为什么锐角三角形要根据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能得出呢?对此设疑进行分析:逐个用纸板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或一个角,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后,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得到了解释:因为三角形的三个角中,钝角、直角最多只能有一个,而锐角可以有三个,所以判断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能确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个知识达到真正融会贯通。

4.学会总结学习过程和方法。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对学习过程的观察与总结,揭示出学习规律。如学生在学习《圆柱体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形成圆柱几何图形由概念和探索掌握圆柱体图形特征,进而激发学生观察、操作、读书、想象、练习等兴趣。

二、在“学会”的基础上实现“会学”

在“学会”的基础上,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主要标志有以下几种。

1.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实现了向新知识的迁移。如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启发学生:我们已学过长度单位,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就是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等。那么,现在学习面积单位,它们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一数学结论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凡新旧知识间有联系的,我都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结论,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导出新的数学结论。这就是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

2.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实现知识的类比分化,且形成系统。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系统。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

3.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实现自主探究。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是学生会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学过“圆的面积”后有这样一道题,沿一个圆的的半径切割成许多小扇形,拼成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周长大6厘米,求出圆的面积。这道题如果老师全盘托出,讲给学生,学生多数还是不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很轻松的解决了。由此,可以说自主探究就是“会学”的重要表现。

4.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实现在实践中的学习。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美国也有“木匠教学法”,让学生量一量、拼一拼……。在数学教学中多处可以这样做,且做得很好。比如,在学习“时分秒”时,让学生自制钟面,远比老师拿着真正的表来认识好。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也让学生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拆的过程也是认识他们特征的过程。再如为了使学生理解“等积变形”的原理,让学生用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再捏成正方体,体会体积不变的道理。以上由课本到动手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5. 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实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如能会量出自家住房的面积,就能证明会应用一些几何面积的公式了。会用了,也就是真“会学”了,也就是真学会了,这个结论勿庸置疑。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知识,换言之“会学”比“学会”更重要,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一渔”。

上一篇: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基于自考招生角度下的成人自考教学中问题